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的CT检查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25例行CT检查的肿瘤患者。结果本组25例肿瘤患者中,星形细胞瘤者8例,髓母细胞瘤者5例,咽肿瘤者5例,松果体瘤者3例,其他肿瘤者4例;幕上肿瘤者14例,幕下肿瘤者11例。结论CT检查可作为肿瘤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 标签: 颅内肿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采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瘤患者后经手术证实40例,采用MRI、MRA检查诊断,对MRI、MRA的影像表现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进行比较。结果对MRI和MRA检查对小于5mm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情况为,经手术或DSA确诊的小动脉瘤23个,MRI检查检出小动脉瘤13个,检出率为56.52%;MRA检查检出小动脉瘤17个,检出率为73.91%;MRI加MRA检查检查检出小动脉瘤22个,未检出的小动脉瘤1个,检出率为95.65%。结论动脉瘤MRI显示动脉瘤与其血流、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动脉瘤在MRA上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其大小约与动脉造影所显示相仿。两者结合诊断,检出率较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MRI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旋转DSA对80例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脑的血管造影。结果80例的脑动脉瘤患者中常规DSA检查发现了50例,其中有26例显示动脉瘤所供血的动脉和周围血管关系不清楚,24例动脉瘤患者的瘤颈显示不清,而经过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瘤颈、瘤体、供血血管和周围的血管关系均清晰显示。结论旋转DSA在脑动脉瘤的检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旋转DSA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14例SI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呈体位性头痛,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mmH2O;3例并发硬膜下积液,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经补液等治疗后效果较好。结论SIH患者主要表现为体位性头痛、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体位性头痛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脑手术患者压受床头抬高高度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科室80例行颅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压进行监测,采取0°、15°、30°、45°四个不同床头高度,对测得不同的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四个不同床头高度所测得的平均压分别为(17.23±0.825)mmHg、(15.88±0.812)mmHg、(14.52±0.814)mmHg、(13.41±0.829)mmHg,不同床头高度两两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高度的不同对患者压会产生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引起注意。

  • 标签: 颅内压 床头高度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浅表部位蛛网膜囊肿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结果32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示分流管位置理想,无其它手术并发症。28例得到随访,16例术后1年内囊肿消失,5例术后2年内囊肿消失,其余7例囊肿都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手术简单有效、创伤小等优点,但需慎重选择适当压力类型的分流管。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所有患者经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均顺利进行,62例患者中,2例患者麻醉复苏时间明显延长,经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1例积极处理后康复,另1例患者发生脑疝,第3天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6天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症状,临床痊愈。结论介入血管内栓塞的方法能有效治疗动脉瘤,创伤小,成功率高,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以降低术中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并发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76例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发现对蛛网膜囊肿的正确评估而选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除有明显症状的蛛网膜囊肿外,一旦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即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微创手术实现了与脑池或脑室的充分沟通,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 标签: 颅内蛛网膜囊肿 外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血管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Onyx胶栓塞治疗,观察患者的畸形血管栓塞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栓塞结束后,采取脑血管造影进行复查,结果显示,完全栓塞的有4例(11%),大部分栓塞的有27例(71%),小部分栓塞的有7例(18%),Ⅰ级完全栓塞率为16.7%,Ⅱ级完全栓塞率为10%,Ⅲ级完全栓塞率为11%,Ⅳ级完全栓塞率为0%,各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其中1例并发脑梗死,1例出现血管出血,1例出现少量内出血,所有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均正常出院。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血管畸形,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血管畸形治疗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Onyx胶栓塞 颅内 血管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肋骨固定手术治疗胸外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1月的胸外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采用了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施行开胸同期肋骨固定手术,另有同期20例胸外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胸部引流管放置时间、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都要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并发症中,观察组各项并发症率肺不张、肺部感染、迟发型血气胸等都远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总的并发症率26.09%也远小于对照组的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期肋骨固定手术治疗胸外伤合并多发肋骨骨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肋骨骨折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术后复原快,住院时间短,且各种并发症少,预后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肋骨内固定术 肋骨接骨板 多发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2例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结果62例患者中,术后治愈24例,恢复良好31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结论加强对患者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能达到预防神经系统及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能及时发现病情,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和并病残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现今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恶性肿瘤、冠心病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而开颅夹闭动脉瘤蒂是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开颅手术切除是动脉瘤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因有一定的创口,极易发生感染,此外术后有许多潜在的并发症如内出血、压增高、脑疝、脑缺血等,因此,动脉瘤术后依然有很大的风险,我们护理工作人员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从再出血护理、用药护理、麻醉的护理、饮食的护理、癫痫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观察等方面细心谨慎得护理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病人术后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风险,最大程度的促进病人的康复,因此对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对其疾病的预后发展及其健康的恢复影响重大。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出血微创锥置管外引流术后导致感染的因素。方法以我院在2011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微创锥置管外引流术治疗,对其术后感染情况及其感染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400例患者应用微创锥置管外引流术后发生感染者11例,感染率为6.88%,其中60岁以上患者7例。留置管的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脑室穿刺比脑实质穿刺发生感染的效率高,年龄越大者发生的感染率越高,注射尿激酶的次数越多越易感染,差异显著,P<0.0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中,合理的注射尿激酶次数的和使用抗生素,尽可能的将留置管的时间缩短,并且科学的进行穿刺部位的选择,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对脑出血微创锥置管外引流术后感染的有效预防和降低。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 锥颅置管外引流术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颅脑动脉瘤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分为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栓塞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治疗成功率为85.7%高于对照组6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6.3%低于对照组2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栓塞治疗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脑动脉瘤 栓塞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监测以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同时,对患者的压进行实施监测,根据不同的监测结果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对其应用结果进行研究。同时,还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在30例患者经过持续压监测时,有8例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变化,压升高,超过5.4kPa,立即对其给予去骨瓣减压术,所有患者得到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且恢复良好;其余22例患者在病程持续7d,均有不同程度的压升高现象,但未达到手术指标,经过积极的处理,压下降。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压监测,能够帮助准确的判断病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再辅以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临床治疗方案,为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报告血管周细胞瘤1例,复习中外相关文献,探讨血管周细胞瘤诊治。结果血管周细胞瘤1例,无特异性症状体征,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术中出血量大,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周细胞瘤。结论血管周细胞瘤少见,术前易误诊为脑膜瘤,治疗上以手术为主,肿瘤有残留或复发者可行放疗,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但对患者总体生存率及远期预后影响不大。

  • 标签: 颅内 血管周细胞瘤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了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术后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取同时期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然后对其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33%(59/60)高于对照组的85.0%(51/60)。而是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3%(2/60)低于对照组16.67%(10/60),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血糖水平、后窝手术、脑脊液漏等是诱发术后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血糖水平、后窝手术、脑脊液漏等是诱发术后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给予综合考虑,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脑外伤 术后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综合护理对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动脉瘤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选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栓塞治疗完成后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动脉瘤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记录1。结果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发现,对照组出现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方式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