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阳明心学美学在审美对象呈现方面与西方现象意识相近或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从审美对象意向性呈现的角度(“意在为物”),体现了某种意向结构意识;二、从审美对象境域中呈现的角度(“当下呈现”),体现了某种境域构成意识;三、从审美对象直观呈现的角度(“物各付物”),体现了某种现象直观意识。

  • 标签: 现象学 审美对象 阳明心学 意识 直观 意向性
  • 简介:图像文化人类志是用静态的影像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人类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视文化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人类用图像文化人类志的方法论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但我们对图像文化人类志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却极为薄弱。图像之于文化人类的意义和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文化人类的历史影像天空;二是成为独立地记录、研究文化人类的影像手段;三是帮助人们进行文字文本的文化人类研究;四是可以进入摄影展览的领域,形成图像文化人类研究和展示的新方式。

  • 标签: 影视文化人类学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 历史 意义和功能
  • 简介:傣族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直观而又含蓄地再现了本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民族性格、风俗节庆、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思想情感、价值追求等,以"形而下"的舞蹈形态表征"形而上"的、神圣的精神世界。分析研究傣族舞蹈不单是为了解傣族文化的渊源与特质,更是提升文化自觉、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方式。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民族民间舞 傣族舞蹈
  • 简介:<正>按照时下流行的观念,“人类是对人类群体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的科学。它是以人类群体间的共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描述、分析、解释的独立学科。它不仅对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研究,而且对生活在地球上每个角落、各种自然环境的人类社

  • 标签: 人类学 文化概念 文化精神 象征符号 当代人类学 人类群体
  • 简介:十多年前,我一直在京剧圈中工作。研究京剧,就不能不涉及到“京、津、沪”小三角的格局。我多次去上海,目的也还是研究上海的京剧。尽管我知道京剧在现时的全国戏曲大家庭中已然落后——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说法,全国最受欢迎的四大剧种,依序应该是黄梅戏、越剧、豫剧和京剧。对此,我

  • 标签: 三角学刍议 创立戏曲 戏曲三角学
  • 简介:本文从葫芦到陶器、葫芦崇拜到葫芦仙境、洪水神话的生殖意象、葫芦文化圈等4个方面对中国葫芦文化作了人类的审视和解读。

  • 标签: 中国 葫芦文化 人类学
  • 简介: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呈现着万象更新的面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行业在体制、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建。几十年来,国家在戏曲艺术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艺术家及戏曲理论家。这些前辈在坚持自己工作岗位的同时,更为国家的戏曲理论研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生力军。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与交流平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

  • 标签: 青年论坛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成功 曲学 文化艺术 人才培养
  • 简介:'蟹派'是严章在'横行不霸道'学术理念下所创建的当代书画新流派,它以学术性理论著述为思想支撑,以原创性系列作品为艺术支撑,以综合性创意产业为市场支撑,别具一格,自成体系。严章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时说,蟹派艺术就是我行我素,就是走自己的路。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世上本无路,自己走多了便有了自己的路。在生肖画创作中,严

  • 标签: 严学章蟹 派艺术 蟹派
  • 简介:2017年7月10日至12日,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承办,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青年项目"蒙汉杂居区的音乐与文化认同"课题组协办的"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与人类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成功举办。该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人类、民族音乐的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分别来自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复旦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西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社等。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人类学 中国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文艺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康有为扬碑抑帖的态度和“帖大坏”的观察结论虽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性,并且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碑、帖自身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随着对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的深入认识,以及疑古思潮的影响,作为帖经典的《兰亭序》等也遭到了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学的眼光来审视帖的结果。但帖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在康有为之后,不仅存在着纯粹的帖创作,而且形成了碑帖相互渗透的创作和审美趋势。

  • 标签: 康有为 帖学 碑学 兰亭序
  • 简介:点香是回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点香的研究,是探索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回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回族点香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生成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实际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当中对点香的诠释以及不同场景下回族的点香习俗的说明,从而在文化象征视角下解读回族点香习俗。

  • 标签: 回族 点香 教义 象征 文化
  • 简介:中国书画美学的最早分品始于南朝梁庚肩吾,他的《书品》一卷把从汉到梁的著名书法家分为九品。唐代张怀瑾把绘画作品分成“神”、“妙”、“能”三品,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则把画作分成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类似此种书画分品,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中,也多有出现。书画品评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本身所作的美学探究,这种传统的“品第”观既从书画中总结而来,又极大地影响着书画的发展,同时,它与艺术设计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 标签: 设计方案 艺术设计 书画美学 艺术品格 文人士大夫 内容与形式
  • 简介:美国艺术社会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和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奠定了它发展的基础。美国艺术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社会建构性,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对艺术的影响。在它内部存在着关于意义的争论,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成为共识。对中国发展艺术社会而言,美国艺术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艺术界 文化生产视角 知识地图
  • 简介:毫无疑问,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当改革的浪潮拍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艺术家的感觉、经历与表现获得了充分的现实条件,也获得了对自我的不断认知,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社会学想象力 改革开放政策 展望 社会生活 现实条件
  • 简介:陪孩子学习乐器以及其他艺术项目是父母最喜欢亲力亲为的事情。每当看到孩子演奏一首似调非调的乐曲,或者画出一幅揣摩不透的画,或者挥打一套啼笑皆非的拳时,我们拾到的是一份快慰,一份欢喜,就像听到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哭泣。可是,成功是要讲究方法的,有其一定的规律。初学乐器的儿童大多在4~6岁,可说是4岁不早6岁不晚。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兴趣来培养,我可以负责地说,最晚要在12岁之前开始。

  • 标签: 孩子 学琴 家长 乐器 艺术 乐曲
  • 简介:20世纪60时代以来,人类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基本分析概念,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一学科的整体,尤其是在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表征与艺术—文化体系,艺术收藏、本真性与挪用,全球化和艺术界,艺术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对艺术纯粹性和自主性的主张提出严肃质疑,并探索新的地域和新的惯例,认可艺术在当下主要的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艺术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表征 艺术文化体系 全球化 艺术界 身份
  • 简介:傩仪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中国民间仪式性戏剧傩戏、目连戏与迎神赛会戏剧都是从傩仪演变而来,作为艺术的戏剧由作为仪式的戏剧演变而来。宋元戏剧是中国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关节点,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发生是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傩仪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仪式发生起点。

  • 标签: 仪式 艺术 作为仪式的戏剧 作为艺术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