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演示了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动态趋向,揭示了该地区在未来开发过程中作为国际物流中心及交通枢纽的作用,以及地区产业开发的空间过程,进而提出了未来地区人口分布与城镇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 标签: 图们江地区开发 动态趋向 图形演示
  • 简介:本文根据文献的记载,对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情况略作考察。文章指出: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总体水环境仍相当优越,河流汛期较长,水流量较大,可以通行船只的河流众多;当时这一地区还散布有数量众多的湖陂沼泽,其中不少淹浸面积相当广大。由于水环境良好,当时这一地区的鱼类水产资源仍相当丰富,沿河傍湖之区众多百姓以捕捞为生,渔业生产仍较为发达,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补苴地位。

  • 标签: 中古 北方地区 水环境 渔业生产
  • 简介:雄安新区的设立推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以雄安新区为节点,京津南侧的城镇体系会重新组合,以京津双核为核心的分散发展的城镇体系会尽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涉及较大区域,为了推动整个区域城镇水平提升,就需要重视“节点城镇组团”的建设,冀中地区与雄安新区类似的地方仍有两处:其一是以定州市为核心将“定州市+望都县+安国市”整合在一起的“定安片区”,其二是“饶阳县+肃宁县+安平县”整合在一起的“宁安片区”,与雄安新区并称为“三安”区。前者是将石家庄与保定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后者是将沧州、衡水与保定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这两个区域要前瞻性地得到重视。在“三安”区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位于“三安”区与保定之间的由“高阳县+蠡县+博野县”整合在一起的“高蠡博区”就扮演着节点角色。

  • 标签: 雄安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 节点城镇组团 宁安片区 定安片区
  • 简介:本文以地域文化观点,历史地论证了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若干相近之点;根据东北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论述了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与可能;随着地区经济的大规模合作,必然加强其间的科学文化交流,从而将产生巨大的文化地理效应,并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更具地域性的文化圈。

  • 标签: 东北亚地区 文化地理效应 文化圈
  • 简介:城乡一体化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城市化时代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中德两国有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在工业化与经济发达区域内,城市化道路及其带来的城乡一体化类型、特征、模式与前景是有一定差异的.本文着重探索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与德国的莱茵-鲁尔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两国不同的地区比较得到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经济发达地区 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模式
  • 简介:本文归纳了我国江南丘陵地带水量充沛、风景秀丽、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它们对城市选址及形态所起的作用,如大多依山傍水、城市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分散等。并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回顾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出了在快速大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传承与发扬其文化与景观特色的思考,如划片分区,让不同片区承担不同功能、展示不同形象,保护古城,并通过空间环境整治规划以突出文物古迹,并根据不同河道特点进行不同滨河地带规划等。

  • 标签: 江南丘陵 环境特征 吉安 城市特色
  • 简介: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少南多,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区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影响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民族因素。

  • 标签: 鄂西南民族地区 聚落 城市 村落
  • 简介:本文认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包括初始效应、间接效应、宏观效应。宏观效应已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初始经济效应来看,上海发展旅游业应重视中等收入层次的需求。从间接经济效应来看,上海及周边地区作为客源地,有“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的作用;作为接待地,旅游者的消费也就是接待地各部门的收入。但目前的统计资料没有全面反映间接经济效应。只有重视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效应,加强其他行业与旅游业的联系,旅游业带动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各行业也就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益。

  • 标签: 上海 周边地区 特色旅游开发 经济效应 中国 旅游业
  • 简介:本文从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运用指标综合评分法,进行了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实力排序,提出了未来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指出了当前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条件 综合实力 问题
  • 简介:旅游业的先导作用、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决定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东北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与协作潜力,就东北亚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中国延边地区的相应抉择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经济技术合作 旅游业 发展战略
  • 简介:本文以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产业在经济开发下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为论述对象,对影响农林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结构因素作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局地范围内历史上形成的农林并重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而且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生态一生产结构相对优化,有着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影响农林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合理性,使农林经济开发的良性运作缺乏必要保证,进而出现地方环境与社会恶性发展的危机。

  • 标签: 清代 黔东南地区 生态环境 农林经济 农业技术
  • 简介:城乡一体化发展反映城镇化的域面载体——区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质量,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从城乡关系演变路径、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入手,在阐释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指标,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监测与评价了西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查找出西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标签: 城乡一体化 评价体系 西部地区
  • 简介:如果拿出一张世界地图,让蔡天新把去过的国家都涂上绿色,会有60%的陆地面积变绿。如果把无人居住的南极洲排除在外的话,这个绿色的比例将达到66%。

  • 标签: 蔡天新 漫游 世界地图 陆地面积 南极洲
  • 简介: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时期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的第一个适宜期。大溪文化开始时正处于大暖期的鼎盛时期,此时温热多雨。从大溪中期偏晚阶段开始,气候转冷,洪水位升高,江汉湖群扩张;到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出现冷锋,并出现较高洪水位,云梦泽基本形成。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气候重新变暖,降水增加,洪水位降低,湖群萎缩。从石家河文化中期偏晚开始,气候又开始恶化,气温下降,洪水频发,同时云梦泽再次扩张。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与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很强对应关系。

  • 标签: 长江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自然环境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 简介:骑楼作为近代出现的底层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店屋式建筑,在广东及其周边地区城镇具有广泛影响和地域特征.从地域空间看,骑楼形成了不同的传播圈层,在东南亚一带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南海沿岸地区广有分布;从时间上看,广东骑楼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发展到衰弱复兴等七个阶段;从文化方面看,它凝结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成为南中国城镇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典型景观形象.本文通过分析骑楼发展的时空过程,揭示了骑楼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自下而上"的驱动力和"自上而下"的管治力双重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骑楼 空间特征 地域文化
  • 简介:本文根据区域政策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变动中的作用,提出应当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区域倾斜政策,以实现控制地区相对差距不再扩大的第一步目标和地区绝对差距逐渐缩小的第二步目标.指出这一区域倾斜政策应当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倾斜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包括经济优惠、社会公平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手段的区域政策.

  • 标签: 区域政策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 简介:本文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西部地区会展旅游的发展思路.

  • 标签: 中西部地区 会展旅游
  • 简介:长江三峡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长江上的峡谷地区,广义则指西起重庆、东至宜昌的一个长六百余公里的沿江狭长形地带,本文的“三峡地区”即取其广义。长江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都比较特殊。它在行政上归属渝、鄂两省市,邻陕、川、贵、湘四省,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我国几何重心,

  • 标签: 历史地理 长江三峡地区 西陵峡 地理位置 瞿塘峡 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