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10月1~3日在甘肃酒泉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协办,酒泉金锁阳沙漠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发起这次会议。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智慧 专业委员会 清华大学 环境哲学
  • 简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别从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世界是从多个国际体系和多样文明共存演变到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再向一个多样文明比较平等共存的全球性世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为旨归,要以文明的方式克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体系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兴衰决定着国际体系的兴衰和转型。中华文明的复兴将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会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新的理念,引起国际力量结构的调整,促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 标签: 文明对话 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对外战略
  • 简介:在古丝路文明下,西域传统毡毯的装饰形式语言别具特色,承载着多元的艺术特质和民族审美情趣,见证了中原文化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在深层次上对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创造的影响。在文化交流融合不断加快的当下,努力避免传统丝绸、花毡、织毯在传承过程中被淡忘、丢失,甚至边缘化、异化,努力保持丝绸、花毡、织毯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使这种承载着民族审美意识的传统图案能够不断传承下去,这既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重大工程。

  • 标签: 中原丝绸 新疆毛纺织品 装饰艺术
  • 简介: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佛教传入 福利事业 其他宗教 弘法 中国佛教 一切众生
  • 简介:1919年,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1919—)出生于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排行第二。他自小对历史、音乐和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时代。年轻的狄百瑞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并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反对战争,提倡民主和保护环境。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接触到黄宗羲的著作,自此培养了终身研究的方向。二战结束后,

  • 标签: 狄百瑞 新儒学 儒学研究 社会主义运动 儒学思想 朱子学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人类文明已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生产力的结构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元体系,生产力的功能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变换,生产力的标准应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尺度。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产力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
  • 简介: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活力与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其内容由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各因其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居位于民族文明素质这一统一体之中。民族文明素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和要求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以及民族素质建设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民族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提高民族文明素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 标签: 民族文明素质 构成要素 时代价值
  • 简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重大的命题,

  • 标签: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简介:<正>林仙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政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政大典,以下几点可以称道:其一,它是以指导建设中国文明家庭的大典,及时地在第一个“国际家庭年”与读者见面。联合国决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以后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说明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94年国际家庭年”只不过是国际社会宣告重

  • 标签: 家政学 文明家庭 家庭文化生活 家政教育 中国文明 人类社会生活
  • 简介:1月19日,由亚洲文明博物馆主办,主题为“互动与实践”的佛教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探讨印度那烂陀的精神。来自印度、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学者宣读了他们对佛教及那烂陀寺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佛教艺术、建筑、历史和文学的新发现及新诠释,以及那烂陀寺和室利佛逝王国的意义、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肖像学等。

  • 标签: 博物馆 教研 文明 亚洲 克孜尔千佛洞 佛教艺术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初步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中内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制度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全球思维等丰富的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实践目标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系列重要讲话 思维方法
  • 简介: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指出城市未来发展需提高各项工作的协调性。这既对我们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所必须遵循的理念。面对当下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缺失、城乡差距较大、城市间缺乏协作等问题,必须把协调发展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

  • 标签: 文明城市 协调发展 城乡差距
  • 简介:邓小平同志品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典范。广安市着力构筑伟人故里文明城市精神高地,一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要义,通过强化理论阐释、突出典型引路、开展文艺育人等方式,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贯穿创建文明城市的道德实践,推进诚信教育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特色培育品牌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化、市民教育多样化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市民常态;三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融入创建文明城市的'五位一体',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带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以加强依法治市建设为关键、以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广安发展;四是坚持把弘扬小平同志品格风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持续追求,将接力纳入重点工程、健全同创共建机制和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永续生命力。

  • 标签: 邓小平 品格风范 文明城市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 简介:成中英、黄田园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全书370页,计24万字。本书前五章为采访对话体,由黄田园提问、成中英教授作答,其后为成中英教授新论选录及后记。第一章“本立道生:成中英学术历程与《易经》”,成先生讲述了《易经》在他生命历程中发挥君子不忘本、形成独立人格魅力,以及为世界和谐而贯通中西文化和对新新儒学与儒家思想知易行易的开显等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易经》 国际政治 文明观 简介 思维 易学
  • 简介:环境正义是指当代人及其与未来各代人分享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平等权利、,坚持环境正义原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必然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认知局限及其难免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实现环境正义面临着种种障碍。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和消费观,健全利益机制,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加强全球通力合作,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环境正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正义 困境 出路
  • 简介:位于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总部会议大厅内,放眼望去,一片片黄色袈裟或白色素服,取代了常见的各国代表西装革履场景。与会僧众双手合十,唱经颂歌在大厅上空回荡,渐成恢弘之势。

  • 标签: 联合国 文明对话 亚太
  • 简介: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

  • 标签: 道教 大地 精神思想 倡导 现代社会 现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