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护理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11月,74例出现严重脊柱侧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结论予以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侧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手术的特点及优越性。方法:10例脊柱侧患者中,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联合阑尾切除术(1aparoscopicappendectomy,LA),2例行LC联合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2例行LC联合腹腔病变活检,1例行LA联合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结果:10例联合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及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5—15ml,平均10ml,术后5—7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5.7d。结论:脊柱侧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手术,只要妥善处理体位,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安全、有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了微创外科的优越性。

  • 标签: 脊柱侧凸 腹腔镜检查 外科手术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柱侧矫形中DR-X线脊柱拼接摄影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01月--2022年08月就诊于本院的脊柱侧患者71例作为探讨对象,临床给予矫形干预过程中辅以DR-X线脊柱拼接摄影技术。结果:一次性拼接成功率高达97.18%(69/71),术前证实14例腰椎侧弯、36例胸椎侧弯、21例胸腰椎侧弯。为期12个月随访观察,脊柱侧矫形优良率高达88.73%(63/71),术后Cobb角、LL(腰椎前凸角)、ATR(躯干旋转角)降低,TK(胸椎后凸角)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DR-X线 脊柱拼接摄影技术 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 ICU 护理中应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3 月我 ICU 病房收治的 27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 270 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低于实验组,数据对比结果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 P<0.05 ) 。 结论: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干预,在 ICU 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ICU 护理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 ICU病房护理管理中行人性化的保护性约束效果分析。方法 对本院 ICU病房的住院病患( 200例)开展研究,将其中 100例病患分到一般组,对其行一般的护理管理,另外 100例病患分到人性化组,对其行人性化的保护性约束,对比一般组和人性化组的焦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在护理管理之后,人性化组病患的焦虑度比一般组低,护理满意率高于一般组,数据相比有差异。结论 在 ICU室护理管理中行人性化的保护性约束,效果较好,可降低病患的焦虑度,提升护理满意率。

  • 标签: ICU 护理管理 人性化的保护性约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ICU护理中实施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ICU患者的资料,根据入院号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进行常规ICU护理得是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得是研究组,通过研究来比较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比研究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患者生存质量会被有效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ICU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开展及相关工具使用对护理人员在正确、规范的对患者使用约束带操作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本科室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主题是提高约束带使用正确率。该活动通过对不规范的原因分析,组织约束带相关知识专业培训,编写约束带使用同意书,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等,以降低因不规律使用约束带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入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年7月-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入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活动开展前后的约束带使用正确率、患者满意度和约束带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即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约束带使用正确率、患者满意度均较前升高,而相关不良事件明显降低。结论有效利用品管圈工具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约束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其正确使用,减少不良事件,让患者更加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约束带 正确使用率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ICU护理管理中人性化保护性约束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于2022.9-2023.9,ICU收治的60例患者。通过抽签分为2组,每组30例样本。对照组基础护理,观察组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SAS评分更低,保护性约束作用的认知程度和依从性评分更高,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6.67%,对照组发生率26.67%,结果比较P<0.05。结论: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应用于ICU护理管理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有效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 标签: ICU 护理管理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ICU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象:ICU患者共10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与观察组(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对比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可显著提升对于ICU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 ICU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体后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3例)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常规保守治疗、椎体后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骨折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6.84%(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丢失高度(5.03±1.77)mm显著低于对照组(9.23±2.96)mm(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23.68%(P<0.05)。结论椎体后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脊柱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 Providence 夜用型支具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30 例特发性脊柱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 15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 Providence 夜用型支具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 Boston 支具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脊柱侧 Cobb 角改变情况、矫正率以及支具佩戴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脊柱侧 Cobb 角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05 ),治疗后均显著缩小,但观察组 Cobb 角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矫正率为 40.0%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支具佩戴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采用 Providence 夜用型支具治疗特发性脊柱侧的矫正率高、矫正效果好,患者的使用依从性及安全性俱佳,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手术矫正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Providence 夜用型支具 Boston 支具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裂隙征对经皮椎体后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术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椎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椎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体裂隙征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3年1月-2005年11月应用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畸形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9~57岁,平均38.3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9个月~18年,平均37个月。术前均行X线、脊髓造影、MR检查。本组病例伤椎后凸角平均470(35°~58°)。结果:手术时间2.8—5.1h,平均3.6h。术中输血600ml-1400ml,平均约940ml。术后4周使用腰背支具保护下地活动。术后随访10月-2年,平均14.3月。全部病例术后无神经症状或无症状加重,无螺钉断裂松动。术后后凸角平均为7.2。(3。~11。)(与术前Cobb角相比,P〈0.05),总矫正率84.6%。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畸形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和后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 标签: 陈旧骨折 后凸畸形 胸腰段 椎弓根截骨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植入螺钉的方法,总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mm、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进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为96.2%,其中18枚术中发现,偏内侧5枚,偏下方3枚,偏上方4枚,偏外方6枚,其中偏外侧的4枚螺钉把持力坚强外,另2枚重新阅读影像资料,用2.5mm克氏针,改变锥入方向,5枚偏内侧的螺钉中3枚同时切除了该同侧的椎板,行术中探测,钉道均成功得以置备。钉道制备后增加螺钉直径0.5mm,进行补救。其余的14枚螺钉都是术后通过CT或者X线片发现的,且均偏外侧。1例术中脑脊液漏者骨蜡封闭后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本组无脊髓损伤。平均术后身高增加4.6cm,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21°,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Cobb角平均230°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平均随访3.5年。最终随访矫正度丢失率为1.8%。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4例,1例螺钉向椎弓根外侧偏移加重。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结论: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准确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胸椎 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徒手技术 矫形手术
  • 简介:背景:在先天性脊柱侧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但既往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儿行半椎体切除联合短节段融合后,维持冠状面平衡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巨大挑战。目的:探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定义、病因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患儿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其冠状及矢状面参数、骶骨倾斜角及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倾斜的定义为骶骨倾斜角〉5°,严重骶骨倾斜的定义为〉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个病例。平均年龄为(4.0±2.0)岁,平均随访(51.7±30.7)个月。节段侧Cobb角术前平均(34.9°±9.6°),术后(4.7°±6.0°),最终随访时(8.7°±8.5°)。术前躯干偏移(15.4±13.9)mm,术后(16.9±12.6)mm,末次随访时(12.1±10.3)mm。骶骨倾斜角度术前(7.2°±5.7°)。26例患儿伴有明显骶骨倾斜,骶骨倾斜发生率为61.9%。半椎体位于L3及以下的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体位于L3以上的患儿。11例患儿伴有严重骶骨倾斜,发生率为26.2%。术后即刻骶骨倾斜角度为(5.1°±4.1°),末次随访时(4.5°±4.7°)。术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3.9°±3.5°)。术后近端融合椎偏距与术后躯干偏移呈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注意,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畸形。治疗严重骶骨倾斜的有效策略是使近端融合椎尽可能位于水平中立位。

  • 标签: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段半椎体 骶骨倾斜 定义 病因 手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