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研究 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效果

郝延蓉 刘永花 通讯作者

陕西省凤翔区医院 721400

【摘要】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20例于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评估CT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CT检查,其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影像学特征与表现显著,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CT;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符合率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消化道疾病多发于胃部、腹膜后腔、小肠、网膜等部位。病发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表现,而随着肿瘤生长其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若此时不能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治疗,那么肿瘤增大速度就会加快,并会产生出血、穿孔、梗阻等急腹症表现,并有概率转移至患者的肝部、腹膜、肺部、淋巴结等部位,即恩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安全[1]。因此来说,对疾病进行及早的诊断,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对其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有显著作用。而本次主要就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以期提升我院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效率,并助患者改善预后。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将20例于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患11例,女患9例;年龄41-72岁,均值(56.87±4.49)岁。

纳入标准:(1)签署知情文件;(2)沟通良好;(3)依从性良好;(4)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血液疾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4)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5)合并手术禁忌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需叮嘱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并在检查前2h内让患者摄入1000ml3%的泛影葡胺碘,然后指导患者在检查床上呈仰卧位。并应用GE Optima 64排128层螺旋CT,参数设置为层距5mm,层厚5mm,螺距1.375,扫描速度0.8s/w,进床速度27.5mm/s为,管电流350mA,管电压120kV。先对患者进行全腹平扫,然后以3ml/s的速度对患者注射10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然后进行全腹增强扫描。注射25-35s进行动脉期加强扫描,65-70s进行静脉期加强扫描,层距5mm,螺距1mm。检查完毕将所有影像学数据上传到工作站中,然后利用重建软件对图像进行重组。

1.3 指标观察

以病理诊断结果评估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0.0处理数据,(628350be65bf8_html_b2324c637e692d5e.gif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结果

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结果[n(%)]

诊断方式

例数

胃肠道间质瘤位置

诊断符合率

胃部

结肠

空回肠

十二指肠

病理诊断

20

8

3

3

6

20(100.00)

CT诊断

20

8

2

3

6

19(95.00)

x2






1.025

P






0.311

3 讨论

胃壁与胃肠道有4层结构,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以及浆膜层而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黏膜下层的间叶组织来源地病变,根据生长方式可分为内生型的也就是肿瘤往胃肠道腔内生长,外生型为肿瘤往胃肠道腔外生长,壁间型为肿瘤生长到胃肠道壁中[3]。现阶段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需要根据诊断结果,在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以及它的特征后,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对于小一些的肿瘤且通过超声内镜可观察到可进行局部切除,如果大一些的肿瘤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切除原发灶,然后根据它的细胞分化的程度,以及复发风险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的治疗,通过靶向治疗,可以把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进而取得显著的预后效果

[4]

本次将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其能够将肝脏、腹腔淋巴、腔内外病变面积、胃肠壁厚度情况准确显示。通过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在CT检查下会呈现多种状态软组织肿块如似圆形、圆形、大小不一等形态少部分出现不规则现象。而本次研究结果下显示20例患者有15例肿瘤边界完整清晰,4例肿瘤边界不完整,1例像周围组织浸润。肿瘤性质6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4例为高度恶性。其中中度及低度恶性肿瘤分别位于患者结肠、空回肠各3例,胃部、十二指肠各5例,肿瘤直径均值为(4.62±0.94)cm。CT平扫下显示病灶有和圆形相似或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出现,邻近组织边界较清晰,且存在均匀密度。加强扫描下产生低至中度强化现象,但未出现钙化、坏死、囊变等现象。4例高度恶性肿瘤分别位于患者空回肠、十二指肠各1例,胃部2例,肿瘤直径均值为(6.21±1.80)cm。CT平扫下显示软组织肿块,形状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和邻近组织边界较模糊,无均匀肿块密度,且存在低密度部位。加强扫描下产生不均匀中度强化,动脉期强化低于门静脉期强化,厚壁囊肿样强化现象存在于中间坏死部位。表明通过CT的应用可最终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浸润深度和范围以及有无转移和对邻近脏器侵犯等现象,并准确进行良恶性鉴别,对临床进一步干预起到了指导作用。并且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差异较小,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进一步证实了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显著应用效果与价值。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CT进行临床诊断,其准确率较高,并且成像清晰,对进行疾病诊断及临床治疗意义十分重大,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俊魁,李扬. 消化道钡餐和MSCT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观察[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8):1167-1168.

[2]杨继义.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6):141-142.

[3]赵瑞明,李煊.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230-231.

[4]王松太. 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观察[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0):148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