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史家巴克森德尔的几篇关键论著,尝试探讨其美术写作当中对于视觉分析及"低层"描述的重视,并希望藉此对于时下流行的叙事性美术进行反思。

  • 标签: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叙事 视觉扫描 非叙事
  • 简介:作者首先表明反对对装置艺术进行定义,因为该定义对艺术创作无实际意义,进而引经据典,以装置艺术10个场域性特征为依据,驳斥了将装置艺术视为传道工具,将其通俗化、娱乐化的观点,进而从三方而提出自己对装置艺术的描述,指出装置艺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自身,还应延伸至新媒体、影像和行为艺术等方而,又着重比较了装置艺术和雕塑二者的不同。最后,作者提出美术馆越来越多以装置艺术为主体的“临时性”、“场所性”作品带来的新问题,肩发读者深思。

  • 标签: 装置艺术 定义 观念 表达
  • 简介: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苏州博物馆、昆山昆仑堂美术馆、吴江博物馆协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为特别支持单位,《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为后援单位的“明清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经组委会研究确定将于二〇〇七年八月十八日—二十一日在苏州如期

  • 标签: 书法史国际 国际学术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南北书风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书风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本文回顾了艺术教学历史上使用图片的情况.论述了图片对于艺术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图片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图片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标签: 艺术史教学 图片 回顾 思考
  • 简介: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有多品名人題跋,計明清兩代二十二人三十六跋,各跋文除涉及張旭楷書風格及與草書關聯的品評外,亦有論及張旭書法淵源與傳統藉鑒問題,其中翁方綱等堅持認爲張旭書法源于褚遂良,但通過細究其他跋文並梳理有關張旭書法史料可知,張旭實藉鑒智永、虞、陸等,與褚書無關,由此追溯,可知張旭實遠追並頗得晉人之意,在這一點上,唐人正書無能出《郎官石柱記序》右者。

  • 标签: 《郎官石柱記序》 張旭 虞世南 褚遂良
  • 简介:相较于一部完整的中国艺术通史而言,《荆楚文库·楚艺术》(以下简称《楚艺术》)是一个具有显著自身特质的独立结构。“楚人不沾周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地缘上居于江汉流域的“楚”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它既吸收了北方殷周文化,又容纳了南方蛮夷文化,与周文化相比有着更多的宗教色彩和自然气息。

  • 标签: 艺术史 文库 荆楚 殷周文化 气象 中国艺术
  • 简介:北宋時期,由于士大夫系統的搜集、研究與著述活動,“金石学”這一專門學問開始形成,并迅速達到其歷史上第一個興盛期。金石學蔚然興起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爲學者迅速積攢、整理了大量一手資料,這是古代文字、書法遺迹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合。面對這些新材料,宋代金石學家開始建構他們對于商周、秦漢、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時期書法面貌的認知。他們如何認識這些金石文字的書法特徵?在其評論中體現出怎樣的品評方式?其中又凸顯出哪些焦點問題?本文在閲讀宋代金石學著作的基礎上,試圖對這些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

  • 标签: 宋代金石學 書史建構 書法品評
  • 简介:水彩画虽属西画体系,但当它与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以后,便从整体上体现出了有别于西方水彩画的面貌,传统笔墨因素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拟从笔墨的两个层面,即技术的层面和文化理论的层面,来谈谈与水彩画的整合关系

  • 标签: 水彩画 笔墨 技术 文化层面
  • 简介:一、关于文字"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识把握世界。语言记录下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存在于世的经验,加之又有自身的组织和规律,于是,它逐渐成了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一个相对于使用者的客体,或者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具体语言都是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它源出于人,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制约着人的思维和行动"。在这一点上,中华

  • 标签: 传统图案 关系探析 图案关系
  • 简介:1.见刀见笔见刀见笔是篆刻线条的一种理想状态。翻开《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它所收的第一方印为战国玉玺“长平君相室玺”(图1)。这方印线条出于砣治,两头不加修整,保持着较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制作痕迹。同时,其线条走向多呈曲笔,且类于金文,不论是线条走向还是线条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笔意。这方印可视为早期印章中见刀见笔的典型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仍是顶尖级的精品。刀笔互见在突出刀味或笔意的比例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七分刀法三分篆法,也可以反过来,随机处理的成分很大。这种比例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面貌,是重笔意,或是突出刀味石趣,其间的差别,正如吴让之的“晏端书印”(图2)与钱松的“胡震”(图3)。见刀见笔的最高境界应是刀笔交融,视刀如笔,一刀之下,既见刀味石趣,又自然地表现出笔意。在这方面,吴让之的作品可为楷模。2.有刀无笔与有笔无刀在篆刻中,刀法和笔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互为中和、制约。过分张扬刀法易失之单薄尖刻,过分突出笔意则导致软弱琐碎。当一方的表现达到极点,即作品中只是刀味(图4赵之琛“无梦阉主”)时,则什九都要失败。□篆刻中刀与笔的关系@谷松章

  • 标签: 中刀 刀笔 笔关系
  • 简介: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

  • 标签: 字关系 略谈字
  • 简介:一、雕塑的时代印记雕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的.除了自身固有的艺术特征外,雕塑还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传承性和时代性.传承性是指雕塑艺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在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和风格手法等方面的演变脉络.今天我们所习惯、所认同的雕塑样式就是发展传承的结果.时代性是指雕塑艺术记录历史的功能,不管何种风格样式、何种艺术手法、何种思想内容的雕塑作品,都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说雕塑艺术是"凝固的历史"、"石头编年",就是指它的时代性.

  • 标签: 时代关系 浅谈雕塑 艺术时代
  • 简介:《美术求索录:李福顺自选文集》收录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福顺先生1982年至2010年问撰写的41篇文章,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发行。此书以“美术求索录”命名,不仅表明该书汇集他执教四十多年来的求索所得,也突出了美术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寻找与求证的艰辛历程。

  • 标签: 美术史研究 文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博士生导师
  • 简介:国立艺术院创立于杭州。蔡元培选择杭州,是希望此地能“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以艺术创作践行美育理想,以艺术研究唤醒高尚雅洁的民族情操,这是国立艺术院最鲜明的学术性格: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学术与事功,自始即为一个完密的整体。

  • 标签: 艺术创作 美术史教学 杭州 早期 学术性格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本文记述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学术研讨会”要点,记述了参会学者对于“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的理论建构及相关问题”、“《北京美术》著作”各自发表的学术观点,文末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及研讨会本身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 《北京美术史》 学术研讨会
  • 简介:杨秋人是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一位有理想、有思想、有高尚品格的默默耕耘的教育家,曾历经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差专、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文章结合有关文献,对其教育贡献、教育理念和品格风范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 标签: 杨秋人 美术教育 广州美术学院
  • 简介:油画是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外来画种,过去谈起“中国油画”往往聚焦于20世纪这一百年。200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的二位学者赵力、余丁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国油画文献》,将中国油画的历史上溯至最早能够看到西洋画的明代嘉靖年间,把20世纪之前油画是怎么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和研究情况也注意到了,颇在新意。

  • 标签: 中国油画 树立榜样 基础研究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史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勾经探深研博收——写在《中国篆刻大辞典》出版之际一峰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史载已有7000年历史,实物流传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篆刻最早的名称为玺,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天子独称玺”,臣下用印或章。汉以后基本沿习此制。伴随早期中国社...

  • 标签: 篆刻学 篆刻艺术 秦统一中国 商周时期 玺印 春秋战国时代
  • 简介:黄明兰、朱亮同志的新著《洛阳名碑集释》即将付梓了,要我作序,我于碑刻虽有爱好但并无研究,岂能作序。但我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可以谈谈我的读后感,所以就把我匆促读完此书的初感,随笔写下来,说它是随感也好,说它是笔记也好,总之是不拘一格的信笔所至。

  • 标签: 《洛阳名碑集释》 黄明兰 朱亮 碑刻 体例 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