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输卵管妊娠患者在腹腔镜下采用两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探讨,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6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输卵管开窗治疗的92例与输卵管切除治疗的74例,将其分别作为A、B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异位妊娠、宫内妊娠的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异位妊娠率、宫内妊娠率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时,虽然输卵管开窗术相较于输卵管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均不具备优势,但其可能为患者保留输卵管,再次宫内妊娠率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部分切除术,因此,对于未出现患侧输卵管严重闭塞以及盆腔粘连的患者不建议行输卵管切除术。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开窗 输卵管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消毒方法对麻醉机管路消毒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麻醉科负责管理的48台麻醉机,其管路的出、入口采样监测共96件,随机分为A、B组,每组48件,A组行浸泡消毒,B组行热力高温消毒,观察消毒合格情况及管路污染情况;结果两消毒方法无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96件管路中,共81件合格,合格率为84.4%,共15件受到污染,污染率15.6%;结论麻醉机管路污染与麻醉方法选择无必然联系,两消毒方法对于麻醉机管路消毒均有效。

  • 标签: 麻醉机管路 消毒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处理患儿静脉注射钙剂外渗的效果。方法将30例静脉注射葡萄酸钙注射液隐性外渗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局部均给予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外敷和氧疗30分钟,然后实验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外敷患处及周围,对照组予50%硫酸镁冷湿敷患处及周围,持续15分钟,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发生局部坏死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结论实验组治疗钙剂外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无发生其它不良反应。

  • 标签: 静脉输液 葡萄糖酸钙 外渗 实验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日本大阪大学教授菊池章率领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大肠和肺表面的细胞发生癌变与一种特有的蛋白质相关。动物实验证实,如果不让这种蛋白质发挥作用,肿瘤就会变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冲洗加置管引流术与单纯置管引流术(不冲洗)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期间,作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13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给予术中冲洗加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实验组59例给予单纯置管引流术(不冲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率及出现并发症概率。结果对照组治愈65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7%;实验组治愈5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复发或再出血、颅内感染、演变为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概率为28%,对照组出现上述并发症概率为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钻孔术中冲洗加置管引流术与单纯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两手术方式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单纯置管引流术并发症更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评价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的死亡率、血肿清除情况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的分析。方法将60例脑室出血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组,其中采取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治疗30例,保守治疗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死亡率,血肿清除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组的临床死亡率无显著差别,血肿清除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评分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脑室外引流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可使病人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室出血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两早产儿经口留置胃管固定方法,以延长有效留置时间,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需经口留置胃管的早产儿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3M透明敷贴固定,实验组使用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观察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改进后的胃管固定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脱管次数,减少因反复置管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早产儿 口腔 留置胃管 固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前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做围产期检查的2961例孕妇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联合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抗体、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2961份标本中HBsAg阳性124例,占4.19%;抗-HIV阳性4例,占0.14%;抗-HCV抗体阳性4例,占0.14%;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例,占0.51%。结论孕妇产前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减少垂直传播,也有利于防止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 标签: 产前4项 垂直传播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冠心病的诊断,显得尤为必要。对其进行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素心肌显像(四无创检查)、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临床上四常用的诊断冠心病的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结果1.核素心肌断层敏感性最高93.2%,其次平板运动试验82.2%,动态心电图60.0%,超声心动图46.6%。2.双支及三支病变运动试验中出现ST段压低持续时问长于单支病变,出现的导联数多于单支病变,差异有显著意义,而ST出现时问和压低幅度两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在正常心电图下,四无创检查各有利弊,相互补充。(1)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敏感性最高,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断层显像与平板运动试验相结合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上述四无创检查未见异常,可以排除冠心病,也可诊断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检查的微血管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冠心病。(3)心肌核素显像对右冠状动脉准确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似。

  • 标签: 冠脉造影 与四种无创检查比较分析 右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三方式在腹部手术中进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我院行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根据麻醉药物选择不同分别命名为右美托咪定组、罗哌卡因组、联合组(即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罗哌卡因),分别记录3组麻醉前、手术30min、腹壁缝合时的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及平均动脉压。比较3组麻醉满意度。结果联合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平稳,脑电双频指数手术30min与麻醉前比有显著变化,与罗哌卡因组比较同样有差异(P<0.05)。罗哌卡因组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均平稳,各阶段比较差异不大(P>0.05)。右美托咪定组手术30min的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均较麻醉前有显著变化,且与其他两组同指标同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腹部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相对平稳,镇静效果好。

  • 标签: 腹部手术 硬膜外麻醉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麻醉方式。方法将64例单纯及改良皮内缝扎静脉的AVF患者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36例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8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中血管痉挛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0~6h、6~24h、48h、72h疼痛程度。结果VAS评分臂丛组明显优于局麻组(Z=7.073,P=0.000);术中血管痉挛臂丛组0例,明显优于局麻组,Fisher确切概率法单侧检验P=0.013;手术时间臂丛组明显优于局麻组(37.07±2.92minVs45.67±6.56min,t=7.020,P=0.000);手术成功率两组患者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疼痛程度0~6h及6~24h臂丛组优于局麻组,组间差别逐渐缩小(Z值分别为2.922、2.000,P值分别为0.003、0.046),术后48及72h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201、1.257,P值分别为0.230、0.209)。结论AVF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于局部浸润麻醉。

  • 标签: 臂丛 麻醉 局部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两拔除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病人50例,随机分组,参照组采用传统拔除法,试验组病人使用高速涡轮钻法,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参照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参照组短,张口受限、肿胀和第二磨牙松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传统拔除法相比,高速涡轮钻法对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拔除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病人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高速涡轮钻 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 拔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不同剂量甘草酸镁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集的阳性慢性乙肝患者40例,将其分为2组,2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再联合100mg甘草酸镁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再联合200mg甘草酸镁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观察其治疗总有效率、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由数据可知,观察组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200mg甘草酸镁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具有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分散片 异甘草酸镁 阳性慢性乙肝患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采血方法的血肿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和安全性。方法110例需要采集血气分析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动脉穿刺方法进行采血。观察组采用解剖学体表定位法即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约1cm,再向肘关节的方向约0.5cm为穿刺点。结果两采血方法的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有显著性(p<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更快速、安全,可作为重症监护室患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气分析 动脉采血 股动脉穿刺 桡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克服现有技术中,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不能实时准确测量的问题以及保留灌肠操作时能够控制灌肠液的流量及速度,保证灌肠效果。方法改革现有灌肠的医疗用具,自行设计一带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结果通过特别设计的测温装置,完全解决了精确实时测量灌肠袋中液体温度的问题以及保留灌肠操作的临床效果。结论带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由于通过金属传热,直接采集袋内液体的真实温度,其测量结果精准,并且电子温度计可反复使用,从而提高了本灌肠袋的性价比。当需要保留灌肠时,在管道上还可设置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装置,可将流量调节装置调节成小流量状态。当灌肠液为中药时,在所述金属管内设置有金属过滤网,使灌肠液均匀的进入患者体内,保证了临床效果。

  • 标签: 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 灌肠 装置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法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ELISA、TPPA和RPR三方法,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得出各方法的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以TPPA为确认试验,以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为待评价方法,得出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ELISA法检测的敏感度为97.9%,特异度为99.7%,阳性符合率为95.0%,阴性符合率为99.7%。结论ELISA,TPPA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通过TPPA联合检测能避免ELISA检测的假阳性,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梅毒螺旋体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两不同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分析两治疗方式的疗效,并据此总结出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入住本院的68例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硫酸镁类药物结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硫酸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得到治疗后在疗效、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24h尿蛋白定量等方面的不同,找出最适合妊高症患者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得到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治疗后产生了明显的疗效,血压得到显著的降低,生产和胎儿状况都良好,相比对照组而言疗效更明显。结论利用硫酸镁结合硝苯地平的治疗方法对妊高症患者来说更加有效,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 标签: 妊高症 两种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不同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0例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三组均为30例,分别采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联合治疗及柔红霉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比较三组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改变,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A组完全缓解时间(42.35±2.54)d显著高于B、C组(26.34±3.85)d、(24.35±3.57)d,A组白细胞总数(22.64±1.45)×109/LVSB、C组(19.31±1.36)×109/L、(19.28±1.51)×109/L显著较高(P<0.05),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A组为(0.53±0.12)%显著高于B、C组(0.24±0.01)%、(0.25±0.02)%,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分别联合三氧化二砷及柔红霉素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一全反式维甲酸,且毒副作用与单一用药无明显差异,应将联合用药治疗作为优选方案。

  • 标签: 白血病急性 早有粒细胞 细胞毒药物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小骨窗经侧裂入路和小骨窗经颞叶入路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经侧裂组(A组)41例;经颞中回组(B组)40例。把两手术入路治疗的术后生存者,据ADL分级和Barehel指数测定分别进行疗效对比。结果A组死亡1例;生存40例。术后立即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35例,血肿清除>70%者5例,无再出血;术后三天复查头颅CT示仅1例有额叶水肿;出现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B组死亡3例;生存37例。术后立即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31例,血肿清除>70%者7例,无再出血。术后三天复查头颅CT显示均有不同程度颞叶水肿;术后出现不完全感觉性失语3例,癫痫1例。ADL分级疗效观察近期疗效(1个月)无差异性,远期疗效(3个月)有差异性显著P<0.05。Barehel指数比较,第1个月两组无差异性。第2、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壳核区血肿,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侧裂入路 颞中回入路 高血压 壳核出血 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