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问:为什么人们在佛寺中做些希奇古怪的事呀?答:好多事情我们只要不懂就会觉得奇怪。与其说一句奇奇怪怪就打发这样的事,不如尽量琢磨一下它们的意义何在。不过,说实在的,佛教的有些习俗有的源出于民间迷信及民间的误解,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说,但并不只是对佛教才有这样的误解,对世上别的宗教,时不时

  • 标签: 佛教 寺庙 佛陀 宗教观念 民间信仰
  • 简介:这篇现代律仪是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为佛光弟子制定的行为准则,并非传统意义的戒律。中国佛教协会多年前曾颁布过《共住规约》等文件,那是针对僧人的。这一部律仪规范的是四众弟子的行为,很有现实意义,对于大陆同样有价值。感谢满耕法师推荐给本刊。

  • 标签: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行为准则 星云法师 非传统 弟子
  • 简介:自从人类脱离野蛮、蒙昧,走向文明以来,就开始对时间、空间的思考。什么叫时间?它的过去、现在、将来是怎样划分的?它是有始有终还是无穷无尽?奥古斯丁提出:既然上帝创造了一切,也包括时间。那么,在上帝没有创造出时间之前,有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这个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没有时间,上帝又是怎样在没有时间的状态下活动的?他问:“既然你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你未造时间之前,怎能有无数的年代过去呢?难道有不经你创造的时间存在吗?既然无数年代从未存在,又怎么能说过去了呢?”(《忏悔录》

  • 标签: 印度佛教 宇宙模式 时空观念 时间单位 日常时间 时间方向
  • 简介: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诗人,在其诗歌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制造缤纷绚烂的意象,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爱情诗中更是将意象融入出自己的风格,以此来寄托自己内心的伤感情绪,使得诗歌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感。本文主要是通过李商隐的爱情诗意象进行分析,阐述爱情诗的悲剧美与感伤美,进而对李商隐诗句的魅力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 标签: 爱情诗 意象 特征
  • 简介:词至吴文英与诗至李商隐一样,都完全为创作主体的“我”驱遣而成了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外化载体。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灵”的创作手法,“迷”的创作状态,“幽”的心灵内涵。

  • 标签: 宋词 吴文英 唐诗 李商隐
  • 简介:李商隐诗歌工于用典,典故的运用使他的诗歌意蕴深刻,含义丰富。本文探讨了李商隐诗歌中运用的《庄子》中的部分典故。李商隐诗歌中所用的《庄子》典故不仅可以表达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积极入世的心态,还能概括他仕途碰壁、心存退隐的心态。从他对《庄子》典故的运用中,展现其短暂一生中进退不定的矛盾心态,志向高远却又仕途坎坷的悲剧人生。

  • 标签: 李商隐 诗歌 《庄子》 典故 心态
  • 简介:李商隐的爱情诗可分为题名诗和无题诗两类,都具有独特的悲怆、清丽之美。有些观点认为,诗人的爱情诗中蕴含着大量个人的荣辱沧桑,其实,仅从爱情角度来看,探寻诗人的情感轨迹。李诗中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为美。

  • 标签: 李商隐爱情诗 情感轨迹 题名诗 无题诗 悲音为美
  • 作者: 孟寒(河南省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魅力中国》 2009年第7期
  • 机构: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他不仅在唐代,就是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诗歌百花园中,都是一位十分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执著强烈,真切感人,朦胧迷离,哀艳凄婉,形象性强,诗味浓,是心灵的低吟,是命运的哀叹。千百年来,传唱不已,就是今天,人们还谱上曲子,进行歌唱。李商隐的诗歌,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25年来,李商隐研究涉及诸如创作渊源、心灵世界、创作倾向、诗歌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形成了李商隐研究的高潮。文章将25年来李商隐诗歌研究分为李商隐诗派的风格及创作倾向,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无题诗研究等专题并作了述评。

  • 标签: 李商隐 诗歌研究 述评
  • 简介: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诗人.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一生命运坎坷潦倒,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和远大的政治报负,只因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人视为"背恩"、"无德",终于被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的旋涡之中,成了党争的牺牲品.受到了冷淡、排挤.现实的压力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辞,因此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他意境幽微,隐晦曲折朦胧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在评价晚唐诗坛明星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时一定要结合他的身世遭遇综合考虑.

  • 标签: 李商隐 遭遇 诗歌 风格
  • 简介:李商隐与林黛玉两个人物,一实一虚,一男一女,看似不相关联,但性格命运却极为相似,都身处多事之秋且日渐凋零的时代或家庭,家国不断衰落的命运及辗转漂泊的人生经历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为相似,在不幸的惆怅与哀婉中,感伤情调也日益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

  • 标签: 李商隐 林黛玉 感伤情调 渊源 表现 影响
  • 简介:方广锠先生的“印度佛教讲座”已经在本刊连载了一年多。到上一期为止,方先生着眼于纵向地表述了印度佛教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至此,本讲座已经转到了佛教的思想内容上来。方先生的本期来稿,跳出了历史叙述的路子,他想向我们介绍佛教的世界观和宇宙论。当然,这是现代人对于佛教理论的一种解读。要以佛教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导入除生死感的学问,戒定慧三学才是她的组织结构。但我们既然生当此世,透过一种西学的方法论眼镜来看待理性层面的佛教,也还是必要的吧。

  • 标签: 印度 佛教文化 三界 佛教神祗
  • 简介: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268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的佛教政策基本上延续明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净土成为各宗共修,念佛净土在社会上更加普及,间或有禅宗的显发。清代后期,国势衰落,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佛教日渐衰微。居士佛教的兴起则为积弊已久的

  • 标签: 清代 佛教政策 居士 禅宗 宗派
  • 简介:摘要:佛教关心人内心的觉悟和解脱,当外在世界自然对空寂心灵的修行有意义,内在心灵和外在自然生发出了有机的联系,便产生了对外在自然的肯定,佛教的自然观是将其对自我的关切延展至外界自然,延展至宇宙万物。中国儒家与道家思想离不开对外物、外在的态度,佛教自然观将内在与外物联系起来,佛教中国化将物我发展出去,是物我的相谐,是心灵自然的融合。

  • 标签: 佛教 自然观 佛教中国化
  • 简介:传承千年的佛教艺术,既是凝结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继续演进的深厚资源,今天,我们致力于探索古老佛教建筑的艺术装饰,挖掘其中永不褪色的艺术精髓与宗教情怀,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设计,现代的材质加以现代的阐释,以满足现代人的宗教需求。

  • 标签: 装饰艺术 佛教艺术 现代艺术 宗教情怀 人类智慧 佛教建筑
  • 简介:谈起德国,很容易让人想起神秘与浪漫的莱茵河和多瑙河,他们孕育的人杰,灿若群星。如音乐界的贝多芬、门德尔松、巴赫:哲学界的-5克思、尼采、康德、叔本华:科学界的伦琴、高斯、爱因斯坦;文学界的海涅、歌德;宗教界的马丁·路德,无一不是在其领域独领风骚的人物。当我走访过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入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时,心情显得有点激动。

  • 标签: 德国 佛教 宗教研究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