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关怀者品质要从关怀关系中被关怀者与关怀者相互作用以及被关怀关怀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与探讨。关怀关系中被关怀者的品质划分为被关怀者明示需要的品质、觉知关怀的品质、感恩对象的品质、回馈关怀的品质,分别构成首要性品质、前提性品质、内化性品质、外化性品质并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组成关怀关系中被关怀者的关怀品质。

  • 标签: 关怀关系 被关怀者 关怀品质
  • 简介:“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常常被讨论到的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皆值得梳理和关注。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的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的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的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的转化。

  • 标签: 形而上学 情态动词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逻辑学 古代文献
  • 简介:在徐复观的思想中,对形而上学的见解是其很有特色一个方面。他与其他新儒家学者不同,以消解形而上学的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释,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 标签: 徐复观 消解 形而上学
  • 简介:和合学的形而上学思议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执着形态,特异的和合生生道体继承和发展了东西方本体论思想的精华,舍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刚性的意义中心和排他的言说方式,以廓然虚灵的精神家园为道体安立,以和合生乐的道体自由境界为指归,实现了形而上学的解脱。

  • 标签: 形而上学 本体 和合生生道体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的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的组合性特征的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的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的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的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的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的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的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奠基
  • 简介:为了解释财产权的起源,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关理论并选择了诉诸许可法,这使之既不同于格老秀斯式的契约财产理论,也不同于洛克式的劳动财产理论。通过追溯许可法在12世纪教会法学家那里的用法,可以看出康德立足于一个传统之中;而通过回顾康德在不同时期对许可法概念的使用,它的意义在康德思想中的转变及其原因被揭示了出来,《道德形而上学》中的许可法也被表明为是对应于自然法一般性禁令的授权规则。

  • 标签: 许可法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 法权 一般性禁令
  • 简介:司法判决的有效性在哈贝马斯那里被区分为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两个维度,我们将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这两个西学术语转化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概念.法官司法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有)必须是符合正义(无)的规范要求,法律(有)必须接受正义(无)的调整和统摄.如果二者并无严重冲突,法官当然可以直接适用法律(有);如果二者有严重冲突,法官就要弃法律(有)不用,直接适用正义(无)所体现出的原则要求,立法者要在正义(无)的价值指导下修改原来的法律(有)使之与正义(无)相符合.

  • 标签: 司法判决 “有” “无” 有效性
  • 简介:本文从形而上与形而下视角,通过《静夜思》英译与日译的对比,对"可译/不可译"展开讨论。可译/不可译主要取决于可说/不可说之上。在形而上层面,可译性是第一位的;在形而下层面,可译与不可译处在互以对方为生存条件的关系之中;可译之度不仅是不可译,同时也是可译的问题。

  • 标签: 可译/不可译 形而上 形而下 训读 翻译研究
  • 简介:商品一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 标签: 商品一物 幽灵 抽象化 形式化 形而上学
  • 简介:在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中,马克斯·弗里施(MaxFrisch)让施蒂勒这位公诉人发问道:“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它让我迷惑不已”。①弗里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善于思考的读者为了替自己操心,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我在有生之年应该做些什么呢?”长久以来,哲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能够对此给出令人满意的建议。然而,时至今日,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再也无法自信地就个人甚或集体的生活设计问题给出指导性的答案。

  • 标签: 后形而上学 生活 回答 长篇小说 伦理问题 设计问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对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

  • 标签: 形而上学演变 演变脉络 辩证法形而上学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是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战中来理解人的,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城,强调的是对人进行现实的、历史性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试图从人性的本质和意义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石,解决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的道德寻找坚实的基础。细读这本真正伟大的小书,从严谨的论证和思辨的话语中读出了康德内心无比焦虑的心情。细细玩味,深感康德:焦之也深,言之也切;虑之也远,说之也详。哲学植根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因此它必然关注生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关注着他生活的时代,并关注着那个生活时代的问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 原理 焦虑 生活时代 道德哲学
  • 简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张孟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对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后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发展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必须高举辩证唯物主义的大...

  • 标签: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 唯物主义 亚里士多德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