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方法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发生的30例输血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患者资料,对引发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其具体原因将相关应对策略分析出。结果30例误差资料当中,非技术性误差占明显高于技术性误差占比,P<0.05。结论将临床输血管理力度加强,提升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知识水平,对输血技术严格规范同时严格遵照护理核心制度开展操作,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误差 输血管理 应对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设计性试验在临床输血与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6~2007年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班116人(实验组),随机编为10个小组,采用综合设计性试验教学法,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效果评价。2班118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结果:2组客观题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附加分析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综合设计性试验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输血与检验教学中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设计性实验 教学改革 临床输血与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76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10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对照组给予常规盐水法检验,各88例,且对正定型率、反定型率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正定型率及反定型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提高一次性正确率的同时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输血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34例患者,比较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输血后各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比较,APTT、TT、PT显著延长,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PLT水平显著降低,而HGB、Hc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IgA、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可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在输血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以改善患者输血疗效。

  • 标签: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市一医院各科室进行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本院于2015年4月-11月间共进行输血1632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2例,发生率为0.502%,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74.4%,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4%,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52%,全血为2.020%,输注机采血小板为0.613%,其中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影响因素方面,18周岁以下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要高于18周岁以上患者;有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要高于无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不同性别间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输血有风险,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输血,对于未成年人患者、有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输血时要更加谨慎,输血前尽量采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输血在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对其临床输注效果、疾病进展、疾病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影响。结果及结论目前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瘤、手术创伤患者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索。

  • 标签: 输血 恶性血液病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一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将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2月1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60例患者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40例患者输血后产生发热反应,在表2研究中显示,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具有差异,由此证明,输血次数≥3次患者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P<0.05。结论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能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检验中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840例进行输血检验的患者,根据其输血检验的方式分为常规组(360例,实施常规检验)和卡式组(480例,实施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对比2组患者血型检测结果中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2组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差异。结果卡式组血型检测结果中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2组自身抗体阳性率、抗-E阳性率、抗-Lea阳性率、抗-Ce阳性率、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率和总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中应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正定型和反定型符合率较高,且对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与常规方法相近。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输血检验 正定型符合率 反定型符合率 抗体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输血1245袋,分析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输血患者中,6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0.50%,其中,4例为过敏反应,占比最高,为0.33%;1例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例溶血反应,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过敏史、输血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输血期间应严格把控患者的各项输血指征,加强对有过敏史、输血史及输入红细胞制品、血小板患者的重视。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输血中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1~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血型检查的13566份标本,对其进行抗体筛查,筛查出阳性者,并对其进行抗体鉴定。结果13566份标本中筛查出阳性标本共24份。其中抗-E4例,抗-cE7例,抗-Ce4例,抗-M1例,抗-Mur1例,抗-Lea2例,自身抗体3例。在22份抗体阳性标本中,发生阳性抗体几率最高的为妇产科患者,共12例,所占比例为54.5%;其次为骨科、血液内科、肿瘤科、普外、神经外科。结论进行输血前,加强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可以及早发现、确认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便于提前为抗体阳性的患者准备合适的血液,有助于降低输血性溶血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输血 不规则抗体 筛查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测中献血者用血情况及血液检测指标。方法在2014年8月~2017年2月这段期间,于本血站进行血液检测的无偿献血者中选取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为对照组献血者提供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在对照组基础上,为观察组献血者提供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筛查,对比两组血液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报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P<0.05;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验ALT阴性血液标本与ALT阳性血液标本得到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对比,P>0.05。结论血站血液检测中献血者初筛检验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献血者 血站检测 指标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采用输血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昭通市一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82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输入悬浮红细胞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输入血浆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再出血事件发生例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总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仅有1例再出血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3%,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显著(P<0.05);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采用输血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再出血事件的发生,使治疗的安全性水平提高。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输血 再出血
  • 简介:摘要成分输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感染几率低、节约血资源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但是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必须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规范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意见。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质量控制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对于黄芪而言,在医学临床中具有较多药理学作用,且使用价值较高,受到临床医疗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下文针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明确了药理作用。

  • 标签: 黄芪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方法通过调查2000年-2015年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过的肉桂提取成份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章,并进行系统性的检索和整理。结果结果指出,从中药肉桂中提取的成份主要由肉桂醛组成,其药理作用多由抗氧化、降低血糖、防止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结论目前,临床在开发新药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中药肉桂的药物成分及药用价值也研究相对透彻。但是在分离药物,提高提取率及其药理活性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中药肉桂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临床输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60例输血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红细胞悬液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我院急诊室与ICU接收的需大量输血治疗的6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用凝血四项指导患者用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患者用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病死率、渗血时间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红细胞悬液、血浆以及冷沉淀的平均治疗量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能够给予患者输血治疗针对性指导,提高预后,节约血液资源,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创伤 大出血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份输血应用在白血病和再障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0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而研究组则给予成份输血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血病、再障患者提供成份输血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使用。

  • 标签: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成份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病患者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患有血液病的患者一共有1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病人的FAVS(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患者临床输血中采取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恐惧心理明显减轻,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血液病 临床输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的原因及制定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其ABO血型抗原减弱的原因,并选择同期血型抗原正常表达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以便提醒临床能够予以重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的输血治疗。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的血型抗原鉴定主要为患者红细胞与抗血清反应中出现与反定型不符14例,A型9例,B型5例;正定型3例,均为O型。观察组患者在溶血性情况中出现3例非溶血性,对照组出现5例,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增加程度接近,无明显差异。结论患者的血液疾病主要集中在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给每位患者输入同型血可有效恢复抗原的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

  • 标签: ABO血型抗原减弱 原因 输血对策 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