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施米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施米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
  • 简介:林语堂的小说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创作中道家思想的剖析,探讨林语堂的文化观和创作观。

  • 标签: 林语堂 小说 《京华烟云》 道家 思想
  • 简介:<正>今日文学有雅俗之分,严肃文学即雅文学,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推崇和文学史的肯定,被奉为正宗;通俗文学即俗文学,历来为文人学者嗤之以鼻,在文学史上难得有一席地位,认为不入流。这是以严肃文学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尺度作为评价通俗小说的参照系,不免对通俗小说的评价抱有偏见,有失公允,也不符合中西小说发展的规律。以下且从三个方面论之。

  • 标签: 通俗小说 中西小说 狂欢化 文学特性 书信体小说 《水浒传》
  • 简介:“隔模”作为一种社会病象在“五四”明期被普遍地发现和感受。新文学作家利用各种文体表现“隔膜”主题。在小说领域“隔膜”主题一度成为流行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诸多新文学作家有关表现“隔膜”主题的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出“隔膜”主题的发展脉络,呈现出“隔膜”主题的整体面貌。

  • 标签: “隔膜”主题 《隔膜》文本 “五四”小说
  • 简介:废名的小说是对中国固有文学的展开,他辨析中西方文学,找到中国文学的"散文"特性与典故结合的写作路数。废名写独创性的小说,志在变庸俗之极的"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写作标准,兴起简洁生辣的文章。

  • 标签: 废名小说 散文 用典 涩味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后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正>提及澳大利亚短篇小说,我国的读者往往想到丛林传统,特别是想到亨利·劳森,因为劳森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澳大利亚短篇小说家,他又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澳洲作家之一。他的故事多以乡村为背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颂扬他们之间的“丛林情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写实,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充满

  • 标签: 短篇小说 澳大利亚 表现手法 琐谈 主要人物 字里行间
  • 简介:从反映现实社会、世态人情这一广义上来讲,讽刺小说亦属于世情小说的范畴。自《金瓶梅》开山奠基以来,世情小说在明后期至清中叶得以蓬勃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主流,其作品大量涌现,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作品一多,就有特异作品冒出来,

  • 标签: 世情小说 讽刺小说 《金瓶梅》 作品 长篇小说 清中叶
  • 简介:本论文从1947年吴达元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直到2011年《重读加缪》和《阳光与阴影的交织》,评述了60多年我国加缪研究的状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总体而言,我国的加缪研究有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趋势。对加缪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涉及加缪的荒诞哲学、他对反抗作为一种斗争方式的肯定、他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对幸福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其随笔和戏剧的关注仍显不足,希望今后能在研究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 标签: 加缪 荒诞 反抗 激情 幸福
  • 简介:巴金的小说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巴金曾说:“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但巴金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巴金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对探究巴金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对“以花喻人”文化传统的发展、对传统伦理的情感归依、对家文化的思考和探究等方面,深入探析巴金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 标签: 巴金 小说 传统文化
  • 简介: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让大家知道了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本文回归《色-戒》原著,结合张爱玲的创作思想,揭示张爱玲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主题思想

  • 标签: 张爱玲 《色·戒》主题思想
  • 简介:<正>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生及其创作,同追求时尚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他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由于家境不佳,他上学读书全靠亲友资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团体活动,并同当时著名的诗人此肖普以及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过从甚密。这时的菲茨杰拉德就已经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文学,并立志当一名作家。他曾对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至于达一远大抱负有未如愿以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小说创作 盖茨比 长篇小说 威尔逊 上流社会
  • 简介:<正>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由缅甸宣传部下属的印刷出版公司文学宫组织主办的“长篇小说报告会”在仰光举行。宣传部长吴曼山妙瑞亲自致开幕词。宣传部付部长昂泰上校、仰光专区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昂登上校、仰光专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觉敏中校等出席了报告会。著名作家佐基(吴登汉)、岱梭(吴丹突)、内梭(吴谬敏)、曼丁(吴吞丁)、大学廷基(吴廷基)、德班梭拉(吴梭拉)、貌苏欣(吴缪丹)蒙育瓦温佩(吴温佩)、

  • 标签: 长篇小说 青少年文学 部长 缅甸 社会主义 人民委员会
  • 简介:本文将英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定义为“具有本体论主导因素的模仿”,并将它同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的实验小说作了简明的比较。本文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马丁·艾米斯等作家作品的分析,论述了英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在观念和艺术方面的改造。

  • 标签: 本体论 不确定性 互文性 语言表征
  • 简介:<正>在以流派众多、标新立异闻名的当代美国文坛,索尔·贝洛(1915—)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早在六十年代,贝洛就以其杰作《赫尔索格》(1964)确立了自已在当代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地位。进入七十年代后,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按连发表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1976年,他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又发表了新作《院长的十二月》(1982)和中短篇小说集《失言的人》(1984)。今天,在谈到当代美国文学时,评论家们总是不

  • 标签: 欲望 小说创作 当代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 现代主义作家 意识
  • 简介:<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坛,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1915—)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早在六十年代,当贝娄的长篇小说《赫尔索格》(1964)发表时,著名的文学史家坎利夫就称他为“当代仍活着的最优秀作家”。到了七十年代,贝娄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和《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一九七六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授

  • 标签: 索尔·贝娄 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现代主义
  • 简介:历代爱情小说层出不穷,源远流长,辐射着中国人在大文化传统下的爱情生活,反映着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爱情观。李渔的爱情小说,涉猎广泛,手法新奇,充分反映了李渔对爱情自由的肯定和对封建家庭伦理认同的矛盾思想,从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这种叛逆与认同、进步与落后并举的调和性。

  • 标签: 爱情小说 李渔 封建家庭 广泛 新奇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