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富源县大河镇柯利养殖场发生一起仔猪蛔虫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仔猪蛔虫病,29头患病仔猪经过治疗后康复28头,死亡1头。

  • 标签: 仔猪 蛔虫病 诊治
  • 简介:摘要肌少可引起老年人骨骼肌水平的显著变化,导致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关肌少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与遗传、内分泌紊乱、肌纤维数量减少、营养缺乏、炎症、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作用于肌少的研究所取得进展为肌少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 标签: 肌少症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肌少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以及功能下降的一种综合征,与老年人活动障碍、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肌少病因未完全阐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如运动减少、遗传因素、增龄相关激素变化、营养不良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肌细胞凋亡等参与其中。近年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改变可能参与了肌少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微生态改变及其在肌少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肌少症 肌肉质量 肌肉功能
  • 简介:摘要植物固醇血(STSL)作为一种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STSL经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Evans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并接受类固醇或脾切除术等错误的治疗方案,导致未经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引起致命并发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伴ABCG8基因突变的STSL,43岁女性患者,主诉阴道异常出血,外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9×109/L),大血小板比例为71.9%,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疗效欠佳。给予血小板促生成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正常,但巨大血小板比例仍高。同时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提示为急性脑梗死可能。本例患者眼睑部可见黄色瘤,自幼鼻出血、皮肤黏膜易瘀斑、自月经来潮后月经量多,血脂分析及基因结果诊断明确。给予患者依折麦布为主的降脂方案,明显改善了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肠道菌群稳态,目前病情稳定。提示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比例明显增高、伴口形红细胞增多,应结合病史及血脂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有效救治。

  • 标签: 植物固醇血症 基因 血小板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DM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酐(CRE)、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等指标,以及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等肠道菌群含量。依据是否合并微血管并发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DMC)组和单纯糖尿病(DM)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对两组间各指标及肠道菌群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MC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79例。其中,DMC组47例,DM组32例。与DM组相比,DMC组的拟杆菌属含量增加,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拟杆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增加(OR=1.053,95%CI 1.016~1.091,P=0.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BMI、HbA1c、血脂、肝酶、CRE、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等混杂因素后,拟杆菌属仍为DMC的危险因素(OR=1.085,95%CI 1.023~1.151,P=0.007);随着普雷沃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下降(OR=0.843,95%CI 0.737~0.965,P=0.013),在校正以上混杂因素后,普雷沃菌属仍为DMC的保护因素(OR=0.822,95%CI 0.681~0.993,P=0.042)。结论DMC患者肠道中存在菌群紊乱,随着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分别出现增加和下降的不同结果,拟杆菌属为DMC的危险因素,普雷沃菌属为DMC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肠道菌群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拟杆菌属 普雷沃菌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肠道术后患者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5-2022.05区间本院收治9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主体展开对照分析,依据护理方式差异性,记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前组予以常规护理,后组采取术前胃肠道护理,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满意度、临床指标)展开细致观测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测评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护理期间通过予以术前胃肠道护理,具有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术前胃肠道护理 肠道排气 满意度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肠道手术患者加强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观察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肠道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n=40)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n=40)术前加强胃肠道护理干预,对比术后肠道指标恢复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以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更短;研究组并发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肠道手术前加强胃肠道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建议推广并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肠道手术 术前胃肠道护理 肠道排气 肠鸣音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肠道术后患者实施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其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一组为研究组实施术前胃肠道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应用于肠道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可以缩短肠道排气时间,促使肠鸣音在短时间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其效果显著。

  • 标签: 肠道手术 术前胃肠道护理 肠道排气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尿酸血(hyperuricemia,HUA)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高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3名成年志愿者,其中HUA患者25例,健康对照人群38例,采集他们的粪便样本,通过使用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HU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存在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HUA组明显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组成上,HUA组表现为拟杆菌门增多,厚壁菌门降低。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发现HUA组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以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为代表的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明显降低;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Fusobacterium hwasookii、Flavonifractor plautii、黏液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ucogenicum B)、Blautia sp003287895在HUA组明显升高。此外,通过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发现HUA组人群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等相关代谢降低,与特有的菌群结构一致。结论HUA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特征。

  • 标签: 肠道菌群 高尿酸血症 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NHB)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新生儿NHB与肠道菌群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收治142例NHB新生儿作为观察组,男68例,女74例,日龄1~7(4.26±1.61)d,出生体质量2.24~4.01(3.02±0.52)kg。同期选取147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男75例,女72例,日龄1~7(4.25±1.57)d,出生体质量2.30~4.12(3.16±0.46)kg。测量前额和胸部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检测新生儿粪便中菌群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H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生体质量、胎龄、围生期感染、胎儿窘迫、剖宫产、胎膜早破、母乳缺乏、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为(7.96±0.58)、乳杆菌为(8.05±0.71)、大肠埃希菌为(7.32±0.83),对照组分别为(9.02±0.61)、(8.77±0.76)、(6.66±0.62),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少(t=15.129、8.316,均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多(t=7.676,P<0.001)。剖宫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围生期感染、双歧杆菌数量、乳杆菌数量、大肠埃希菌数量是新生儿NH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NHB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剖宫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围生期感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乳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加均可增加NHB的发病风险。

  • 标签: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肠道菌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孤独谱系障碍(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FMT治疗的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的ASD患者资料。统计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第1、3、6、12、24、36、48和60个月的孤独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评定量表(CARS)、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SFS)和胃肠症状等级量表(GSRS)等量表信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量表数据的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共纳入328例患者,年龄为(6.1±3.4)岁;其中男271例,女57例。首次治疗后第1、3、6、12、24、36、48和60个月的治疗后随访人数分别为303例(92.4%)、284例(86.7%)、213例(64.9%)、190例(57.9%)、143例(43.6%)、79例(24.1%)、46例(14.0%)和31例(9.5%)。经FMT治疗后,全组ABC评分在36个月内均有显著改善,48个月内仍有改善,但60个月时与初期接近(1、3、6、12、24、36个月,均P<0.001;48个月,P=0.008;60个月,P=0.108)。与治疗前比较,CARS在48个月内均明显改善,60个月内仍有改善(1、3、6、12、24、36、48个月,均P<0.001;60个月,P=0.010)。与治疗前比较,BSFS在36个月内均有明显改善,粪便形态接近4型,48个月内仍能维持,60个月之后与初期相似(1、3、6、12、24、36个月,均P<0.001;48个月,P=0.008;60个月,P=0.109)。与治疗前比较,GSRS在24个月内有明显改善,但之后无明显好转(1、3、6、12、24个月,均P<0.001;36个月,P=0.209;48个月,P=0.996;60个月,P=0.668)。32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有:腹胀21例(6.4%)、恶心14例(4.3%)、呕吐9例(2.7%)、腹痛15例(4.6%)、腹泻18例(5.5%)、发热13例(4.0%)和兴奋24例(7.3%)。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经暂停FMT或对症治疗后即好转,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FMT对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的ASD具有较满意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孤独症 便秘 肠道菌群移植 菌群胶囊 长期随访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呈现雌激素依赖性。关于EMS的起源有很多学说,但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晰。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的发展为肠道微生物与EMS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对EMS患者与健康人粪便样本进行下一代测序分析比对,确定其特定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分析其对EMS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影响,从而开发出新的EMS预防和治疗策略。本篇综述重点就肠道微生物参与EM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肠道微生物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肠道微生态角度的健脾泻浊法治疗高尿酸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模型组予高嘌呤饲料喂养,空白对照组予一般饲料喂养,随后选取雄性无菌ICR小鼠30只,将无菌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实验组以研究第一部分高尿酸血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组小鼠肠道菌群灌胃,同时选择SPF级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中药组以健脾泄浊方灌胃,对照组以别嘌醇灌胃。比较两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情况,比较两组小鼠血尿酸、血脂、血糖水平变化,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高尿酸血小鼠肠道菌群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P

  • 标签: []健脾泻浊法 高尿酸血症 肠道微生态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厌食实施中医按摩、推拿护理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纳入的小儿厌食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按照相同比例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用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按摩+推拿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症状体征和临床康复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症状体征得分高于对照组,临床康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按摩+推拿护理,可促进小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中医按摩 推拿护理 小儿厌食症 胃肠道消化吸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胃癌根治术中实施饮食护理对胃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接受饮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营养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TRF、AIB、PAB指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饮食护理 胃癌根治术 营养指标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饮食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癌根治术患者68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饮食干预的观察组(34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4例),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并发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胃癌根治术患者饮食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且并发少,值得借鉴。

  • 标签: 饮食干预 胃癌根治术 胃肠道功能恢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肠道准备操联合中医穴位按摩在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8月我院接诊的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展开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做肠道准备,观察组选择传统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基础上进行肠道准备操联合中医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患者对肠道清洁度、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0.0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准备操联合中医穴位按摩在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提升其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肠道准备操 中医穴位按摩 护理满意度 肠道准备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多种病因、不同亚型和各种发展轨迹。现有研究表明ASD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SD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构成体系,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ASD发病的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对甲酚是一种有毒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可通过人体内肠道菌群降解酪氨酸而产生,过量的对甲酚对易感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有害影响可能与ASD的病因有关。人体中对甲酚水平的升高可能会重塑肠道菌群,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诱导ASD样行为。本文就对甲酚在AS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对甲酚 病因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肠道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高胆红素血新生儿随机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光疗联合酶诱导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轻度腹泻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值差异显著(P

  • 标签: 茵栀黄口服液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肠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