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反复输血患者体内出现不规则抗体的相关情况,并且研究相关的解决策略。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对于第三中心医院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所有住院患者当中符合输血至少两次以上,而且第一次输血以前进行血液检测,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阴性,至少以后有一次输血之前检验不规则抗体筛选为阳性,对于所有研究资料和库存至少得20个单位的同款献血者的血液交叉配血,部分或者是全部不相符患者共计1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对于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做进一步的鉴定,综合进行多种血型和血清的试验,确定抗体的类型,并结合患者临床的病史,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入。结果因为患者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不断的增多,使患者体内会出现有不规则抗体,而且不规则抗体的几率会随着出血量的增多和输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不规则抗体类型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会导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存在困难,这样会导致寻找合适血液灌注的几率变小。结论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体内会产生不规则抗体,特别是对于具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需要强化对于患者的常规条件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效率,以便于及时的发现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确保临床用血能够及时安全和高效。

  • 标签: 反复输血 患者体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撷取的1130例受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1130例受血者,HbsAg、HCV-Ab、TP-Ab、HIV-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2%、1.33%、1.59%、0.18%,总阳性检出率为13.72%。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对患者四项血液传染指标实行检测,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受血者 输血 血液传染指标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各类毒性成分内的中毒机制及其炮制减毒原理。方法选取四种临床中常见的含有不同毒性成分的草乌、白花曼陀罗、吕宋、山慈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各中药100g,各均分成50g,一组经炮制减毒处理后设为观察组,一组不进行减毒处理设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一质普联用仪(LC-MS)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中四种中药的毒性成分含量情况,分析并总结各类毒性成分中毒机制及解毒原理。结果观察组中草乌毒性成分含量为(0.34±0.03)g,白花曼陀罗毒性成分含量为(0.31±0.02)g,吕宋毒性成分含量为(0.26±0.02)g,山慈菇毒性成分含量为(0.21±0.03)g;对照组中草乌毒性成分含量为(0.71±0.02)g,白花曼陀罗毒性成分含量为(0.61±0.02)g,吕宋毒性成分含量为(0.73±0.03)g,山慈菇毒性成分含量为(0.55±0.02)g。观察组中草乌、白花曼陀罗、吕宋、山慈菇的毒性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应依据中药各类毒性成分内的中毒机制,针对性的给予减毒处理以减少或降低其内的毒性成分含量。

  • 标签: 中药 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 减毒 炮制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 标签: 血液病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就延胡索生物的碱类化学成分展开分析,同时就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总结分析国内外围绕延胡索所展开的研究,就延胡索的化学成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主要规律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生物碱类是延胡索中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结论在延胡索化学成分的提取过程中,热回流法、高速逆流色谱法以及超声提取法均是较为成熟的工艺技术。同时单指标质控以及指纹图谱法也是在质量评价中较为常见的方法。

  • 标签: 延胡索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从而对这三种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结合《中国药典》中对归肺经中药的记载,对其药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四性分布中寒性中药有107味,占到了归肺经中药总量的42.8%,以寒性为主。五味分布中苦性中药有128味,占到了归肺经中药总量的51.2%,以苦味居多。归肺经中药中兼归经药物中脾性药物含量最多,占比为61.2%,以保护脾胃为主。化学成分中苷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比为40.8%,以苷类物质为主。药理作用中抗病毒类药物含量最多,占比为56.8%,以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活血止咳为主。结论归肺经中药中含有苷类成分,多苦寒,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抗病毒以及抗菌的作用。

  • 标签: 归肺经中药 药性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中同种抗体的固相化筛查及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及天津市血液中心在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间进行输血的血液样本,其中包括随机献血的1425例健康者的血液样本以及实施输血的22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对其血浆是否含有相应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献血者1425例中筛查出红细胞同种抗体为31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为11例,白细胞抗体为46例;输血患者220例患者在经过输血后筛查出红细胞抗体15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19例,混合型抗体56例,白细胞抗体20例。有73例在输血后产生不良影响,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55例的患者存在抗体问题。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和输血后的抗体检测可应用固相化筛查体系,抗体的存在对于输血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而固相化筛查总体的灵敏度比较高,对确保输血安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同种抗体 固相化筛查 临床输血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血液采集以后储存时间对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临床安全输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2016年3月到2017年7月间符合献血标准的无偿献血的100份标本当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血液采集后储存时间对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情况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的影响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两周以后分别和一周以及三周进行比较,RBC-C3b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周和采血当天以及第四周的血液进行比较,IL-8检测和RBC-SOD检测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血液离开人体进行保存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红细胞的受损程度会不断的加深,分析这可能和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减弱存在关联,需要予以重视。

  • 标签: 血液储存时间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站血液制备过程中血袋破损情况,对减少血液报废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对2011-2017年本站成分制备过程中152袋血液破损作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站成分制备中血袋破损报废152袋(0.19‰),其中离心破损62袋(0.08‰);2011-2017年血袋破损报废率呈下降趋势;针对破损原因进行了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同的血袋破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袋破损,避免血液浪费及环境污染。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袋破损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中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度收治的93例采取出血输血治疗的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作为观察组;另外46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如PLT、RBC、HGB、HCT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的凝血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TT、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中采取常规凝血检验项目检查,可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监测价值大于血常规检查。

  • 标签: 异位妊娠 输血治疗 凝血检验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FIB)与血小板(PLT)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3例择期手术患者,24h内输血量超过3500ml,分别于输血前、后,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当24h内输血量超过3500mL时,FIB与PLT均有显著下降(P<0.05),TT、APTT、PT延长(P<0.05)。结论当患者大量输血后,非常容易出现纤维蛋白原溶解及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情况,对此,需及时做好动态监测,且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规避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大量输血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 简介:摘要中药川乌属于一种常见药物,其主要成分即为二萜生物碱。文章主要从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中总结了中药川乌含量检测与药动学情况,现作以下的综述。

  • 标签: 中药川乌 成分检测 药动学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饮片化学成分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接收的服用同类中药饮片不同炮制方式的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药物炮制前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Ⅰ组(水处理前分档)、Ⅱ组(炮制前分档)以及Ⅲ组(水处理及炮制前分档)。评价对比3种筛选方式对中药饮片的效果。结果药物通过炮制后,三组总有效率依次为70%、73.3%、96.7%,与Ⅲ组对比,Ⅰ组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中药饮片炮制之前,需严格遵照水处理前分档以及炮制前分档,可使患者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

  • 标签: 中药炮制 治疗效果 化学成分 中药饮片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同大黄饮片的贮存过程中,对蒽醌成分的(5种)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在不同大黄饮片贮存1、3、6、9以及12个月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生大黄、酒大黄以及熟大黄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在对大黄、酒大黄以及熟大黄的检测过程中,5种蒽醌成分的含量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均有所下降,其中,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的下降量最大。结论无论哪种大黄饮片,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其中所含的蒽醌成分均有所下降,同时相关的炮制工艺也会对大黄饮片中蒽醌成分的含量产生影响。

  • 标签: 贮存 大黄饮片 蒽醌成分 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酸钙在预防机采成分血反应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自愿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前未给予献血者口服葡萄糖酸钙,观察组在采前给予口服葡萄糖酸钙进行预防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枸橼酸钠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采血小板后枸橼酸钠反应发生率7.5%(3/40)低于对照组27.5%(11/4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葡萄糖酸钙对于机采血小板后出现的枸橼酸钠反应具有预防作用,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囗服葡萄糖酸钙 机采血小板 枸橼酸钠反应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异位妊娠所致大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率过快、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进行分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展开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血常规检测中HCT、HB、RBC、PLT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测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检测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低于对照组,TT、APTT、PT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所致的大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有利于成分输血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能实施监测和控制输血后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展开针对性救治。

  • 标签: 输血治疗 异位妊娠 大出血 凝血功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治疗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方法自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选取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通过波尼松联合叶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情况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 波尼松联合叶酸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临床输血治疗患者施以不规则抗体检验后,观察对其检验效果以及治疗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06月收治的90例临床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在临床准备开展输血治疗工作前,于临床对患者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工作以及特异性鉴定工作,最终就不规则抗体表现出的特异性以及临床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对于本次收治的90例输血治疗患者,完成筛查工作后表现出不规则抗体的患者7例(7.78%);其中,患有肿瘤疾病或者血液疾病的患者6例(75.71%),属于其他表现患者1例(14.29%);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比较,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于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属于Rh系统抗体阳性的患者6例(75.71%),属于MNS系统阳性的患者1例(14.29%);最终于临床施治后,全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于临床合理展开不规则抗体检验工作,对于后续对应血液的选择能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防止呈现出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现象,使得输血治疗患者的预后质量获得确切改善。

  • 标签: 不规则抗体检验 输血 检验结果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中药材在进行储藏期间,会有所变质,使得某类化学构成总量有所减小。把握储藏相关进程及各类化学构成间的关联性,健全储藏条件,能够制订科学的储藏期。

  • 标签: 化学成分 影响 中药材 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