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trial,RCT)是评价医学干预效果等最理想的设计类型。基于RCT的高质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被视为最高的证据级别[1]。但Meta分析的质量依赖于纳入Meta分析的RCT研究本身的质量及其对偏倚的控制,低质量的RCT研究会降低结果的真实性,使得研究结论不可靠。因此,使用权威的评估工具对RCT研究进行严格细致的偏倚风险评价尤为重要。

  • 标签: 评估工具 风险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偏倚 META分析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简介:1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他汀治疗可减少心律失常事件、降低死亡率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冠心病患者的ICD治疗事件,改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临床症状。美国Jeffrey等对DEFINITE试验进行了亚组分析。在该试验中的458例DCM患者进行研究,评价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死亡及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影响,同时还对229例接受ICD置入者进行分析,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首次接受适当电击治疗时间的影响。110例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348例未接受他汀类治疗。结果显示,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未校正的死亡风险比为0.22(P=0.001)。在ICD置入者中,

  • 标签: 心律失常事件 临床试验 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他汀类药物 ICD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患者176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QRS时限和ST段下移值,分析上述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时限明显延长(87.13±7.47msVS76.52±7.63ms,P〈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QRS时限无显著性差异(72.51±6.83msVS75.66±7.42ms,P〉0.05)。以运动中和运动后QRS延长〉3ms、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ram(J点后80ms)作为阳性评定标准,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6%、77.2%,特异性84.5%、70.7%,阳性预测值91.2%、83.8%。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76.3%、87.9%和92.6%。结论QRs时限延长和sT段下移是可靠的诊断冠心病的运动心电图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 标签: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QRS时限延长 冠心病患者 诊断价值 阳性预测值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s、VIP、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及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晕厥患者1054例.Meta分析结果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真阳性(OR=1.16,95%CI:0.90~1.50,P=0.24)、真阴性(OR=1.50,95%CI:0.74~3.03,P=0.26)以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SWD=-0.30,95%CI:-0.78~0.18,P=0.22)与IUTT相似,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OR=0.31,95%CI:0.18~0.54,P<0.001);NUTT与IUTT的灵敏度分别为0.64(95%CI:0.59~0.69)和0.59(95%CI:0.54~0.64);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1~0.93)和0.83(95%CI:0.76~0.8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和0.82;SE分别为0.05和0.05.结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灵敏度、特异度、诱发晕厥所需时间与IUTT相当,但可明显降低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有待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NUTT与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优劣.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患者男性,67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0余年,多次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而作活动平扳试验。运动前.平卧位心电图正常。体检心肺正常,基础血压140/90mmHg。无高血压病史,采用Bruce方案,运动总时间4分钟54秒,〈Ⅰ级,心率136次/分,达该年龄组最大心率100%。病人感觉气喘、无力、面色苍白,测血压160/100mmHg,当时血压增高考虑运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即结束运动示窦性心律,心率逐渐减慢,103次/分,匀齐,血压由增高渐稳定,140/55mmHg,屏幕观察5′14″时,示房性期前收缩(PAS)诱发连续性频率达266次/分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由坐位,取平卧位,舌下含硝酸甘油0.5mg,鼻吸氧,

  • 标签: 运动负荷试验 诱发 室上速 Bruce方案 室上性心动过速 最大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L-精氨酸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结果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药前后行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心肌缺血情况。结果L-精氨酸治疗后运动应激对冠脉血流明显好转。结论L-精氨酸具有缓冲缺血性心脏病在次极量运动负荷时交感神经张力过度增高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的作用。

  • 标签: L-精氨酸 心肌缺血 次极量运动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vs(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vs(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vs6(5,9)min,P=0.007]。结论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 标签: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意识丧失 低血压 直立性 倾斜台试验
  • 简介:诊断试验系统评价包括基于诊断干预性试验研究的系统评价和基于诊断准确性试验的系统评价。本文将讲述如何运用GRADE对诊断试验系统评价证据体进行分级、如何有效运用GRADEproGDT在线工具对GRADE分级结果进行呈现,并对GRADE分级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 标签: GRADE 诊断试验 系统评价 证据分级
  • 简介:平板运动试验(TET)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运动,检测或评估冠心病最重要的无创性试验。在运动中,随运动量的增加血压及心率均升高,本文就运动过程中高血压者中有部分血压异常增高,及静息血压正常者而运动中血压异常增高者,在运动中血压特点与非高血压患者对比。评价运动试验对高血压者诊断、治疗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运动高血压 高血压病 诊断治疗 异常增高 高血压者
  • 简介: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rSBP)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99例患者接受活动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56例,冠脉造影阳性)、高血压病组(18例,冠脉造影阴性)和对照组(25例,冠脉造影阴性),对比分析rSBP和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高血压病组3minrSBP值[(0.94±0.09)、(0.80±0.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4±0.06),分别P〈0.01,〈0.05。rSBP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3%、76.7%、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7%、90.3%、94.2%。结论:斜率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83.3%,联合rSBP和ST/HR斜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rSBP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指标之一,联合ST/HR

  • 标签: 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对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意义。方法: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行OGTT2h血糖测定,如果OGTT2h血糖≥11.1mmol/L,再次行OGTT以排除糖尿病。同时观察年龄,入院时血压、体重指数、血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参数的改变。结果:本组266例患者中检出糖耐量减低者(OGTT2h血糖≥7.8mmol/L)共98例(36.8%),其中确诊2型糖尿病29例(OGTT2h血糖≥11.1mmol/L),占10.9%。结论:所有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OGTT,以发现可能的糖代谢异常,使患者能得到早期干预,更显著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血糖 高血压 葡糖耐量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运动试验阳性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54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入院行运动平板试验,并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54例冠心病患者中运动试验阳性21例,阴性33例。运动试验阳性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运动试验阴性组[(4.7±1.4)mg/L:(3.1±1.5)mg/L,P〈0.001],血清CRP浓度较高[(4.7±1.4)mg/L]的患者运动试验的阳性率较CRP浓度较低[(3.1±1.5)mg/L]者显著升高(77%: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浓度与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有关。

  • 标签: 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和年龄相当的正常健康人进行运动前、后的运动耐量连续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ruce方案在Quest型活动平板运动仪上进行次极量或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两组在运动的前3分钟内运动耐量相差不显著;(2)实验组最大运动耐量(7.01±0.11MET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0.14METs),P<0.05;(3)多支冠脉病变者运动耐量<6.5METs.结论:随着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下降,运动耐量低于6.5METs时,可能有多支冠脉病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平板运动试验 运动耐量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运动后心功能及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有心肌缺血症状或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于运动前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然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同时分别测量运动前、中、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计算出QTcd≥50ms为阳性标准。运动试验结束后即刻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次测量EF,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为异常。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59.9%、64.1%;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6.36%、84.6%;以运动后QTcd≥50ms为依据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3%、95%。结论运动后EF下降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参考指标。平板运动试验中QTcd≥50m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如将三者结果综合判断,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更有意义。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左室射血分数 QT离散度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其Duke评分对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绝经期女性患者102例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对照,比较TET结合Duke评分对绝经期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等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单独应用TET或Duke评分比较,TET联合Duke评分两项均阳、均阴性的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27.12%比30.50%比44.44%)、阳性预测值(47.56%比46.75%比54.55%)、阴性预测值(80%比72%比90.91%)、准确性(53.92%比52.94%比64.94%)均明显提高(P均〈0.05);但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均〉0.05)。单独应用TET或Duke评分诊断冠心病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绝经期女性运动平板试验假阳性率较高,结合运动平板试验Duke评分有助于提高试验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 标签: 运动试验 冠心病 绝经期
  • 简介: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clinicaltrailsRCTs)是指含病例数多,采用随机、双盲、设置对照的方法,以重点事件(如死亡率、住院率)为观察终点的临床试验.RCT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研究设计策略.近20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许多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试验研究,其中以观察药物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住院率或死亡率的影响为主.这些实验的开展和结果的发表为我们临床治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更新了既往关于心衰治疗许多陈旧甚至错误的观念.为进一步开拓临床思维及更好地理解、实施这些实验,我们对这些试验作一总结性回顾与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1.20年来心力衰竭临床试验回顾(1)血管扩张剂: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机临床试验 CHF 血管扩张剂 洋地黄类药物 ACEI
  • 简介:口服抗凝药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主要手段。与对照组(无治疗)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减少2/3的心源性卒中的发生,但其抗凝效果难以预测,治疗指数较窄,而且需要常规监测凝血状况,增加了患者和医疗系统的负担。维生素K拮抗剂的这些缺点促使新一代的选择性抑制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的抗凝药的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心源性卒中 预防 维生素K拮抗剂 口服抗凝药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