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通过对中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编制了适用于评定中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倾向的量表。对量表统计分析后表明:自我妨碍主要包括情绪拖延、自我效能、推卸责任和促进干扰四个维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标签: 自我妨碍 中职学生 情绪拖延 推卸责任 自我效能
  • 简介:现有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工具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依据心理测量学原理随机抽取了1115名青少年进行自我调节学习量表的施测和修订。结果表明:(1)修订后的量表由三个维度构成:动机,策略,意志;(2)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心理测量学标准,有较好的适用性;(3)修订后的自我调节学习量表适用的年龄范围较以往研究工具更为广泛。

  • 标签: 认知 动机 策略 量表
  • 简介:目的:对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Perris自我意识量表对150名10-15岁的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了98份问卷,对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行为、智力与在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等六个维度进行了测查。结果: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与全国常模团体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其自我意识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最低水平(t=-14.137,p〈0.001)。但在性别、年级和民族变量上,除了智力与在校情况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外,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六个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较低,低于全国常模最低水平。与非流浪儿童组相比,除了智力维度,在自我意识总分及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情绪问题,自我贬低、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 标签: 流浪儿童 自我意识 现状调查
  • 简介: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谢军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问题的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行为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本领域的研究对自我控制能力做...

  • 标签: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力 性别差异 社会性发展 坚持性 关键期
  • 简介:<正>社会主义的军人道德是由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如,保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安心服现役;英勇杀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服从命令听指挥;官兵一致;不虐待俘虏等等。其中甘愿自我牺牲(战时的牺牲和平时的牺牲)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规范,是军人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军事事业对每个军人的最主要的道德要求,是军人必须确立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 标签: 自我牺牲 军人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 服从命令 革命英雄主义 道德原则
  • 简介:通过对57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除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外,主要通过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对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早闭状态产生正向影响,对扩散状态产生负向影响;(2)自我不一致在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分离-个体化负向预测自我不一致,消极分离-个体化正向预测自我不一致,进而以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影响;(3)亲子依恋依次通过分离-个体化、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早闭状态和扩散状态产生较强影响。

  • 标签: 自我同一性状态 亲子依恋 分离-个体化 自我不一致 中介作用.
  • 简介:已有研究表明急性心理性应激会导致个体的自传体记忆受损,然而急性心理性应激如何影响个体加工当前的自我相关信息,还没有研究结论,本研究旨在丰富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急性心理性应激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影响。本研究将自我参照记忆的R/K(记得/知道)范式与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SocialStressTest:TSST)相结合,考察59名处在不同急性心理性应激状态下的被试自我参照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高应激反应组自我参照的R回忆率值显著低于低应激反应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过程中的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越强,自我参照的R回忆率越低。结果表明急性心理性应激会抑制个体对当前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削弱了自我参照记忆。

  • 标签: 急性心理性应激 自我参照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 R/K范式
  • 简介:金民卿在《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撰文认为,影响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因素,既有客观共性的因素,也有主观个性的因素。其中,客观共性因素,例如社会政治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和教育环境、生存和家庭环境等影响着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方式,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 清算 重大历史事件 社会政治
  • 简介:本研究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某大学近三百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0.7%以上的大学生有轻度抑郁;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自我概念得分低于无抑郁情绪大学生且差异显著;抑郁情绪与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有抑郁情绪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避免产生抑郁情绪的良好途径。

  • 标签: 大学生 抑郁情绪 自我概念
  • 简介:一、内观疗法内观疗法(NauKan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

  • 标签: 内观疗法 中学生 自我成长 反省
  • 简介:一、左脑言语中枢之发明人类认识到人的意识源于脑时,就开始寻找发源的处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将意识指定在脑室内,把脑的精神活动分为感觉、想象、幻想、认识、估计、注意、记忆等功能,至今在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仍在沿用其概念。公无前300年,

  • 标签: 大脑功能 人类认识 认识自我 分工理论 简史 兴衰
  • 简介:自我决定权是权利人针对自己具体人格要素进行自我决定和塑造的权利,其性质是对于具体人格权权能进行抽象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利,以保护权利人的意志人格为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于生命、身体、健康和姓名的塑造与决定。对于自我决定权的侵害表现为欺诈、胁迫和未履行告知义务等,侵害自我决定权产生实际损害的,要进行完全赔偿,未产生实际损害的,要对于权利人自我决定机会的丧失进行象征性赔偿。

  • 标签: 人格权 自我决定 意志人格 权能 抽象
  • 简介:弗洛伊德的ego和罗杰斯的self译成中文都是“自我”。文章对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有关“自我”的致病机制作了分析比较。作者指出,两者有相似之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自我不能使人格结构得以协调而导致的。不同之处:自我的作用方式不同。

  • 标签: 弗洛伊德 罗杰斯 “自我” 心理疾病 人性观
  • 简介: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性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性孝道显著大于权威性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社会变迁 适应性 双元孝道 自我构念 双元我
  • 简介:习近平自我革命思想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的根本引领,彰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在驱动的高度清醒,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一思想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不懈追求,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要求的忠实秉承和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自我检视的积极行为。全面把握践行"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我们坚定治党强党的文化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重要论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自觉;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自己和锤炼自己"重要思想,坚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不断增强做勇于自我革命战士的行动自觉;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要论述,敢于直面问题,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政治担当。

  • 标签: 习近平 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目的:了解军校学员与部队政工干部自我和谐性的差异。方法:对388名军人运用自我和谐量表进行测定,所得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者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有显著差异(P<0.01),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军校学员与部队政工干部自我和谐性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标签: 军校 学员 部队 政工干部 自我和谐性 比较研究
  • 简介: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的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些沙龙的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的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和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影响等原因,她们走上改宗之路,试图以同化为代价融入主流社会。但这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并推动了以种族和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反犹主义的发展。这些犹太妇女所经历的自我解放、团体忠诚、社会接受之间的冲突,她们所开始的同化,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将被几代德国犹太人一一重温,开日后德国犹太社团融入德国社会彻底失败的先声。

  • 标签: 沙龙 犹太妇女 “自我教化” 同化 反犹主义
  • 简介:通过对176名大学新生3个月的纵向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目标定向与适应的关系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目标定向能够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而成绩目标定向对三类适应都无显著性影响;(2)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定向与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对学习目标定向与学业适应之间没有中介作用;(3)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适应无显著性影响。

  • 标签: 目标定向 社会自我效能感 适应
  • 简介:一、案例基本情况(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小晴,女,汉族,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55米,小眼睛,头发微黄,有些卷曲,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小晴是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有残疾,在集市上修鞋;母亲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小晴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较好的生活.

  • 标签: 高中生 自我意识 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