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处理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管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方法: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行双人核对,遇到特殊医嘱交由门诊办公室、药房协调处理.结果:通过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2006年至今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降低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门诊输液 评估管理 护理差错 核对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 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静脉护理中采用个性化输液护理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46例)与个性化输液护理方法(观察组,46例)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上述护理措施后,其临床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对照组患者则为89.1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静脉输液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可采取个性化输液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并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 标签: 静脉输液 个性化 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门诊输液室儿童输液的过程中使用个体化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儿童门诊科收治的195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使用常规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添个性化护理措施。了解两组患儿输液的配合程度、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接受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患儿的配合度、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儿童输液的过程中,加入个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患儿的抵触情绪,从而使得其配合输液,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得家长更为满意。从总体上来说,提高了患儿的医疗与生活质量。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儿童输液 个体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头输液器减少药物输液反应的效果。方法将这120例输液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个60人,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器,静脉给多种药时查《静脉药物配伍禁忌表》决定换瓶时是否用0.9%生理盐水100ML间隔冲管,观察组使用两头精密过滤输液器,A头挂需要输注的液体,B头常规挂一瓶0.9%生理盐水100ML间隔冲管,当输完一瓶液体时将B头0.9%生理盐水100ML打开冲洗输液管道,比较两组输液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少,大大减少了因药物配伍引起的输液反应。结论两头输液器减少了因药物相互配伍引起的输液反应,还避免了因反复换瓶拔插针头而引起的潜在性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两头输液器 减少 输液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职巡视护士对门诊输液室患儿输液安全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门诊输液室安排专职巡视护士,分别在实施前后各随机抽查200例患儿,比较其静脉炎、输液外渗、针头滑脱、管路倒置、过敏反应等输液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安排专职巡视护士后,观察组患儿输液期间静脉炎、输液外渗、针头滑脱、管路倒置、过敏反应等输液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专职巡视护士 门诊输液室 患儿 输液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童输液人员实施个体化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2020年在我院门诊输液输液的患儿,共选择了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输液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应用的是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于实施个体化护理的观察组患儿来说,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还是进针成功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门诊输液室 儿童
  • 简介:探讨无针输液接头在静脉输液中预防感染的作用.经两组观察对照发现,使用无针静脉接头可减少静脉输液中针头使用的频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避免了由血源传染的疾病及反复穿刺引发的疼痛和感染的机会;同时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帽堵塞,或在穿刺过程中的误扎污染及小微粒进入血管造成的热源反应,降低患者在连接肝素帽、插入头皮针等操作中意外感染的机率,从而大大降低了输液过程中的感染发生.

  • 标签: 无针输液接头 静脉输液 预防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门诊输液室护理差错发生。方法在输液流程中增加使用输液号牌辅助查对工作。结果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效清除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结论使用输液号牌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辅助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输液号牌 输液工作 施用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改进输液流程对门诊此项业务安全的作用。方法采取随意选样的办法,从2017年2—4月本院门诊输液病人里选取500例当作研究对象。将他们根据不同病区分为对照组250例(门诊输液1室)和观察组250例(门诊输液2室)。对照组开展惯常护理,观察组则改进了输液流程,然后对比两组病人在输液期间的气泡析出率、输液安全及对护理业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气泡析出率是18.00%,明显比对照组的32.00%小,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χ2=6.228,P<0.001);观察组病人第一时间处置气泡的比例是100.00%,比对照组的50.40%高,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χ2=78.444,P<0.001);观察组病人析出气泡时间是(56.31±9.72)分钟,比对照组的(40.56±5.80)分钟长,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χ2=10.902,P<0.001);观察组病人的满意率得分是(13.18±0.92),比对照组的得分(9.41±1.05)多,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4.651,P=0.010)。结论改进输液流程可确保门诊输液安全,提升病人对护理业务的满意率,实践中具备一定的指引作用。

  • 标签: 静脉 输液安全 输液流程 气泡 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治疗团队在外周静脉输液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外周静脉输液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团队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4%)低于对照组(15.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团队在外周静脉输液优质护理中不仅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能有效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以应该被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静脉输液治疗团队 外周静脉输液 优质护理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输液护罩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1日-3月31日门诊输液的婴幼儿540例按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0例。穿刺成功后两组均按传统方法固定,观察组加用透明输液护罩保护。观察两组发生输液肿胀的情况。结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肿胀观察组25例,对照组98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使用透明护罩不仅降低了患儿输液的肿胀率,而且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护士因输液部位肿胀反复穿刺的工作量,避免了再次穿刺失败带来的护患纠纷。

  • 标签: 透明输液护罩 头皮 输液 静脉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急诊小儿静脉输液室静脉穿刺及输液相关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急诊小儿静脉输液室63例患儿的静脉穿刺输液相关护理操作进行探讨,对急诊小儿静脉穿刺和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难点进行经验性总结。结果通过合理选择静脉和输液方法、提高穿刺技巧,本组63例患儿静脉穿刺1次成功且输注通畅共55例,成功率为87.3%。结论重视小儿静脉输液的临床护理,认真选择血管,合理运用穿刺技巧,注意观察输液情况,有助于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输液效果。

  • 标签: 急诊患儿 静脉穿刺 输液 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