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类常见的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IM,结合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抗病毒治疗及激素治疗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抗病毒治疗 激素治疗
  • 简介:1989年Gerald等~([1])首次报道了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esmallroundcelltumor,DSRCT),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从2002年起国内陆续有个例报道~([2-8])。2015年4月我院收治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22岁,以“间断右上腹部胀痛7天”之主诉,于2015年4月27日入院。自诉右上腹部胀痛,无其他不适。入院查体:腹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

  • 标签: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母细胞瘤在成人发生较少见,一般予以根治性肾切除治疗,术后再根据临床分期给以相应化疗,大部分可取得较满意效果。但由于成人肾母细胞瘤的发生率低,病理形态变化较复杂,可能与肾癌或其它肿瘤较难鉴别而引起误诊,给患者的病情治疗与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我院的1例成人肾母细胞瘤临床病例,并对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研究,分析成人肾母细胞瘤的有关诊疗及预后情况,旨在引起临床重视,为成人肾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成人肾母细胞瘤 肾脏 肿瘤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胸痛、发热2天”于2014年4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诊治。患者1年前因“右肾癌”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因病理类型特殊,我院病理科曾予以报道,请UCLA会诊最终诊断“肾脏组合性血管内皮瘤”。术后患者恢复可,定期复查胸部X片和腹部B超,10月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 标签: 肾肿瘤 组合性血管内皮瘤 肝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长段输尿管损伤的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输尿管上段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术中切取25cm回肠替代左输尿管缺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8-48个月血肌酐、尿素氮及电解质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肾脏无积水,恢复良好。结论输尿管长段撕脱是输尿管镜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I期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既可保护肾功能,又可保持肾输尿管膀胱的连续性,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 标签: 输尿管损伤 输尿管镜 回肠代输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全身多发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女性患者,41岁。以全身多发性骨破坏为首发症状,后出现双侧锁骨上区及纵膈区肿大淋巴结,行右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切取活检并行免疫组化检查示CD1a(+++),S-100蛋白(++),Ki67(+>50%),Langerin(+),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经CHOP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达部分缓解,行纵膈区姑息性外放疗。12个月后病情进展,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再行CHOP方案化疗,出现Ⅳ度骨髓抑制(WBC,PLT),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拟改为EPOCH方案二线化疗,但疗效亦不确切,家属及患者拒绝,予以最佳支持治疗至今。结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病因不明的以大量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罕见,界于良恶性之间,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LCH诊断的重要手段,瘤细胞表达CDla、S一100蛋白和CD68,CDl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诊断LCH最有用的标志物。目前尚无针对该病可靠的治疗方法,多系统受累患者的预后较差。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但LCH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个体化治疗很重要,多系统受累者需积极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如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依托泊甙和克拉屈滨),但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儿肾母细胞瘤的三维彩超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证实的胎儿肾母细胞瘤的三维彩超影像学资料。结果2例胎儿肾母细胞瘤均为单发病灶,一例位于右肾中上部,一例位于左肾上极,均为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晰,有包膜。结论三维彩超能够正确诊断胎儿肾母细胞瘤,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术前影像资料,应该作为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三维彩超
  • 简介:摘要阿莫西林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药,口服制剂使用方便,疗效好,且价格便宜,在我国广泛使用。静脉应用时出现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口服制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且抗菌药物滥用严重,无处方到药店亦能轻易买到。因此,口服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不容忽视。医务人员应了解阿莫西林胶囊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坚持合理用药,加强用药观察,全面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我们遇到1例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现予以报道,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以期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阿莫西林胶囊 过敏性休克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嗜酸性肉芽肿病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es,EGPA)的认识,总结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改善预后。方法对2012年~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EGPA患者及同期中国知网发表的临床诊断为EGPA的4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10.89。患者以呼吸系统(92.2%)受累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肺部浸润、哮喘和鼻窦异常,其后依次为神经系统(47.1%)、泌尿系统(41.2%)、皮肤(33.3%)、心血管系统(29.4%)、关节肌肉系统(21.6%)、消化系统(11.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0%者49例(96.1%),p-ANCA及c-ANCA阳性率分别为69.6%和2.2%。91.1%患者双肺受累,影像学以磨玻璃、实变影、和结节影为主要表现。34例患者完善病理检查,组织来源分别为肾脏(14例)、肺脏(7例)、皮肤(6例)、肌肉(4例)、鼻黏膜(2例)、神经(1例),其中27例有阳性结果,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炎和肉芽肿改变。结论EGPA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该病早期对激素治疗效果好。提高对本病认识,实现对EGPA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可显著改善预后。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临床分析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随着学习方法多元化的日趋发展,微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并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微现已遍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高等院校,以高等医学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例,探讨微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特色。

  • 标签: 微课 医学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动静脉內瘘闭塞使用尿激酶溶栓后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尿激酶20万单位以生理盐水50ml稀释,用5号头皮针在內瘘吻合处的动静脉端离心穿刺,予尿激酶微泵泵入至內瘘血管进行溶栓。结果內瘘闭塞患者于尿激酶溶栓后,血管再通,血流量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內瘘闭塞,效果显著,操作方法简单有效。

  • 标签: 动静脉內瘘 闭塞 尿激酶溶栓
  • 简介:摘要浆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髓外浆细胞瘤中结肠浆细胞瘤的发生率更低。本文报告了一例67岁女性患者,以腹痛起病,肠镜提示降结肠病变,病理提示浆细胞瘤,其余血清M蛋白、肝肾功能、骨髓、骨影像学检查均阴性,诊断原发性结肠髓外浆细胞瘤,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化疗后死于感染并发症。本文总结讨论了文献报道的31例患者,多以腹痛、血便起病,其中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对手术、放疗疗效佳,预后好;而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结肠浆细胞瘤则预后差。文献报道硼替佐米治疗髓外浆细胞瘤疗效佳,还有待积累更多的临床研究。

  • 标签: 髓外浆细胞瘤 结肠 硼替佐米
  • 简介:阴茎硬化性苔藓样变也称为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balanitisxeroticaobliterans,BXO)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本病与阴茎干枯、硬化萎缩性苔藓为同一种疾病。多种原因的慢性阴茎头炎长期不愈者,均有可能发展为本病。中国及日本的患病率高于英美人,犹太人患病率最低,与其宗教习惯割礼(切除包皮)有关。该病起初表现为阴茎头黏膜皮肤肥厚浸润,色泽棕红,表面脱屑。进而阴茎头

  • 标签: 硬化性 尿道狭窄 阴茎头炎 苔藓样变 阴茎干 英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