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其中0.8%β-环糊精包合对左氧氟沙星的透皮吸收效果最佳,本文主要研究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6]对左氧氟沙星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  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对左氧氟沙星有显著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 标签: 包合物应用 应用研究 挥发油环糊精
  • 简介:研究了余氯对挥发酚类化合加标回收率的干扰,通过实验推断出了本地区低温水中余氯与挥发酚类的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并初步找出和确定了除氯剂硫酸亚铁的合适用量范围。

  • 标签: 水质检测 酚类化合物 回收率 氧化反应 硫酸亚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白术挥发油是白术药材抗肿瘤有效成分,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确切[1]。挥发油中苍术酮不稳定,易氧化分解[2]。研究表明,分解前、后挥发油对肿瘤细胞株均具有杀伤抑制作用,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与细胞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分解前、后挥发油均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分解前的挥发油主要在凋亡早期发挥作用,分解后的挥发油在凋亡早期、晚期均发挥作用,分解前、后挥发油均具有抗肿瘤药用研发价值[3,4]。

  • 标签: 白术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 环糊精包合物 荧光分析方法 苍术酮 最大激发波长
  • 简介:GallicAcidandGlycyrrhizicAcidinHuangJingYanHouTabletwereidentifiedbyTLC.ResultsArtemisiaAnnuaeoil,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没食子酸、甘草酸铵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

  • 标签: 咽喉片中 挥发油有机酸 有机酸板
  • 简介:目的研究β-环糊精包舍红花七厘散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包合的包合率和收得率为评价指标,挥发油为测定指标,优化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的水,浸泡4h,提取5h;最佳包合工艺为A2C3B3,即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8:1(g:mL),包合温度为35℃,包合时间3h.结论该优化工艺简便,包合率较高,可以作为工业生产工艺。

  • 标签: 挥发油 Β-环糊精包合物 正交试验 工艺
  • 简介:目的:研究荜茇挥发油非皂化和水提对大鼠高血脂的影响,初步探讨荜茇降血脂的有效部位。方法:建立大鼠高血脂模型,采用荜茇挥发油非皂化和去油水提灌胃,连续30d,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清,用半自动生化仪测量TC、TG、HDL-C、LDL-C的值,计算肝系数,并作病理学观察。结果:荜茇挥发油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对TC、HDL-C、LDL-C。水提液则可降低LDL-C。大鼠肝脏切片与模型对照组大鼠相比,挥发油治疗组肝细胞浊肿明显减轻。结论:荜茇挥发油非皂化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 标签: 荜茇 挥发油非皂化物 水提物 降血脂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挥发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肝脏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40只8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并用同周龄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4周后,取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TRIB1、TRL3、AHSG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当归挥发油各组病变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缬沙坦组未见明显异常;TRIB1、TRL3、AHSG蛋白在模型组,当归挥发油中、高剂量组表达上调,且呈差异性表达,在当归不同剂量组之间亦呈差异性上调表达。结论当归挥发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脂代谢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上调TRIB1、TRL3、AHSG等蛋白的表达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脂代谢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 标签: 当归挥发油 脂代谢 TRIB1蛋白 AHSG蛋白 TRL3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制备并鉴定黄丝郁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Ⅰ-HP-β-CD)。方法以挥发油平均利用率和收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挥发油(Ⅰ)与HP-β-CD的比例、包合时间、温度和搅拌速度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TLC)、差示扫描热量法(DSC)结合光学显微对包合相进行鉴定。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Ⅰ)-HP-β-CD(1:12),包合温度为40℃,搅拌速度1000r·min^-1,包合时间5h,挥发油平均利用率为82.67%,包合收率为88.54%。结论HP-β-CD对黄丝郁金中的挥发油成分形成分子包合,可为改善黄丝郁金挥发油溶解度和增加稳定性提供依据。

  • 标签: 黄丝郁金挥发油 HP-β-CD 包合物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案、响应曲面设计法(RSM)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物理表征及热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饱和水溶液法,以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微球与水投料比、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包合率为响应值,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显微、红外、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稳定性试验,表征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结果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为1∶10(V∶m)、微球与水投料比为1∶15(m∶V)、温度41 ℃,平均包合率为62.21%,平均产率为85.24%。物理表征和热稳定试验表明包合成功且热稳定良好。结论优化所得的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的制备工艺可行。

  • 标签: 陈皮 挥发油类 β-环糊精 微球 响应曲面法
  • 简介:目的评价污水养殖鱼的细胞遗传毒理学安全性。方法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对采自广州市南、北排污河流域的污养鱼肉有机提取进行致突变性检测。结果本次采集的3组污养鱼肉有机提取均呈致突变阳性结果,而清养鱼有机提取呈致突变阴性结果。结论污水养殖鱼体内含有致突变物质,这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 标签: 水产养殖 污水 有机提取物 致突变性 微核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后迟发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将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9月抢救的AOPP142例中出现迟发性呼吸衰竭18例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经过积极综合治疗,病死率达12.6%。结论反复洗胃、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与正确补钾等是治疗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有机磷中毒 迟发性呼吸衰竭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临床上,原发性肝癌为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因其手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相对较高,治疗预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成果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血清肿瘤标志检测技术的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血清肿瘤标记物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发性体表良性肿的方法及技巧。方法:选取院内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诊体表良性肿手术治疗患者52例,按照双盲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切口选择、麻醉方法及其他操作细节上作出改变。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两年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良性肿完整摘除率84.62%,优于对照组摘除率61.54%。术后两年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瘢痕增生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复发性体表良性肿,需重点注意手术切口及麻醉方法,充分将体表良性肿暴露出来,保证全面摘除,减少后续复发可能。

  • 标签: 手术治疗 复发性 体表良性肿物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PHC)作为临床上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疾病,已经进入我国重点疾病筛查及预防行列。PHC发病较为隐匿,患者早期特征不明显,血清学诊断早期PHC对早期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可对肿瘤标记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手段明确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肿瘤标志,便于判断PHC。本文对肿瘤标记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方法展开分析。

  • 标签: 肿瘤标记物 原发性肝癌 检测方法
  • 简介:有机农药残留在水中含量低,易降解,给定量分析带来一定困难。以有机磷农药中的敌敌畏、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为代表,采用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固相萃取(SPE)与毛细柱结合使用,得到满意的分析结果。本文将简述对有机磷农药残的分析研究。

  • 标签: 固相萃取 毛细柱 饮用水 有机磷 农药残留物
  • 简介:摘要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迟发性神经损伤(OPIDN),属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后2-4周内,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例针灸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迟发性神经损伤,未遗留后遗症,疗效显著。

  • 标签: 有机磷中毒 迟发性神经损伤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