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与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的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评价的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的分析与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的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与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与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规范伦理学的复归是伦理学理论的一个发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规范伦理学必然会碰到这样一些理论困境:道德规范的根源如何确认?道德规范的确证是否可能?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如何保证?道德规范如何适用于人之外的世界?

  • 标签: 规范伦理 存在哲学 约束力
  • 简介: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 标签: 皮尔士 实用主义 信念规范 信念伦理学
  • 简介:面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危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被誉为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领军人物的罗尔斯,以其纯粹程序的社会正义规范表达了对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仅仅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狭隘视野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与此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法危机的回应一方面指向其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指向其作为背景的只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类解放的前景,从而在一种人类正义的规范之下表达了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由于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局限,因而,马克思人类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辩,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和现实途径.

  • 标签: 公民资格 正义 平等 罗尔斯 马克思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性”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性,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
  • 简介:采用不当督导量表、追随力量表及规范承诺量表对700名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调查,考查追随力在领导不当督导与员工追随者规范承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不当督导对规范承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个体的追随力水平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规范承诺;(3)追随力在不当督导与规范承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不当督导 追随力 规范承诺
  • 简介:<正>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 标签: 道教学 谭峭 书名 代时 道士
  • 简介:在宏观上用佛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微观上用科学来工作、学习,是我们处于当今复杂的世界上,将佛学和科学辨证统一的方便之说,以此可达到扬长补短,增进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笔者幼年时代生活在全家信佛的家庭氛围中,因此早岁即受佛教熏陶。青年时代在大学学习理工,建国初进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也算是术有专攻,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回顾平生,可谓典型的科学和佛学的结合者。80年代改革开放,宗教政策明确落实,自己学佛愈深,

  • 标签: 学佛 辨证统一 宗教政策 思维能力 家庭氛围 第一线工作
  • 简介: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社会规范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变迁的内涵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或行为动机问题,根本的还在于要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以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规范,用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和引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 标签: 农民 价值观念 社会价值规范 新农村建设
  • 简介:孙兰英教授的《全球网络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的。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就如何应对全球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国际合作;跨国国家或“相容主权”;按资分配;教育政策的新导向;跨国企业家是非民主的还是反民主的;公民劳动联盟;德国新的文化、政治、经济目标定位;经验文化、短缺市场和社会自我更新;开放的企业家和自主的劳动者;反排斥社会契约。

  • 标签: 全球化 国际合作 跨国国家 民族国家
  • 简介: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与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玄学,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佛学 禅宗 《老》《庄》 玄学化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整体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以世界变化为依据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世界意义;大众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使理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这“三”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说,把“三”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研究的基本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整体性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的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环节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与“民间”,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文本的中国、时代、大众(合称'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理论自信的固本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文化工程。MEGA文本'三'的理论基础,包括MEGA的文本语言转换、文本传播规律和文本方法论等问题。当前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对接文本转换,提升MEGA文本'三'的能力水平;二是改革经典文本生产体制,构建MEGA文本'三'的社会合力;三是跟踪利用文本成果,优化MEGA文本'三'的发展过程。

  • 标签: MEGA文本 编译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如果我们想要追求公正和可持续的富裕社会。就必须超越从苏格兰启蒙运动以来就主宰了西方经济学的“财产经济学”(economicsofproperty),而转向一种公民供养经济学(economicsofprovision),后者以公民规范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把经济作为整合的系统来构建,这样的经济系统所提供的是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东西。“供养系统”概念整合了不同的经济部门。诸如互惠等公民规范能为所有人提供财富。

  • 标签: 财富创造 公民供养经济学 供养系统
  • 简介:儒教是儒学与华夏传统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儒学作为轴心时代哲学理性突破传统宗教禁锢的新思潮中的温和一支,内部存在着哲学和宗教两极间的张力。儒教形成以后,其教义便成为儒学的一部分,但儒学并不完全等于儒教教义。儒学中有各种派别。对“神道设教”这一儒学宗教观的基本概念,各派理解各不相同。趋向哲学一极的,强调“设教”,其中走得最远的成为无神论。趋向宗教一极的,强调神道,其远端则已陷入粗俗的鬼神迷信。

  • 标签: 谶纬 儒教 教义 宗教观念 宗教运动
  • 简介: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 标签: 佛陀相好 佛教造像 视觉冲击 观音 女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