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多学科结合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考古学、科技研究与文献历史学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汇报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及多学科交流所开创的文明起源研究新局面,有效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文明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 多学科
  • 简介:云肩,因披肩背前后左右四周,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谓:云肩。

  • 标签: 汉民族 服饰文化 云肩 中国
  • 简介:鲜为今人所知的古老运河——灵渠,因地制宜的科学设计,使灵渠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后依然坚固如初;数十公里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灵渠是中原和两广、云贵等地的交通要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

  • 标签: 中国历史 灵渠 湘桂走廊 运河 科学设计 因地制宜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中国文化部与美国史密森学会5月15日在华盛顿签署合作备忘录,确认中国将于2014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参加第48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届时,中国将在有“世界最大活态博物馆”之称的华盛顿国家广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友谊。

  • 标签: 中国文化部 文化节 美国史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作备忘录
  • 简介:<正>一、引言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联系与中国大陆文化常常显示出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因而对这两地区的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变得非常必要。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在这两个地区初步建立起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揭示了史前人类生活概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试图探讨两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

  • 标签: 东南亚 旧石器文化 相似性 史前文化 当代人类学 考古学
  • 简介:西湖多情,于是有了断桥边许仙和白娘子的凄美传说,有了梁祝的十八相送的痴情,有了苏小小同心难结的哀怨。西湖多雨,于是有了一种以湖命名的伞——西湖绸伞,姹紫嫣红的伞又成就了花前柳下外的另外一种西湖景致。绸伞,给西湖定制的一朵胸花古代的伞又称为"盖",最初是用羽毛做的,后来逐渐被罗绢、油纸替代,油纸伞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 标签: 油纸伞 白娘子 十八相送 梁祝 许仙 文化意象
  • 简介:东千人虽已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努力保持着先祖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东干人会说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他们把总统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门”,把官员叫“衙役”,把上级叫“头领”,把妻子叫“婆姨”把同族人叫“乡党”,把飞机叫“风船”。

  •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 东干人 活化石 海外 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 简介:<正>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著名学者 西方思潮
  • 简介:刘锡诚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作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滥觞期定在了20世纪初,并从流派的视角来整合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对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民族社会学派、民俗学派、俗文学派、延安学派等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作了独到的论述。作者还把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者主张应该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研究民间文学,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 标签: 民间文学 学术史 中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派 学术主张
  • 简介:历经百年,中国饮食风俗的变革几经移易,“分食”与“共食”在中国仍然是高下难分。总体上看,整个近现代的饮食方式变革之讨论与实践的实质,与其说是一场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明冲击后的饮食风俗改革,不如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饮食文化所历经的一次现代化的本土尝试。饮食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不只是满足人类温饱需要的生理行为,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当代公共生活中,饮食风俗也将在现代卫生与身体观念的影响下,通过民众的传习与接受,不断潜移默化,约定俗成,形成契合当代中国人的饮食实践模式。

  • 标签: 分食 共食 移风易俗 现代化
  • 简介:时间是万物存续的基本维度,对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不过,与物理时间或钟表时间的线性、均质性有所不同,人类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反过来或显或隐地影响社会生活。不同人类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时间观念亦会不同。中国乡村民众如何依据农事节律来组织与展开其年度生活?

  • 标签: 乡村民众
  • 简介: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客体对象。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从一条充满危险的恶龙逐渐转变成一只温和的大象,表明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彰显了其“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因而赢得了东南亚各国的信任与支持。

  • 标签: 国家形象 东南亚 和谐世界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口哨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梳理,展现大沥镇发掘口哨艺术价值,创新群众文化,开展中国好哨音品牌活动的实践,探索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发掘草根艺术并发扬光大的新思路、新经验、新路径。

  • 标签: 口哨 草根艺术 大沥杯 中国好哨音 群众文化
  • 简介:《客家山村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20年前,美国的间谍卫星曾经在福建广东交界的山陵之中发现了不少圆形的东西,以为是树立了许多导弹的军事基地,大为惊惶,急忙派人前往调查。他们作为旅游者到了那里,经过几十天仔细地了解才发现,那圆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导弹,而是客家的土楼。客家特有的建筑这一下广为人知了。

  • 标签: 客家民俗 吉普赛人 山村 中国 间谍卫星 军事基地
  • 简介:本刊广东文化网讯2012年6月,广东省“中国文化遗产日”——东莞石龙镇第二届“中华龙民俗文化节”闪亮登场。今年石龙镇龙文化节好戏连场,创意龙灯、收藏珍品展、龙舟竞赛等给广大民众带来文化盛宴,历时近两月的“龙舞盛世”龙舞,

  • 标签: 文化遗产日 广东省 东莞 中国 广东文化 文化节
  • 简介:2004年端午节前夕,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北京东岳庙举行端午民俗座谈会。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韩秀珍主持座谈会,刘魁立、乌丙安、陶立璠、高丙中、萧放、麻国庆、赵书、李龙吟等出席座谈会。端午习俗渐渐远离城市民众的

  • 标签: 端午节 中国 民俗文化 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