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热重-微分热重技术研究了1-L-谷氨-1-脱氧-D-果糖的热失重和裂解温度,通过在线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研究了无氧和有氧条件下1-L-谷氨-1-脱氧-D-果糖在300℃、600℃、750℃和900℃四个温度的热裂解产物。研究结果表明1-L-谷氨-1-脱氧-D-果糖的裂解温度为161.3℃,在700℃时失重达到90.50%。无氧和有氧条件下裂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多,有氧条件下裂解产物总数稍多于无氧条件,但种类有明显差异。无氧裂解和有氧裂解产物主要为酮类、吡咯类、吡啶类、呋喃类、吡嗪类、吲哚类以及少量芳香族化合物。有氧热裂解产物的香韵分析结果表明1-L-谷氨-1-脱氧-D-果糖裂解产物具有烘烤香、坚果香、甜香、花香、奶香等香韵。

  • 标签: 1-L-谷氨酸-1-脱氧-D-果糖 热裂解 热重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摘要酱油是我国家家户户做菜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市场上存在的酱油品质千差万别。为了检测不同酱油品种L-谷氨钠的含量,建立了一种以SBA-40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分析仪为基础仪器,在该仪器的基础上配置了谷氨氧化酶酶膜。通过实验发现该仪器的配置对于L-谷氨钠的含量测定速度快、精确度高。使用这种方法并不需要将酱油进行脱色处理和衍生化处理,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对L-谷氨钠的浓度进行检测,并且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对酱油的品质进行检测的方法。

  • 标签: 酱油 L-谷氨酸钠 酶电极 生物传感器
  • 简介:摘要抗代谢型谷氨受体5(mGluR5)脑炎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暂无亚洲病例报道。我院收治1例5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障碍、癫痫及脑神经(Ⅶ)损害,视频脑电图检查可见δ刷、双侧颞区尖波及尖慢波,脑脊液及血清抗mGluR5抗体IgG阳性。患者先后接受了一线(激素、丙种球蛋白)及二线(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但最终死于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及心跳骤停。

  • 标签: 脑炎 自身免疫 边缘叶脑炎 受体,谷氨酸 δ刷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谷氨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2mmol/L谷氨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建立模型,以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10、50和250μmol/L)进行保护,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Fura-2/AM双波长荧光法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和胞浆中CytC蛋白的表达。结果:2mmol/L谷氨作用SH-SY5Y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为0.721±0.013,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细胞核固缩裂解,呈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凋亡率为(13.27±0.08)%、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为359±11nmol/L,均明显升高。与凋亡组相比,银杏内酯B(10、50、250)μmol/L保护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0.768±0.014、0.819±0.013、0.897±0.010,均明显升高;细胞核核固缩裂解减少,形态有所改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33±0.57、7.02±0.47、5.85±0.24;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为302±9nmol/L、243±9nmol/L、186±8nmol/L,均明显降低;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凋亡组相比银杏内酯B保护组可以显著减少细胞线粒体以及胞浆中CytC蛋白的含量。结论:银杏内酯B对谷氨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银杏内酯B降低了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及阻断了Cyt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中有关。

  • 标签: 银杏内酯B 谷氨酸 SH-SY5Y细胞 细胞凋亡 钙离子浓度 细胞色素C
  • 简介:研究了碳源、氮源、乙酸盐、碳酸氢钠、温度、氧气等诸多因素和条件变化,对于谷氨棒杆菌工程菌株M5(C.glutamicumATCC13032M5)发酵产生L-苹果酸产量的影响。L-苹果酸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显示,以5%葡萄糖、0.5%NaAce、0.5%(NH_4)_2SO_4、0.15%KH_2PO_4、0.05%MgSO_4·7H_2O、0.02%CaCl_2为发酵培养基,NaHCO_3调节pH7.0,接种量2.5%,30℃自控摇床好氧发酵36h后,转换成限氧发酵72h,L-苹果酸产量可达到25.2g/L,糖酸转化率为72%。实验结果验证了工程菌M5的基因工程改造是成功的,有希望成为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新菌种。

  • 标签: 谷氨酸棒状杆菌 L-苹果酸 发酵 高效液相检测
  • 简介:N-氨甲酰谷氨(NCG)是N-乙酰谷氨(即NAG)的类似物,在动物体内可以像NAG一样发挥作用参与机体尿素循环,半衰期长,代谢稳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NCG可以作为代谢激活剂参与二氢吡咯-5-羧酸合成酶(P5CS)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的激活,促进谷氨

  • 标签: 谷氨酸 精液质量 种公猪 复合物 代谢激活剂 生物学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I/R损伤组(I/R组)和三氧预处理组(Ozone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均常规喂养,Ozone组给予腹腔注射80 mg/L三氧水(剂量为0.01 mL/g)预处理,Sham组和I/R组分别输注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注射5 d。之后I/R组与Ozone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Sham组只分离不结扎动脉。缺血2 h后,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再灌注24 h后,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麻醉大鼠取脑组织,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大鼠的脑梗死情况,计算脑梗死体积占比;另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脑缺血半暗带区代谢型谷氨受体5(mGluR5)和离子型谷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亚基GluA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的NDS评分、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升高〔NDS评分(分):2.63±0.52比0,mNSS评分(分):9.63±1.19比1.13±0.64,脑梗死体积占比:(41.25±2.93)%比0%,均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44±0.14比1.00±0.10,GluA2蛋白(GluA2/β-actin):0.23±0.08比1.00±0.25,均P<0.05;与I/R组相比,Ozone组大鼠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降低〔mNSS评分(分):7.00±1.20比9.63±1.19,脑梗死体积占比:(27.23±6.21)%比(41.25±2.93)%,均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81±0.10比0.44±0.14,GluA2蛋白(GluA2/β-actin):0.76±0.13比0.23±0.08,均P<0.05。结论三氧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半暗带区GluR5和GluA2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 标签: 三氧 缺血/再灌注损伤 谷氨酸
  • 简介:分别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50KD和200KD的超滤膜过滤谷氨发酵液,对过滤效果以及膜清洗后的通量恢复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50KD和200KD的超滤膜对谷氨发酵液中菌体的去除率分别为98.96%和97.93%,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48.72%和42.31%,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21.42%和18.57%,所得滤液的OD分别为0.005和0.010。在超滤除菌试验中,两种膜的通量衰减速率在浓缩周期的不同时段是不同的;在再生后的水流测试中,150KD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3%~99%,200KD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0%~98%。因此,截留分子量为150KD的超滤膜更适合应用于谷氨发酵液除菌工艺。

  • 标签: 超滤 谷氨酸 流量 清洗 比较
  • 简介:摘要谷氨是哺乳动物大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有研究显示谷氨介导的神经递质紊乱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情感障碍等。谷氨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较多有关外周生物标志物、神经影像学、蛋白质表达、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谷氨系统可能作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过程中。目前还没有特定的谷氨能药物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本文中旨在从谷氨神经递质系统入手,综述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治疗价值。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谷氨酸 受体,谷氨酸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骨木(Sambucus)对癫痫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和谷氨(Glutamate,Glu)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印防已毒素(PTX)腹腔注射制造大鼠癫痫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苯妥英钠组,接骨木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8天后,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GABA及Glu表达的变化,同时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结果接骨木可明显提高癫痫大鼠脑内GABA含量(P<0.05),并可降低癫痫大鼠脑内Glu含量(P<0.05)。结论接骨木可通过调节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动态平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接骨木 &gamma -氨基丁酸 谷氨酸
  • 简介:摘要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长期使用左旋多巴而诱导的异动症(LID)显著影响着左旋多巴的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应对方案效果也均不甚理想,其原因与LID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谷氨能系统与多巴胺能系统紧密关联,谷氨受体在LID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特别是代谢型谷氨受体(mGluR)4、mGluR5以及部分离子型谷氨受体(iGluRs)在LID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药物研究中更是关注热点。笔者现对各类谷氨受体在LID中的变化、作用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D患者中LID的诊治和机制阐明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谷氨酸受体 左旋多巴 异动症 帕金森病
  • 简介:L-谷氨氧化酶的发现是近20年的事情。它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酶,在临床生化检验上,可以用于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等的活性以及肌酐等的浓度。此外,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上也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对该酶的来源、特性和应用等有关的文献作了系统回顾和综述。

  • 标签: L-谷氨酸氧化酶 生化检验 转氨酶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肌酐 尿素
  • 简介:应用γ-PGA制剂(固体含γ-PGA8%,液体含γ-PGA3.5%),以圆盘造粒、掺混包裹两种结合方式生产不同γ-PGA浓度的复混肥,在肥料生产当日及存放30天,90天,180天分别测定肥料中γ-PGA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探讨复混肥中γ-PGA的稳定性及γ-PGA对肥料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段复混肥中γ-PGA含量相对稳定,但因不同加工工艺过程导致γ-PGA的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采用包裹肥料方式,检出率明显较高。γ-PGA对复混肥物理性状也有一定影响,采用造粒方式含γ-PGA复混肥无粉尘、无结块等现象,采用包裹方式含γ-PGA复混肥虽存在少量粉尘、结块等问题,但不至于影响肥料中γ-PGA含量,说明生产含γ-PGA复混肥以包裹方式相对较好。

  • 标签: 聚谷氨酸(γ-PGA) 高效液相色谱 复混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alamus, PVT)谷氨能神经元在艾司氯胺酮麻醉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全部选择8~10周龄雄性Vglut2-cre转基因小鼠。取3只小鼠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钙信号病毒rAAV-EF1α-DIO-GCaMp6s-WPRE-hGH pA,3周后采用钙信号光纤记录技术观察艾司氯胺酮麻醉前后PVT谷氨能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取1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光遗传激活组(ChR2组)和光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1组),每组5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兴奋性光遗传学病毒rAAV-EF1α-DIO-hChR2(H134R)-mCherry-WPRE-hGH pA或对照病毒rAAV-EF1a-mCherry-WPRE-hGH pA,并埋置刺激光纤,3周后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PVT谷氨能神经元,观察麻醉维持期mCherry1组和ChR2组脑电频谱及各频段百分比总功率变化。取1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学遗传抑制组(hM4Di组)和化学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2组),每组8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抑制性化学遗传病毒rAAV-EF1α-DIO-hM4D(Gi)-mCherry-WPREs pA或对照病毒,3周后采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抑制PVT谷氨能神经元,观察mCherry2组和hM4Di组诱导时间和觉醒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清醒基线比较:PVT谷氨能神经元钙信号在麻醉诱导期明显增加(P<0.05),持续300~500 s,麻醉期明显下降(P<0.05),小鼠翻正反射恢复(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 RORR)后钙信号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低于清醒基线水平(P<0.05)。采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PVT谷氨能神经元:与刺激前比较,ChR2组刺激中δ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下降(P<0.05),α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增加(P<0.05),其他频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遗传抑制PVT谷氨能神经元:与mCherry2组比较,hM4Di组觉醒时间延长(P<0.01),但两组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T谷氨能神经元参与艾司氯胺酮麻醉和觉醒过程,激活PVT谷氨能神经元可促进艾司氯胺酮麻醉觉醒。

  • 标签: 麻醉,全身 觉醒 艾司氯胺酮 丘脑室旁核 谷氨酸能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芩素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中谷氨受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及不同浓度的黄芩素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存活情况。将PC1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黄芩素组。对照组、模型组加入DMEM培养液培养,雌二醇组加入1×10-3 μmol/L雌二醇DMEM培养液,黄芩素组加入1 μmol/L的黄芩素的DMEM培养液,干预2 h后,模型组、雌二醇组、黄芩素组加入20 μmol/L 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干预2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雌激素受体β(ERβ)、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JNK)和谷氨受体中离子型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谷氨受体2(GluR2)和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增殖率[(95.80±2.47)%比(64.34±3.84)%]提高(P<0.01),黄芩素组细胞凋亡率[(7.83±0.67)%比(12.84±0.91)%]明显降低(P<0.01),NMDAR1蛋白[(0.582±0.012)比(0.352±0.012)]、GluR2蛋白[(0.538±0.017)比(0.355±0.006)]、ERβ蛋白[(0.362±0.015)比(0.262±0.018)]表达明显升高(P<0.01),p-JNK/JNK蛋白[(0.476±0.013)比(0.752±0.014)]、CaMKⅡ蛋白[(0.499±0.019)比(0.670±0.016)]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芩素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β、抑制p-JNK/JNK活性、调节谷氨受体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黄芩素 淀粉样蛋白 雌激素受体β 植物雌激素 PC1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耳鸣大鼠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Glu)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杨酸钠诱导联合饮水抑制法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5 mg/kg)、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20 mg/kg)。腹腔注射给药15 d后,记录各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检测不同声音频率(4、12、20、28 kHz)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采用液质联用法检测大鼠下丘GABA、Glu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3.55±0.69)d比(1.83±0.58)d]延长(P<0.01);在4、12、20、28 kHz声音频率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ABR阈值降低(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大鼠下丘GABA水平[(2.25±0.26)μmol/g比(1.96±0.19)μmol/g]升高(P<0.05),Glu水平[(2.95±0.34)μmol/g比(3.71±0.39)μmol/g]降低(P<0.01)。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改善水杨酸钠所致大鼠耳鸣症状,可能与恢复听觉中枢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有关。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耳鸣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大鼠
  • 简介: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的应用是抗癌治疗的一个有效发展方向。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是将适合的聚合物载体、生物可降解的连接体以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抗癌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新型抗癌药物的发展方向。多聚(L-谷氨)-紫杉醇偶合物(PG-PTX),将传统抗癌药物紫杉醇和多聚谷氨接连起来,是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中极具代表性的药物。PG-PTX偶合物能够提高紫杉醇的抗癌活性,增强紫杉醇治疗的安全性和效能,以及改善单独应用紫杉醇引起的不良药动学特性等。因此,PG-PTX偶合物的应用对于许多人类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紫杉醇 多聚(L-谷氨酸)-紫杉醇偶合物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既往研究中关于Homer1蛋白和Ⅰ组代谢型谷氨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s)在疼痛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相对明确,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在突触后膜中Homer1蛋白和Ⅰ组mGluRs可以相互作用并对疼痛信号转导和疼痛维持有重要影响,Homer1蛋白可能是其中的关键靶点。Homer1b/c作为重要的突触后致密物在突触可塑性调节和突触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Homer1蛋白特殊的果蝇激活蛋白/血管舒张刺激磷酸蛋白同源结构域1(enabled protein of drosophila/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 homology, EVH1)和螺旋卷曲(coiled-coil, C-C)结构在脊髓突触后膜通过与不同突触后蛋白结合产生NP作用,mGluRs在神经损伤模型的潜在作用机制中与上述作用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Homer1蛋白 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 简介:摘要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离子型谷氨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MPA受体(AMPARs)介导与癫痫相关的脑区和脑区间的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并在癫痫的发生和癫痫诱发的脑损伤中发挥作用。但由于AMP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分布,以及在脑神经发育和通路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对AMPARs的表达或功能进行调节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海马CA1区作为癫痫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选择性地对在该区高度表达的AMPA受体GluA2亚基和AMPA受体跨膜调节蛋白家族(TARPs)γ-8亚型及其复合体GluA2/TARPγ-8进行调节,是否可以产生抗癫痫作用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该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癫痫 AMPA受体 跨膜AMPA受体跨膜调节蛋白家族 GluA2/TARPγ-8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