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指导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药物指导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化指标 糖尿病 药物指导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在骨折手术后,针对气血亏虚证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自拟益气养血汤,分析这种药物为营养指标产生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择80例患者,所有患者全部为骨折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收治开始时间为2021年4月15日,结束时间为2022年1月,随机均分,A组使用左旋糖酐铁片,B组额外使用自拟益气养血汤,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为营养指标产生的影响。  结果

  • 标签: 自拟益气养血汤 骨折 手术 气血亏虚证 营养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或手术前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在本院接受输血或手术治疗的患者22484例。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测情况、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情况、抗-TP或(和)抗-HCV、HBsAg重复感染的情况。结果:在所有22484例患者当中,检测的四项指标当中至少有一项指标阳性的患者总共有5039例(22.41%);检测结果提示,HBsAg阳性者4647例(20.67%)、抗-HIV1+2阳性者20例(0.09%)、抗-TP阳性者370例(1.65%)、抗-HCV阳性者74例(0.33%)。在所有20例抗-HIV1+2阳性者当中,共有11例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患者。其中,抗-HIV1+2+抗-TP患者7例(63.64%)、抗-HIV1+2+HBsAg患者3例(27.27%)、抗-HIV1+2+抗-HCV患者1例(9.09%)。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21例,抗-TP+HBsAg合并感染患者30例,抗-TP+抗-HCV合并感染患者5例,抗-TP+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1例。结论:部分患者在输血或手术前就已经患有一种或者多种感染性疾病。在进行输血或手术治疗之前,对于患者的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常规检测,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性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进行明确,对于防范医疗纠纷,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输血 手术 血液性传染病 交叉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颅CT影像学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状况评估效果。方法:此次项目开始时间为2019年5月,项目结束时间为2022年2月,项目资料构成均为我院开展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60例患者,患者均开展头颅CT检查,结合图像分析血肿扩大及未扩大患者的征象特点。结果:纳入60例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后显示其出现血肿扩大患者计有29例,未出现血肿扩大的患者计有31例,且出现血肿扩大患者的血肿不规则、血肿混杂密度等状况发生概率均低于血肿未扩大患者,周边散在卫星小血肿发生率低于血肿未扩大患者,数据分析具有一定差异性。结论:头颅CT影像学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状况评估具有显著效果,可为患者血肿扩大状况做以预示。

  • 标签: 头颅CT 自发性脑出血 血肿 影像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治疗中,高压氧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取对照实验形式,将2022年月1月-2022年12月56例脑梗死患者均分为2组,组间人数相等(均为28例);以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导治疗常规组患者,以高压氧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导治疗探究组患者,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探究组治疗后SOD、GSH-Px指标水平对比常规组显著更高,MDA指标水平对比常规组显著更低(P

  • 标签: 脑梗死 高压氧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放射医护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相关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建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职的56名医护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在放射科工作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放射科医护人员,观察组为非放射科医护人员,每组各28名,检测并分析两组医护人员的各项血液指标。结果 观察组各项血液检查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放射科医护人员血小板计数(PLT)相较于非放射科医护人员更低,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 标签: 放射科 医护人员 健康体检 防护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血气指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以72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例,均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随机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36例)和集束化护理(观察组36例),分别在护理前后,检测两组血气指标,评估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aO2、SpO2水平更高,PaCO2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各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治疗的同时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促进其病情的康复。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 肺炎 血气指标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在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2023.1——2024.1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5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临床护理手段,比较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均有25例,所对应的护理方案为西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结果: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评价值96.00%高于对照组评价值76.00%,P<0.05。患者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排便及腹痛消失所需时长均以观察组更短,P<0.05。结论:在肠梗阻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其相关症状尽快改善的价值显著。

  • 标签: 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 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以此为患者临床护理的评价与检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次实验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理论依据,先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跟踪调研、专家反馈等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之后采用德尔菲法实施两轮专家函询来确定评价指标,最后通过层次分析确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各指标权重。结果:本次实验最终形成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结论:根据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依据构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可靠性,通过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能够为患者临床护理优化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分析
  • 简介:摘要:探讨血液常规检测指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相关性。分析妊娠期妇女的血糖水平、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研究其与GDM的关系。结果显示,部分血液常规指标与GDM发病显著相关,特别是血糖水平和血红蛋白。这为早期识别和预防GDM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血液常规检测,血糖水平,血红蛋白,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种生化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44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我院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生化指标进行检验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中ALT、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脂生化指标TRIG、TC、HDL-C及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当人体肝功能出现异常时,其肝功能与血脂生化指标均较正常值有明显提升,临床中将多种生化指标检验应用于脂肪肝诊断可早期对病情进行确诊,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生化指标检验 脂肪肝 诊断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及相关指标水平。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10月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单一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恩替卡韦治疗组开展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水平;病情改善时间、肝功能指标改善时间、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水平;并发症出现率。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疗效水平、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水平、病情改善时间、肝功能指标改善时间、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率对比常规治疗组有优势,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有效性 相关指标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急性脑梗死 患者治疗后全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变化 。 方法: 本文收集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时间段接受全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39 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血液粘度快速检测仪器(型号 LG-R-80A )和血细胞计数仪(型号 JT-TR )检测凝血象和血小板变化。 探讨治疗前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 RBC 水平值、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水平值探讨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全血低切粘度水平值、全血还原低切粘度水平值 。 结果: 全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计数 RBC 水平值( 4.49±0.39 ) × 10 12 /L ,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水平值( 9.07±1.08 ) fl , 显著低于 治疗前的( 4.89±0.75 ) × 10 12 /L 、( 10.39±1.31 ) fl ( p < 0.05 )。 全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低切粘度水平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肝叶切除手术护理中使用舒适护理方法对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医院中接受肝叶切除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3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舒适护理法用于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下床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叶切除手术护理中使用舒适护理方法,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肝叶切除手术 舒适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指标的诊断,做好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高血压患者40例为观察组,随后选取正常对照组40例,做好对照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化指标分析,正常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高血压患者TG、TC、BUN以及CR等明显较高(p<0.05)。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指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RDW-SD、MCV、MPV以及PDW-SD等和正常对照组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指标的诊断,能够及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以及血脂指标,在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血常规 生化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指标的诊断,做好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高血压患者40例为观察组,随后选取正常对照组40例,做好对照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化指标分析,正常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高血压患者TG、TC、BUN以及CR等明显较高(p<0.05)。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指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RDW-SD、MCV、MPV以及PDW-SD等和正常对照组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指标的诊断,能够及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以及血脂指标,在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血常规 生化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联合健康宣教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6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3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别接受健康教育以及细节护理+健康宣教,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认知功能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细节护理 联合 健康教育 呼吸衰竭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妊娠中晚期超声软指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围生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产检的妊娠中晚期(孕13~30周)孕妇中随机选取100例,经超声检查后发现软指标存在异常,但是并未明确染色体异常,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产前诊断、染色体状况,采用跟踪随访的方式统计本组孕妇的围生儿结局。结果:本组100例孕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4例(4.00%),其中比较敏感的超声软指标为:颈项透明度(NT)增厚、颈后皮肤褶皱(NF)阳性、心室强光点、侧脑室增宽、肠管回声增强等,并且异常软指标的数量越多,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几率也越高;经跟踪随访后发现,妊娠中晚期孕妇进行超声诊断,超声软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异常的孕妇其分娩胎儿大多其实是正常的,如果确定合并染色体异常后,及时进行终止妊娠处理,提高胎儿的出生质量。结论:妊娠中晚期孕妇接受超声诊断时,超声软指标检查结果能够帮助临床诊断人员进一步确定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妊娠中晚期 超声软指标 胎儿 染色体异常 围生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集束化护理效果,研究集束化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研究对象,并且分成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提供常规化护理服务,实验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整体优化护理效果,更好地控制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数值越小趋于正常则为有效性的护理干预。结果:集束化护理的实验组,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显示正常,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结论:有效实施集束化护理,更利于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下降。进行患者术后各项凝血指标的监测,充分发挥集束化护理的积极作用,可以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快所有患者疾病的康复进程,可谓一举数得。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脑出血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指标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院内接受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2019年11月-2021年5月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同一时间院内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MPV、PDW及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T、T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可多方面、多层次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进展,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临床支持,价值显著。

  • 标签: 病毒性肝炎患者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