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形态纷繁复杂,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在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成为了当前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报道新闻事件能够促进非营利组织透明、独立、公正的发展,并具有公信力。本文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出发,对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的优势进行阐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矛盾,为实现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关系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

  • 标签: 新闻报道 良性关系 传媒产业 第一时间 媒介素养 社会公共管理
  • 简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智库建设中,现有地位不高,发挥作用的情况不甚理想。但两学科有充分的理由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发挥其作用?一是以我为主主动地发挥作用:二是通过研究重大命题发挥作用;三是在证明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四是在发出准确预警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评估已有政策的得失;修补现有政策的不足;建言出台新的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注重为顶层设计出谋划策。参与智库建设与推动学科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更是有利无弊。

  • 标签: 新闻学 传播学 国家智库 关系研究
  • 简介: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 标签: 新移民媒体 公民身份 国家形象 话语研究
  • 简介:在现代政治当中,新媒体在与集体行动相关的政治传播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集体行动中的新媒体传播现象出发,分别从组织动员和个体动机及认同两个层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网络集体行动及其传播的相关特性。首先,新媒体起到了迅速散播动员信息的作用,并塑造了以虚拟抗议为例的网络集体行动。其次,带有个人化特性的新媒体对于集体行动的动员结构、组织方式、抗争剧目与框架过程四个面向皆有所影响。最后,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参与集体行动时的动机与认同,原有的公私边界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改变集体行动这一概念本身的定义。

  • 标签: 新媒体 集体行动 动员结构 参与动机 集体认同
  • 简介: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和传播国家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一带一路》作为案例,运用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其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当下国内纪录片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 纪录片
  • 简介: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 标签: 跨文化交流 媒介形象 国家形象传播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日益发展与延伸,越来越多由平台所衍生的文化产品正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然而,这一结果是否能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品牌形象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网络名人“李子柒”在国内外互联网平台上的走红及争议展现了当前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在世界范围的构建和困境——国家形象与国家品牌之间的断裂 性。在当前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建立具有一定关注程度的文化形象是完全可行的。但与此同时,缺乏适应于当前时代的文化内核是其难以成为真正的品牌形象的主要难题,从而间接导致了目前品牌形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困境。

  • 标签: 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 拟剧论
  • 简介:2015年6月4日下午,由厦大新闻研究所主办的“厦大新闻学茶座”第十期在新闻传播学院会议室举行。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泉佃应邀做客本期茶座,展开了以“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为主题的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与讨论。本次茶座由厦大新闻研究所所长卓南生教授主持,由《国际新闻界》杂志协办,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厦门日报社等单位的30余位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茶座。

  • 标签: 国家战略 媒体融合 日报社 新闻学 茶座 厦门
  • 简介:本文以1949年至1965年《人民日报》的医疗队下乡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传媒、医学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生产场域之一,《人民日报》的报道有相对固定的叙述模式:医疗队代表着科学、进步的现代化力量,如同阳光般照射在我国的广袤疆域。在这种叙事模式中,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提供医疗保障,既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也是一种对现代民族一国家想象的建构:但在1965年,这一报道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医疗队从改造国家病弱肌体的主体变成被改造的对象。这一戏剧性变化也映射了国家政治、经济深层矛盾的转变。

  • 标签: 《人民日报》 医疗队下乡报道 民族-国家
  • 简介:灾情就是命令、生命就是使命。四川省汶川县“5·12”地震灾害发生后,陕西日报社立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团,分四路直赴灾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抗灾救灾,一起面对危险,及时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及时刊发灾情,零距离表现了陕西广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的真实场景,第一时间把本省重灾区,尤其是汉中宁强、略阳、

  • 标签: 陕西日报社 抗震救灾 策划组织 力量 责任 党报
  • 简介:中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曾经喧嚣于政策、市场与技术讨论中的转换"模式"之争逐渐归于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地方性的转换实践,以及对转换中涌现的各类技术与市场问题的应对。与上述专业话语和实践不同,本文从对"青岛模式"的批判式历史解构出发,着重分析国家和资本在形塑这一模式中发挥的重要结构性作用;另一方面,本文将由"青岛模式"及其全国推广所展开的围绕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多样化"社会过程"称作"青岛实践"。这一未竟的社会过程不仅继续受到技术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力量,以及寻求投资报偿和增长的各类资本力量的制约,但也逐渐受到多种"社会保护运动"及其对国家规制的诉求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数字电视道路不仅具有特殊性,更具有传播民主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多重角色值得特别关注。十年之后再议"青岛模式",既是对历史研究空白的补足,也是对当下未竟的数字革命的重新检视。

  • 标签: 有线电视数字化 青岛模式 青岛实践 国家 中国道路
  • 简介:近十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多条禁令以"净化荧屏",而以"反三俗"和"反泛娱乐化"为起点的新一轮政策规制对待市场化媒体和媒介市场化的态度渐趋保守,这体现了国家规制与媒介市场化之间张力的持续强化。文章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我国先后掀起的四次电视内容整治行动,以期展现广电主管部门的管理逻辑及媒介市场化与国家规制间的博弈。

  • 标签: 传播政策 媒介市场化 文化领导权
  • 简介:新广发[2015]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广电局、总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的有关精神,满足广大群众收听收看体育比赛的需求,保障体育比赛的正常传播秩序,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舆论氛围,现就改进体育比赛报道和转播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 标签: 体育比赛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 电视报道 转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简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准金融性质的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起到了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功能,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盲区,在支持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从安徽省六安市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面临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法律地位不明确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

  • 标签: 农村金融 互助资金 案例研究
  • 简介:本文认为,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发表的讲话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对国家和媒体关系的最新宣示,不但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的关注,也值得新闻传播学界细心研读。胡锦涛的讲话在坚持中共对于新闻事业传统观点的同时,融入了一些体现领导层新见解的开放元素。本文运用法团主义理论视角,比较20多年前胡耀邦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另一个讲话加以解读,揭示出国家-媒体关系的以下变化:如果说在胡耀邦讲话的时代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国家主义到国家法团主义的转型,那么胡锦涛的最新讲话可能意味着从国家法团主义到社会法团主义过渡的开始。

  • 标签: 国家-媒体关系 法团主义 国家法团主义 社会法团主义
  • 简介:组织传播学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上世纪60年代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纳入传播学的范畴;我国的研究大多散见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中。早期的组织传播研究受当时的企业管理理论影响,主要集中于组织内部管理的传播技巧。上世纪70—80年代之后,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介入,组织传播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西方学界对组织传播的研究大致为三个取向:功能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学派,并以功能主义为主导;与此同时,对信息技术发展、传播技术变化的关注也始终是研究的一条基本脉络。

  • 标签: 组织内部管理 传播规律 数字化时代 科技进步 传播理论 演进
  • 简介:李坚在《中国广播》2015年第7期上撰文指出,在四级办广播的体制推动下,目前我国现有县级广播电视台近2000家,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技术发射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县级电台都呈现出地方性、弱势化的特点。多数县级广播面临着生存空间狭小,节目制作团队缺乏,节目不符合农村需求等困境,有些县级广播电台甚至已经“名存实亡”,处于停播状态。

  • 标签: 县级广播电视台 《中国广播》 对农广播 传播力 “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