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公益诉讼是当前议论较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报载,浙江省有数起公益诉讼大家败诉.例如浙江农民李锦良状告长兴县工商局“在制假案件中查处不力”、“原局长参与、包庇制假”,法院以其“不具备本案原告诉讼主体资格”.判其败诉:桐乡公民沈李龙状告税务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对某企业偷税行为查处不力.被法庭驳回;浙江省画家严正学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某“娱乐总汇”存在色情表演行为.要求主管部门加以查处。

  • 标签: 公益诉讼主体 制度构建 检察机关 诉讼主体资格 偷税行为 浙江省
  • 简介:我国现阶段的农民,由于体制性原因,其身份意义重于职业意义,使其市场主体地位处于残缺状态,这在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制度中均有突出表现.为确立农民的完整市场主体地位,在立法和政策上,应当采取减少农民与富裕农民、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反歧视与偏重保护、国家保护与团体维权、经济支持与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素质并重的对策.

  • 标签: 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 残缺 对策
  • 简介:国务院机构的范围和分类,是法学界和行政管理实践都没有明确的问题;国务院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十七大明确将"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国务院机构的范围和分类,并着重对国务院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主体资格问题,作了法学思考。

  • 标签: 垂直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 理顺和依法规范
  • 简介:强制缔约是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相关制度,同时在实践中也有扩张强制缔约制度的呼声。对强制缔约制度的类型化的探讨有利于加强对强制缔约制度的理解与适用。对于强制缔约制度,一般将其区分为直接强制缔约和间接强制缔约,但分类标准并不统一,本文从义务主体的视角对强制缔约进行初步的类型化,以增进对强制缔约制度的理解。强制缔约义务可以区分为公共事业主体的强制缔约义务、国家的强制缔约义务和普通民事主体的强制缔约义务。强制缔约制度的三种类型在制度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异,被观察的视角也有所不同。

  • 标签: 强制缔约 缔约自由 类型化 公共事业
  • 简介: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刑法作了重要补充,其中规定的侵占罪,将企业职工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由于侵占罪与贪污罪同属侵犯财产罪,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企业性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有交叉和不明,使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较多争议,在犯罪主体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决定》中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对此类主体侵占公司财产应适用《决定》,但对于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决定》中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犯本决定第十条(即侵占罪)规定之罪的,依照《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规定处罚

  • 标签: 侵占罪 国家工作人员 贪污罪 公共财物 国有公司 《决定》
  • 简介:"李昌奎案"式的"顺应民意"已经成为司法面对舆论关注时的一种典型的应对模式。"司法的人民性"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论证策略进而为此种"顺应民意"提供了合法性支持。然而,通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分析工具即可清楚表明,在一起起万众瞩目的个案背后推动"民意"的,并不是一贯正确、与真理同在的"人民",而依然可能是利益、权力、偏见与谬误。当"民意"与政治权力不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会造成司法的主体性危机。

  • 标签: 法律事实 传媒事实 信息不对称 民意审判 司法自治
  • 简介:本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出发,论述了被追诉人主体性的内向性和外向性,提出了内向性的两个价值向度:人格尊严、意志自由之选择机能;外向性的两个价值向度:主体性意义上的平等、维权与自卫,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构成的元权利、程序生成性权利概念,阐述了被追诉人元权利构成:无罪推定权、程序参与及选择权、平等对抗权和辩护权,建构了元权利与程序生成性权利的矩阵关系,并进而分析了元权利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元权利所蕴涵的主体性价值.

  • 标签: 主体间性 主体性 元权利 程序生成性权利 主体性价值
  • 简介:所谓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就是指内幕人因从事内幕交易活动所应承担的不利民事法律后果。内幕交易民事责任通过对内幕交易侵权人和受害人利益的合理再分配,达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雏护证券市场公平交易的目的。受证券交易实践和司法审判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内幕交易仅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并未规定民事责任,因此内幕交易受害人的舍法民事权利,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 标签: 内幕交易民事责任 内幕人 连带人 受害人
  • 简介:读书的"专"与"泛"似乎一直是难以拿捏的尺度。其实,读书的范围关涉到认知基础的锻造问题,后者的深度与广度将影响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法律作为一门技艺之术,其构建同样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作支撑,我国的特许经营制度不失为诠释这一问题的鲜活样本。认知基础的偏狭导致现有制度陷入混乱与尴尬的境地却不知就里,唯有通过多维学科知识的涉猎,全貌而深入地把握特许经营的性质及其治理机制,认识到制度强制干预的局限性以及双方自我实施的理路,才能更好地设计规则。赋予法律技艺以无穷生命力的乃是其背后的深厚而广博认知基础。

  • 标签: 技艺之术 认知基础 特许经营
  • 简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体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普遍探讨的问题。启发学生全体参与,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和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学习评价方式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体育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对策研究
  • 简介:房产税的功能定位是选择改革路径、制定配套措施的前提和基础,对改革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收入困局、地方主体税种缺乏的背景下,房产税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对价,已具备成为地方主体税的良好禀赋。因此,房产税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承担起构建地方税体系的改革任务,将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构建地方主体税种作为其主要目标。房产税改革的着力点一是突破土地出让金制度,对房产分类估值;二是贯彻财政民主的理念,从根本上增强纳税人对征收房产税的认同感和服从度;三是约束地方政府财政行为,规范地方政府事权。

  • 标签: 房产税 地方主体税 财政民主 土地财政
  • 简介:关于环境权主体的范围,我国环境法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检讨。文章认为,就国内法而言,环境权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国家乃是环境权所指向的义务主体。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所谓“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和“排污权”不是环境权,而是传统的财产权。后代人以及自然体至多可视作伦理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上的环境权主体

  • 标签: 环境权主体 国内法 环境资源开发 义务主体 其他组织 法学界
  • 简介:<正>合同签章是认定合同是否成立及合同主体的重要依据。而在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的签订中,因为建筑施工项目相对独立的运营及建筑施工子项目的内部分包,承租方在合同上不盖章、乱盖章、借盖公章及盗用、私刻公章的情形广泛存在,使得此类案件中承租主体的认定成为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将根据纠纷产生的不同情形,对承租主体的认定作一具体分析。

  • 标签: 租赁合同 合同订立 相对性原则 施工单位 合同责任 分包人
  • 简介:劳务派遣已成为当今企业用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劳务派遣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这既与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我国法律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主体在法律条文规定上缺乏明确性有关。文章通过具体案例中主体身份的分析,阐述劳务派遣人员构成贪污罪的归罪要素及构成特点。

  • 标签: 劳务派遣 贪污罪 职务侵占罪
  • 简介:契约法是债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契约的成立建立在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经历了不同的展现阶段,人的意志自由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程度,而意志自由恰恰是作为契约的合意基础而存在的,从而对于契约法的发达程度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时契约的运用空间反映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态,并对人的主体性的动态需求产生作用.

  • 标签: 契约 意志自由 主体
  • 简介:主体问题在法学论域中是亟待深究的理论要点之一。对这一范畴在法律中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情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类型、特征和变迁。法律主体的特征包括人之惟一性、普遍性、时间性、社会性、主体性和法上权义性。在近代以来的法律人像变迁中,主体历经了从个体的经济人向高度协作的社会人的演化。当下的现代性晚期,则见证了动物地位的回归和后现代主体的出场。后现代法律主体的在场,给当代法律思想的历史航行涂抹上了一道崭新的智识亮色,尽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争论激烈。尤其考虑到后现代思潮的两重性:激进的一面以及潜含的保守,在后者,对不确定性、相对主义的极端强调往往利于现状的维护。

  • 标签: 法律主体 主体问题 法律人像
  • 简介:对妨害税收罪主体几个疑难问题的思考王昌学,范永红近年来,妨害税收的犯罪日益突出,在对这类犯罪适用法律时,如何理解和认定犯罪主体往往是关键和难点所在。为此,本文拟就妨害税收罪主体的几个疑难问题加以探讨。一、如何理解《补充规定》将扣缴义务人列为偷税罪的主...

  • 标签: 扣缴义务人 骗取出口退税款罪 纳税人 代征人 偷税罪 出口经营权
  • 简介: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以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上予以明确之前,鉴于司法解释的不相一致,为避免司法操作的混乱,可以暂时以变通的方法予以处理。

  • 标签: 转化 抢劫罪 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