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60例深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胶基质治疗,观察组给予0.2g/cm2的rhGM-CSF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征及创面溶痂愈合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经过rhGM-CSF治疗的观察组无论是临床一般表征,还是创面溶痂愈合效果都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rhGM-CSF凝胶可用于深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与愈合。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深II度烧伤 创面溶痂 创面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漱口液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后口腔粘膜炎的应用与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4 月~2020 年 10 月收 治的 46 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实验组 23 例, 采 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漱口液进行治疗; 常规组 23 例,采用复方氯己定、 康复新交替含漱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3.02%) 明显高于常规组(72.09%) 具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溃疡发生时间及疼痛 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标签: 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粘膜炎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G- CSF)含漱治疗氟尿嘧啶化疗所致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化疗后并发口腔溃疡患者 86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 分为研究 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3 例。研究 组患者 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漱治疗, 对照组患者 应用氯己定含漱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所需的时间。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5.3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以及溃疡愈合时间分别为( 2.25 ± 0.54 ) d 、( 5.01 ± 0.98 )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08 ± 0.63 ) d 、( 7.98 ± 1.43 )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含漱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效果满意,可以有效的促进溃疡愈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氟尿嘧啶 化疗 口腔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鼠体外巨核系祖细胞培养表明,重组鼠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及红细胞生成素(EPO)均有不同程度刺激巨核系祖细胞生长的活性。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0U/ml,5ng/ml,20ng/ml与1U/ml。对巨核细胞集落刺激作用最强的是IL-3,IL-6与GM-CSF次之,EPO最弱。在种植2×10~5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别获得45±3,25±2,20±3及10±2个巨核细胞集落

  • 标签: 巨核细胞 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细胞培养 区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GM-CSF)。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4月贵阳东大肛肠医院收治的进行混合痔微创术患者216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伤口的愈合时间为9-13d,平均12d。有效率为96%;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0-16d,平均14d。有效率为78%;(P<0.01)。结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混合痔微创术后创面促愈合作用好,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 混合痔微创术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放疗后的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30例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接受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指标、血小板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1d、第3d时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指标更高,血小板恢复最大值更高(P0.05)。结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能更好的控制机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指标,且可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灌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芬吗通(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宫腔灌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Em、RI、A型子宫内膜率,以及两组胚胎种植率、妊娠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Em、RI、A型子宫内膜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m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A型子宫内膜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 标签: 薄型子宫内膜 宫腔灌注 临床疗效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应用。方法 将化疗后一周内出现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比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结果 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所需的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更有效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的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

  • 标签: 足三里 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21 d为1个化疗周期)或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联合顺铂(30 mg/m2,第1~3天)/卡铂(400 mg/m2,第1~3天)每21 d为1个化疗周期方案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mHSPC)患者61例,年龄53~82岁。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内分泌治疗,包括去势手术、药物去势、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共6个周期。6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升白药物干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再予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直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内给予PEG-rhG-CSF。结果61例患者死亡1例,因肝功能异常终止化疗2例,失访1例,最终5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7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3.3%,其中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及减少化疗剂量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7.8%、33.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有骨痛、肌肉疼痛、乏力和注射部位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mHSPC多西他赛单药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概率,减少因骨髓抑制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的概率,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粒细胞刺激因子 前列腺癌 多西他赛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分析护理干预对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应用于肿瘤规范化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86例肿瘤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和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肿瘤规范化化疗患者骨髓抑制采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应治疗+综合护理模式,治疗效果理想,且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临床推广优势显著。

  • 标签: 肿瘤 化疗 骨髓抑制 综合护理 干预效果
  • 作者: 杜艳芳 范艳玲 胡兵 孙雷 刘元建 李宝生 黄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济南 250200;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肿瘤科 272000,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肿瘤科 272000,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济南 250200;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 250117,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 2501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患者21例,于放疗前1~3 d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对照组患者22例,放疗前不予PEG-rhG-CSF处理。对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放疗中断天数、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支数及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观察组未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出现3例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观察组中位ANC最低值为1.56×109/L,高于对照组的1.3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23)。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hG-CSF使用支数分别为1、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8,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放疗中断天数分别为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7,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患者分别为1例(4.8%)和5例(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6,P=0.208)。结论PEG-rhG-CSF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放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由此带来的放疗中断及放疗期间rhG-CSF的使用,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与接受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的成本-效果。方法构建2种状态Markov模型,假定队列患者是年龄为45岁的Ⅱ期乳腺癌患者。第1种状态模拟4个周期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风险>20%]化疗的成本和结果,其假设基于文献综述,包括FN发生率[基线(确定敏感性分析范围),0.29(0.24~0.35)]和相关事件[FN病死率,3.4(2.7~4.1)]。第2种状态模拟长期生存,并与相对剂量强度(RDI)[RDI<85%和≥85%的死亡风险比为1.45(1.00~2.32)]进行关联。临床效果、治疗成本和经济学效用值是基于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和专家意见。结果与rhG-CSF初级预防和无预防治疗方案比较,PEG-rhG-CSF初级预防成本分别增加了5 208.19元和5 222.73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提高了0.066年和0.297年。因此,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9 146.3元/QALY和17 558.77元/QALY,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 000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敏感性分析显示,PEG-rhG-CSF初级预防的临床效果越好,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RDI<85%对比≥85%的死亡风险比越低,PEG-rhG-CSF初级预防越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尽管PEG-rhG-CSF初级预防的成本较高,但考虑到其额外的收益,中国FN风险>2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与rhG-CSF初级预防或无预防相比,PEG-rhG-CSF很可能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替代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初级预防 成本-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在促进腰椎术后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6月我院腰椎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换药治疗,观察组予以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在促进腰椎术后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红外线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因子 腰椎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胸水和外周血标本后应用ELISA法测定胸水上清液和血清中上皮细胞来源的GRO-α、IL-8浓度,检测外周血、胸水主要的生化指标LDH、CRP、GLU、TP、PRO水平。结果:胸水IL-8在4种类型的组间比较(P

  • 标签: 胸腔积液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介素-8 生长相关性肿瘤基因-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样蛋白1 (cytokine-like protein 1,CYTL1 )在脓毒症早期天然免疫反应阶段,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脓毒症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和对照组(实施假手术),每组6-12只。术后8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CYTL1重组蛋白作用于细胞。Boyden趋化小室检测CYTL1对细胞的趋化活性;荧光素标记大肠杆菌吞噬试剂盒检测吞噬功能;荧光探针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氧自由基释放。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YTL1对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 (10.0 ± 2.0)vs(66.3 ± 4.0),t=-21.6,P <0.0001]。与其他趋化因子相比,CYTL1趋化活性较"中间型"趋化因子细胞介素-8强[(66.3 ± 4.0)vs(21.7 ± 6.5 ),t= 10.1,P= 0.001];与"终点型"趋化因子fMLF相比差别不明显[(66.3 ± 4.0 )vs (86.0 ± 13.5 ),t=-2.4,P= 0.073】。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与脓毒症组相比,CYTL1蛋白能促进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大肠杆菌[(7.35 ± 1.66)vs(2.84 ± 0.62),t = 4.4,P= 0.012],并增加细胞释放氧自由基[(84 340.1 ± 5 353.5 )vs (351 018.7 ± 72 291.7 ),t = 6.4,P = 0.003]。结论在脓毒症天然免疫反应阶段,CYTL1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且能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及氧自由基释放,提示该因子可能在疾病早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样蛋白1 中性粒细胞 趋化活性 吞噬功能 氧活性物质 脓毒症 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