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拉赫玛尼诺夫9首室内乐作品中仅包含两首钢琴三奏作品。第一首g小调《悲歌钢琴三奏》是拉赫玛尼诺夫1891年创作的,当时的他还在音乐学院学习,这首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三奏这一室内乐体裁的勇敢尝试。1893年底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创作了第二首《悲歌三奏》,正是因为之前对三奏这一室内乐体裁的尝试和铺垫,才使得这首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标签: 钢琴 三重奏 声部合作 创新
  • 简介:语言和音乐是一个少数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生活在贵州境内的水族与南部侗族的语源关系极其密切,属同一语支的两族在音乐特别是民歌上的差异性很大.本文试从同语源角度探析两个民族的音声观与民歌分类的关系,用本族音乐语境解析两族民歌的分类逻辑,比较两族音声观的差异性。

  • 标签: 音声观 音乐分类 南部侗族与水族 比较研究
  • 简介:<正>从作品一百二十七号开始往后的六部大型弦乐四奏①,是贝多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最后奉献.贝多芬,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年代里,以其伟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超凡入圣的技艺,精心构思,潇洒挥毫,镂金刻玉,完璧成璋,使这六部作品前继后续,传递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代圣雄"良知的记录"②,表达了作曲家的最后意志和遗言.贝多芬晚期的这组珍品,作为艺术家的"天鹅之声",有着其独到的风格与个性.然而,这位能够在器乐创作领域里自由驰骋的贝多芬,为何仅仅"慎对"而"独钟"于弦乐四奏体裁?作为弦乐四奏大师海顿的学生,贝多芬为何没有在风格上步随其后却另辟蹊径?我行我素的贝多芬,为什么会醉心于巴赫的音乐语言?各自独立的六巨

  • 标签: 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 回归与超越 作品 室内乐创作 巴赫
  • 简介:弦乐四奏是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弦乐四奏演奏的基础性和复杂性的强调,阐述了弦乐四奏训练中整体感的重要性并对多声部音乐的演奏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同时对弦乐四奏训练与提高演奏者综合素质之关系提出个人见解.

  • 标签: 弦乐四重奏 整体机制 合作 训练 综合素质
  • 简介:梆子腔,即秦腔的形成年代有诸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明正德年间"说与"明中晚期"说两种~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说它形成于明末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戏曲剧种的一般发展规律,在梆子腔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之时,甚至还在雏形阶段,传

  • 标签: 戏曲剧种 雏形阶段 形成年代 秦剧 魏长生 易俗社
  • 简介: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把分类又称作划分……因此分类学也是一种符号逻辑学。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把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相对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类看作是十分要的科研课题持续关注,这种理性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值得音乐学界学习。关注各具体音乐事项或乐种的分类问题,对中国音乐的学科建设和健全具有十分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假如我们仅把分类研究作为学界自己闭门造车的“活儿”,或仅作为学者之间闲来无事进行笔墨官司的干仗素材的话,那么有无分类或者说分类标准是否可用都无关紧要,也不需要如此关注。但当音乐作为公共资源,特别是作为数字资源处理的今天,分类和建立分类标准就成为了当前焦点。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资源分类,没有分类就无法进入数字化管理,没有数字化管理就奢谈资源全社会共享。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首先要建立一套相对适应可行的标准。

  • 标签: 数字化时代 分类学 声腔
  • 简介:根据说唱乐人的音乐术语及他们对各个声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为“胡咬弦式”“骨肉式”“固变式”“去头咬尾式”四种类别。“胡咬弦式”是各声部之间表现出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旋律与之分分合合,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旋律线,又呈现出相互“咬”住的多声形态;“骨肉式”是来源于我国“骨谱肉腔”的曲唱艺术;“固变式”是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较为固定,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主动变化;“去头咬尾式”表现出主奏乐器与副奏乐器、唱腔与伴奏各走各的旋律套路,而在最后齐奏结束,呈现中国人所喜爱的“合尾”音乐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 织体形式 分类
  • 简介:<正>【多部曲式研究的选、近况】在常见的中外著名音乐理论家所撰写的《曲式学》《曲式分析》和《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著述中,对于“多部曲式”,还未见列出过正式的章节。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常被归纳到其他曲式的“变体”之中,或另称其为“不正规歌式”“混合、自由曲式”和“介于单、复之间的三部曲式”等一些概念尚欠明确、形态不易捉摸的添补性条目

  • 标签: 音乐理论 相关论述 曲式学 自由曲式 曲式分析 作品分析
  • 简介:<正>贝拉·巴托克的后三首四奏继续追求并合乎逻辑沿着在前三首四奏中所提出的线索前进。我们在这里又遇到巴托克所喜爱的乐思陈述的手法,以及为材料的统一和总的创作构思的一致的,更加彻底的表达的意向。

  • 标签: 巴托克 弦乐四重奏 创作构思 线索 手法 谐谑曲
  • 简介:依现在林谦三对“之/为调名制”的理解方式,中国音乐确实宜采用“之调名制”系统。但林廉三对“之/调名制”的理解方式有误,且与事实不合。由西乐界仍多主张(应无理由被采用的)“为调名制”来观察也可见林谦三对“之/为调名制”的理解方式,与古人不合。依正确的“之/为调名制”及“声调”定义来论,则中国音乐宜采用(已采用了)“为调名制”系统。

  • 标签: 之调式 为调式 调名制 声律调名 调首 中国音乐
  • 简介:勃拉姆斯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最后一人。他的音乐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处于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始终就受到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熏陶,在具有古典创作风格的同时,也融入浪漫主义的音乐语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醇厚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紧凑均衡的古典主义结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成因。通过了解作曲家的成长和音乐风格,分析生活经历和音乐环境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第三部分浅析114作品的写作技法和音乐语言,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勃拉姆斯的音乐。

  • 标签: 勃拉姆斯 室内乐 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
  • 简介:萨克斯管四奏作为一种小型的木管室内乐合奏形式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但由于萨克斯管本身的构造及个人演奏技术问题,导致演奏中的音准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加键"技巧的概述、萨克斯管四奏中容易出现的音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音准问题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找出如何运用这一技巧来解决萨克斯管重奏中出现的音准问题。

  • 标签: 萨克斯管四重奏 音准问题 "加键"技巧
  •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丁芷诺副教授,曾于1985和1988年两次率领上海四奏组赴英国参加三年一度的朴兹茅斯国际弦乐四奏比赛,并分别荣获第二、四名。今年4月5日,丁芷诺归国返沪途中住我院招待所,记者前往访问,以下是谈话记录。

  • 标签: 谈话记录 招待所 副教授 基本功 副主任 弦乐四重奏
  • 简介:摘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万寿恩科举人、贵州箸名诗人、镇宁州举人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一百首》中有诗题名为“戏”日:“伐鼓鸣征集市人,将军脸子跳新春。全凭认得杨家将,看到三郎舌乱伸。”这是迄今为止描述安顺戏表演情景最为传神的诗句,其中的“全凭认得杨家将”一句。道出了安顺戏脸子“以面代人”的中国传统戏剧脸谱化的源流与衍化进程,堪称绝妙。

  • 标签: 屯堡文化 安顺地戏 地戏脸子 艺术特征 雕刻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对于民歌的分类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对民歌有了“十五国风”的分类,在《乐府诗集》中令人惊奇使用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12类分法。

  • 标签: 土族民歌 分类 少数民族 郊庙歌辞 青海 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