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格萨尔王》和《珀涅罗珀记》虽然同样选择了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史诗为重述对象,两位作者也选择了许多相同的叙事策略,但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且分别选择了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导致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格萨尔王》中的女性形象仍处于附属地位,甚至与史诗相比未做多少改动。《珀涅罗珀记》中女性形象成为主要叙事者,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形象塑造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重述神话 格萨尔王 珀涅罗珀记 女性形象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六代导演在中国影坛兴起并表现出强劲的力量。到今天,第六代导演已经是生机勃勃的电影创作群体。本文从边缘化叙事、故事讲述、镜头语言三个比较突出的叙事特征来对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梳理、阐释和探讨。

  • 标签: 第六代导演 叙事 原生态 状态
  • 简介:1/剪辑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理论的主流模式,是影像意义的主要体现方式。本雅明、谢尔盖·艾森斯坦等评论家认为,剪切和编辑决定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剪辑师剪得越频繁、越分裂,或者越粗暴,观众的反应就越积极、越激动,对电影时间的体验就越快。

  • 标签: 时间 电影理论 艺术 视频 录像 主流模式
  • 简介:东方艺术·大家:您曾说过做美术馆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在您做馆长这么多年以来,最大的心得和体会是什么?

  • 标签: 收集 时间 虔诚 场域 空间 社会责任
  • 简介:电影发展史一再证明:无论纪实还是虚构,电影从来都是一门有关时间定格的伟大艺术。同样一个故事,在关于时间处理的问题上,最能体现一个导演的才情和智慧,

  • 标签: 时间处理 《八月》 电影 情绪 光影 发展史
  • 简介:在历史文献中发现,陈淳生平中很多重要问题,如始读书绘画、取字道復和更字復甫、号白阳山人、从文徵明游和与其发生矛盾而走上书画变革道路、补邑庠生、为国子生和卒业归隐。

  • 标签: 生平 陈淳 时间考 历史文献 文徵明 绘画
  • 简介:刘文涛我早期的作品是在纸上,线和线叠加在一起,被挤压的空间像看水一样,是一个平的表面却不知道水下到底多深,它会吸引观众去看,在平面里面有一种空间的概念。纸张所表现的东西可以很丰富,铅的软硬度全都体现出来,很敏感,转到布上不同的铅笔可能出来的是一样的线,只有粗细的变化,深浅的变化就很弱,当从线中再也没有办法发现别的东西的时候,光的因素在布上更加突出,后来我就在画框上做文章,

  • 标签: 时间与空间 刘文涛 纸张 铅笔
  • 简介:1980年国内公映的《庐山恋》曾经获得巨大反响。时隔三十年后,影片主演张瑜2010年自导自演了《庐山恋2010》。两部影片具有时代的风向标、活标苯的意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影片在商战的外层框架上,以“有良心”的资本家战胜“无原则”的敌手,显示了资本阶层对于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诩;在爱情片的内在内容中,以文化嬉皮士的“本真”爱情战胜“时尚金领”的“虚伪浪漫”,再度确证资本阶层文化上的精英意识的“品味”;总之,它以“时尚爱情励志片”为表象所表达的以爱情观为表层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中国当代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两部影片的联系在于,取消阶级分析的社会无法理解“朋友”和“敌人”之间的来回变迁、而只能用类似佛家的“定数”、实则是偶然来解释,而这自然倒向了虚无主义主导下的享乐主义,尽管这种享乐主义包襄在励志片的外衣里。

  • 标签: 商战 后现代爱情 资本阶层 享乐主义 叙事逻辑 爱情励志片
  • 简介:《讌乐》是唐太宗时协律郎张文收创作的一部作品,新旧两《唐书》及《通典》、《册府元龟》中均有记载,但其创作年代各书记载有异。孰对孰错?又各为什么?笔者对这个问题做一小考。讌

  • 标签: 两《唐书》 张文收 讌乐 创作考辨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观看许家维的作品常会感觉到一种缓慢不急躁的态度——透过低温1的影像和对象,似乎耍观众静静地倾听他欲叙述的故事——这种内敛的老成很难想象今年的他才刚满30岁。台湾年轻一代艺术家作品中存在的政治性空间,曾被认为呈现出——艺术家在政治缺席状态下,借由一种恋物、恋尸癖来达成其想望方式2。也就是说,当日寸的批评认为,从90年代末开始,台湾文化现象中那种追求自我却又喃喃自语的状态,在艺术创作中转化成了一种困顿于现状的状态,发展出了所谓的“顿挫艺术”。许家维身为此世代的年轻艺术家一员,认为此论点过于狭隘——年轻一辈的作品在叙述政治历史时的缺席,并不代表“所欲无可为之”,反而是让再现历史、记忆的方式.开始了一种转变。

  • 标签: 叙事语言 记忆 政治历史 时间 艺术家 90年代
  • 简介:1920年5月,时任商务印书馆协理的李可拔先生介绍梅兰芳到该馆下属机构--活动影戏部拍摄了电影与.这是梅兰芳的首次"触电"--他不仅担纲了影片的主演,还亲自承担了导演重任.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再也无法亲睹梅先生初上银幕的风采了.在商务印书馆供职多年的杨小仲先生在写给梅兰芳的信中记录了两部影片的下落:在1932年"一·二八"中日上海战役中,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被日军炸弹夷为平地,库存影片全部被毁……

  • 标签: 影片 电影 梅兰芳 主演 《天女散花》 导演
  • 简介:1997年无论是对香港电影还是对香港居民而言,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而事实上,这一节点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叙述中“缺席的在场”,始终若隐苦现地制约着电影的叙述。其反映在1997年前后的香港电影中,往往呈现为两个方面的文化想象,一是移民问题在电影中的凸显.一是香港梦的终结以及面对大陆的复杂心态。而随着香港处境的日渐困窘,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香港电影中对香港梦的表现也逐渐被中国梦所取代。

  • 标签: 香港梦 香港叙述 文化想象 97回归 移民问题
  • 简介:滕固作为民国期间重要的美术史学者,在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曾受到学界巨擘梁启超的启示与影响,深化了他对美术史料搜集、研究方法和学术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但目前学界由于在梁、滕二人具体会面时间上缺乏确凿性研究,导致无法正确认识梁启超究竟在哪些学术层面上影响了滕固,是早年的“进化论”史观还是1920年代初期特定的文化史学思路呢?研究二人会面时间对于认识滕固留日中期学术思路转向和留德学习都是有所裨益的。通过考辨,滕固与梁启超最早会面时间应在1922年8月中旬左右。

  • 标签: 梁启超 滕固 “进化论” 文化史学
  • 简介:在日益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当代世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愈加趋于功用化。时间的功用化既是资本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加剧而日渐彰显。贾樟柯的《无用》与蔡明亮的《行者》向我们展示了时间那业已逐渐被我们遗忘的面向,在这两部短片中时间以“无用”以及“缓慢”的特征出现,挑战了我们日益墨守成规的观影经验,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时间 无用 贾樟柯 蔡明亮 缓慢
  • 简介:节气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对自然物候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间观紧密相关,表现为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背后,往往是对时序节律的一种文化选择与秉承。在晋中黄土文明背景下,对介休三月三源神庙会、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等几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考察中,其背后依据纠合着不同的历法系统,蕴含着晋中一带的水文化、敬土迎新及祭祀等传统。这凸现出节气民俗在时间观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三种类型,反映了以介休为范例的晋中地区人们对时间节序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体现了晋中人们对黄河流域一带自然物候及生产生活的认识,呈现了不同时间观念相互交织的黄土社会。

  • 标签: 节气民俗 时间观念 文化选择 黄土社会
  • 简介:黎小锋:我们一般倾向于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同时做几个题材,比如说,在2000年前后,同时做《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无定河》。《夜行人》持续三年。《无定河》前后有四年,《我最后的秘密》前后持续了七年。在前面三个片子完成以后,我们同时又开始后面两个片子的制作,《遍地乌金》是2008到2011年,

  • 标签: 时间 炼金术 纪录片 《夜行人》 无定河 秘密
  • 简介:本文首先围绕阿塔利《噪音》之中对当代音乐的重复网络的分析展开论述。虽然他对“囤积”之时间性悖论的提示颇有启示性,但其整体理论框架无法真正阐释重复音乐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对第一种时间综合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条理解线索。借助于重复中“析取”差异的“凝缩”和“凝思”的活动,时间性得以摆脱种种空间化的框架纯粹展现自身,而主体性也得以在聆听的真实经验之中不断生成。

  • 标签: 重复 凝思 凝缩 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