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48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4,鲨肝醇治疗)与研究组(n=24,rh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WBC)恢复正常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WBC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rhG-CSF在治疗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有显著效果,可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WBC正常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在促进腰椎术后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6月我院腰椎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换药治疗,观察组予以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红外线结合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因子在促进腰椎术后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红外线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因子 腰椎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细胞因子检测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住院的FN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按照血培养结果分组,A组(26例,G-)、B组(32例,G+),对比两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结果 B组IL-2、IL-4水平低于A组(P>0.05),B组IL-6、IL-10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  细胞因子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FN、制定FN患者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细胞因子检测 粒细胞缺乏 发热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急疹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发热患儿,通过回顾性诊断分成上呼吸道感染组(n=62)与幼儿急疹组(n=58),在入院第1d、第3d及第5d抽取患儿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绝对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P>0.05);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1d和第5d的血常规与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结论:幼儿急疹在出疹前会大量消耗中性粒细胞,出疹后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幼儿急疹 中性粒细胞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伤口应用藻酸盐银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伤口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分组,常规组(n=31)实施藻酸盐银敷料干预,观察组(n=31)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干预。对比两组的伤口面积及疼痛评分、伤口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伤口面积(8.75±2.13)cm 及疼痛评分(2.85±0.63)分、换药次数(2.13±0.31)分经干预后低于常规组的伤口面积(12.25±2.37)cm 及疼痛评分(4.45±1.07)分、换药次数(5.16±1.25)分,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率随时间延长均治疗2周(46.55±4.04)%、治疗4周(77.64±7.74)%、治疗6周(94.54±9.61)%高于常规组的治疗2周(30.51±3.71)%、治疗4周(59.45±9.61)%、治疗6周(75.94±6.24%),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35%,P<0.05。结论:在慢性伤口干预中使用藻酸盐银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方法,不仅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更能促进伤口的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见该方法在慢性伤口治疗中能够获取较快的伤口愈合速度,减少护士换药次数带来的工作量,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慢性伤口 藻酸盐银敷料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烧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4例深Ⅱ度烧伤创面(总面积<10%)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观察组将磺胺嘧啶银乳膏和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涂抹在患处,包扎。观察两组治疗总效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75.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深Ⅱ度烧伤,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磺胺嘧啶银乳膏 深Ⅱ度烧伤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群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细胞因子在HPS中的诊断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4月-2024年4月期间的18例HPS患者与18例非HPS患者,将其分为联合诊断组与健康诊断组。最后并对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比较以及外周血IFN-γ、IL-2、TNF-α水平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经数据统计分析,联合诊断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情况明显高于健康诊断组;联合诊断组患者外周血IFN-γ、IL-2、TNF-α水平情况明显优于健康诊断组,数据对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细胞因子在HPS中的诊断具有实际临床治疗价值。

  • 标签: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HPS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干眼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的效果。方法 观察2022年1月-2023年12月间于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70例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的应用,可以使白内障后干眼患者的泪膜功能好转,效果显著。

  • 标签: 白内障 干眼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50例急诊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50例急诊收治轻中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入院时采集血样,观察两组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NLR、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的差异;并根据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WBC、CRP、NLR、PCT的差异;最后通过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②死亡组WBC、CRP、NLR、PCT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意义(P<0.05);③Pearson法分析发现,WBC、CRP、NLR、PCT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NLR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随着NLR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越高,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胰腺炎 预测价值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假性低血糖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研究期2023年1月-2024年1月,以回顾性分析的形式进行,筛取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假性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指尖血糖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总结检验结果。结果: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血糖测定,患者血糖水平均<2.8mmol/L,且无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在治疗期间,随着白细胞水平的下降,患者的血糖水平也逐步恢复正常,血清葡萄糖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值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环境温度、标本留置时间以及动、静脉血差异均可能引起低血糖;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尽量选择速凝管、抗凝管进行标本的留取,并在离心操作后进行尽早检测,考虑加测指尖血糖,以便于早期识别低血糖的发生,并进行妥善处理。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假性低血糖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现阶段,国内企业(含外企)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药物生产设备主要有传统型生产设备和一次性抛弃型生产设备两种。通过项目设计实例,结合中国GMP(2010修订版)的要求,就一次性抛弃型生产设备的车间布局设计进行探讨与分析。

  • 标签: 重组单克隆 抗体药物 工程细胞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化疗不良事件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 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 93例,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或发生 1级 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62例)和观察组(发生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 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确立危 险 因素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患者构成比、放疗前白细胞计数、放疗前中性粒绝对值、放疗前血红蛋白、放疗计划靶 区体积(PTV) 等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4.511 、9.900 , t=2.286~9.900 , P <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独立危险因素(P <0.05) 。 绘制的ROC曲线显示,PTV的 cut-off值为 733.28mL , AUC为 0.664 , 灵敏度 83.9% , 特异度 56.5% ; cut-off值为 2213.5cGy , AUC为 0.749 , 灵敏度 80.6% , 特异度 67.7% ; 两指标联合预测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 的 AUC为 0.786 , 灵敏度 96.8% , 特异度58.4% 。结论 PTV>733.28 mL和 Dmean>2213.5cGy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可提高该症是否发生的预测效能。

  • 标签: []  乳腺肿瘤 血液检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放化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浅II度烧伤患者,共60例。以随机抽签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创面护理,观察组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护理。结果 观察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d、7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采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进行浅II度烧伤创面护理,有助于减轻换药时的疼痛程度,不需要频繁换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应用效果好。

  • 标签: 浅Ⅱ度烧伤 创面护理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皮肤科【摘要】目的:研讨痤疮瘢痕术患者对其采取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治疗对皮肤屏障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了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时间段内,自行前往我院的痤疮瘢痕术患者,共计有70例,分组方式为奇偶法,各35例,对比组实行点阵激光治疗,干预组实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点阵激光联合治疗,干预组与对比组的治疗前后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实施组间对照。结果:痤疮瘢痕术患者护理前皮肤屏障功能指标P值>0.05,无差异。干预组痤疮瘢痕术患者护理后角质层含水值较高、水分丢失值、pH值、乳酸刺激试验评分低于对比组患者,P<0.05,有差异。结论:痤疮瘢痕术患者对其采取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痤疮瘢痕术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点阵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30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造影剂肾病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共计42例)与对照组(未发生造影剂肾病,共计258例)。比较两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血浆MIF水平差异,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因素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最后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Scr、CysC、MI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Scr、CysC、MI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慢性肾病病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造影剂注射剂量>100mL是引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Scr曲线下面积为0.856、CysC曲线下面积为0.846、MIF曲线下面积为0.912,P=0.000,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MIF对ACS患者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血浆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造影剂肾病 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