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本论文从1947年吴达元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直到2011年《重读加缪》和《阳光与阴影的交织》,评述了60多年我国加缪研究的状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总体而言,我国的加缪研究有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趋势。对加缪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涉及加缪的荒诞哲学、他对反抗作为一种斗争方式的肯定、他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对幸福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其随笔和戏剧的关注仍显不足,希望今后能在研究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 标签: 加缪 荒诞 反抗 激情 幸福
  • 简介:《奥尔拉》被公认为莫泊桑创作的最优秀的玄怪小说。本文一方面通过其两个版本的对比,着重探讨了第二版的叙述技巧,侧面揭示出作家进行改写的原因;另一方面结合玄怪故事的标准,分析第二版的《奥尔拉》相应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试图说明第二版何以成为玄怪小说的经典。

  • 标签: 莫泊桑 《奥尔拉》 玄怪文学 恐惧
  • 简介:王蒙的短篇小说《来劲》受到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基于作家对毕加索艺术创新和"破坏精神"的深刻理解。其小说人物形象神似毕加索那些五官错位、面貌模糊、脸孔多棱、影像叠加的画中人物,小说运用立体主义"叠卡片"的方法表现了对人物行为一个对另一个的覆盖和否定;运用立体主义的拼贴方式把社会万象拼贴在一起,呈现了一个多元时代的自由多变、浮躁嘈杂而又令人困惑的社会特征,表现了作家对那个充满探索和疑问的社会的复杂情感。

  • 标签: 王蒙 《来劲》 毕加索 立体主义 影响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姿态,新生代作家群即是在此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的海外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上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就是以狂放不羁、怪异多端著称的黄锦树,在他尖锐的笔锋下,不仅以咄咄逼人、狂放不羁的创作姿态严格地审视了马华文学的发履隋况,并且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本文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出发,着重研讨其小说叙事的“真与幻”的艺术策略与风格特征。

  • 标签: 黄锦树 梦境 历史叙事 政治性 寻根书写
  • 简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以及作者致力于联结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与世俗生活,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和伦理关怀的创作意旨。作品将被遗忘的身体推上人类认识自我舞台的中央,呼唤"无器官身体""奇境"的到来。

  • 标签: 《奇境》 身体政治 身体美学 无器官身体
  • 简介:小说的封面与正文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确立读者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方向。但小说封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再版和改编时编纂者选用不同的封面图片,传递出不同于原版/原作的信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本文并非单纯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封面分析,而是将其在不同时期的儿童版中的各个封面图片看作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某个片段,从叙事空间、视角、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其与这些版本的正文文本对笛福小说所作的修正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封面变化背后隐藏的人们对该小说、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演变史。

  • 标签: 笛福 封面 图画研究 儿童文学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的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心理悖谬、唯情主义的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的追求之间的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的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的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先天不足的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国后前30年索尔·贝娄作品被排斥在阅读和研究视野之外。后30年来,我国对索尔·贝娄小说研究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对贝娄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成果丰硕。其中,形式研究成为我国迥异于国外同期贝娄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国的贝娄研究尚未能参与国际对话,成果的原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索尔·贝娄 小说研究 历史考察
  • 简介: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入"的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

  • 标签: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人物概念 人物刻画
  • 简介:康熙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施公案》《彭公案》中,康熙爱护贤臣、义士,以民为本的明君形象,是在其历史原型上,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小说主要描摹民间生活场景,体现民间审美观念,就蕴合的文化思想而言,康熙形象经民间艺人虚饰、创造而成,融入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反映大众文化中的皇帝观念,体现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圣君期盼”和“报效明君”的功名意识。

  • 标签: 公案侠义小说 康熙形象 民间文化 社会心理
  • 简介:在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大都被刻画成负面的“他者”形象,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少数“高尚的土著”形象,他们淳朴、高尚、慷慨,勇于自我牺牲,亲近基督教,往往是欧洲人的助手和忠仆。究其缘由,可以发现,这些“高尚的土著”形象是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高尚的野蛮人”思想和英国殖民扩张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另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思想的表现,目的仍然是为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服务。在当今新殖民主义思潮暗流汹涌的语境里,了解这一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高尚的野蛮人 英国历险小说 土著形象 种族主义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20世纪后期,法国小说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以“新小说”为代表的多种先锋派尝试后,渐渐进入了一个难以用“流派”来描述的时期。一方面,多元化的创作理念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小说作为一种个人心灵的载体和内心与外界的纽带,被深深地打上了“个体”的烙印。本文通过对法国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的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何继承了先锋派对小说结构、文字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又体现了重拾现实主义传统的种种尝试,进而在“新”、“旧”、“内”、“外”、“虚”、“实”等理念碰撞之下呈现出多元化、人本化的图景。

  • 标签: 虚构 历史 身份认同 体裁与题材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克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的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的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