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24例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3,6个月及1年后定期复诊,检查张口度及咬合关系,通过X线片和CT了解骨折线复位及痊愈情况,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120例患者复位良好,均为Ⅰ期愈合,均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和排异反应,张口度无异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均无明显畸形,治愈率高达96.8%(120/124).其余4例患者,经过多次调试也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内固定器 上颌骨骨折 治疗结果 颌间牵引
  • 简介:皮质醇症为各种原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又称为库欣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主要表现为脂肪、蛋白质、糖代谢障碍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可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菲薄、腹、股、臀部出现紫纹、淤斑、肌萎缩;继发性高血压;四肢无力、腰背痛等骨质疏松的表现,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性腺功能紊乱,妇女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症状;也可表现为抑郁或躁狂.

  • 标签: 肾上腺皮质腺瘤 文献复习 脆性骨折 电解质代谢紊乱 反复 继发性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X线检查复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0)周和(13.8±2.4)周,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19/20)比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掌倾角、桡骨短缩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0.6±4.7)°比(6.6±4.0)°、(0.8±0.5)%比(1.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偏角复位情况虽然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发生率为5.0%(1/20).结论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桡骨骨折 老年人 掌侧入路 T型钛板
  • 简介: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诊断 临床监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