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三、明时期的说唱音乐明代说唱艺术的主要种类为陶真、词话、道情、莲花落、文词说唱、打谈、宝卷、盲词、花鼓和弹词。这里仅就当时更偏重于音乐形态的说唱种类作以论述,其余均略。

  • 标签: 说唱音乐 艺术形态 中国 说唱艺术 音乐形态 莲花落
  •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文献目录 演变脉络 讨论题目
  • 简介:“16号选手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9.92分。”9月25日晚,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声乐比赛民族组总决赛在湖南音乐厅闪耀举行,当主持人宣布这一得分情况后,开放的观众现场掌声如雷,一片点赞声,彻底沸腾了。因为这是当晚选手的最高得分,也是评委和观众期待已久的巅峰分值!而在此刻,拥有这一最高分“知识产权”的主人袁筱璇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为自己华丽而本真的绽放落下了幸福的泪水。

  • 标签: 声乐比赛 湖南 金奖得主 民族 大赛 强音
  • 简介:本文拟就《峨嵋晚钟》、《忆》、《情歌》、《西子影集》四首现代钢琴组曲展开分析,以此论证如下问题:旋律对景色的描绘,织体对景色的渲染,节奏对景色的呈现,力度与触键对景色的模拟,音色的虚实将远景拉近及近景推远.

  • 标签: 峨嵋晚钟 钢琴 情景
  • 简介:2018年10月10日,快陪练"大师课"线下培训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聚焦"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鲍蕙荞女士、知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王丹女士作为嘉宾出席,并现场亲授成为优秀钢琴老师的秘诀。快陪练"大师课"是一对一在线钢琴陪练平台"快陪练"推出的主课老师项目。

  • 标签: 音乐教师 教育专家 陪练 大师 王丹 钢琴演奏家
  • 简介:一、引言在中国戏剧黄金时代的元杂剧(170种)作品中,以众所周知的道教人物吕洞宾作为剧中人物的杂剧(以下简称为“吕剧”)现留下六种,即是谷子敬的《城南柳》、岳伯川的《铁拐李岳》、范康的《竹叶舟》、贾仲明的《升仙梦》、马致远的《岳阳楼》和《黄粱梦》。其中,在《岳阳楼》、《城南柳》、《升仙梦》三个剧中,吕洞宾均扮演点化者,但是被点化者都不是“人”而是“树精”,于是笔者拟透过作品所内在的道教内丹的精、气、神论的分析,来集中探讨这一理论体系在剧中的表现过程。

  • 标签: 元杂剧 吕洞宾 戏剧结构 道教 “精、气、神”论 神仙学
  • 简介:同性恋作为天然的一种性别身份认同错位,常常成为艺术题材演绎的对象,张和王小波将特定时代先锋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寓言投射其上.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电影尝试。论文通过疏理同性恋者的生存背景、创作者的表现策略、身份认同的寓言性表述几个层次来达到对影片的深层解读。

  • 标签: 先锋知识分子 身份焦虑 认同寓言 权力 福柯
  • 简介:我师父高钧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艺术大师,他在艺术上造诣精深,博采百家众长,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亲切朴实、口风甜脆、重说重做、擅演擅抖(抖包袱)擅模拟的技法;表演雄壮洒脱、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刚柔相济,富合喜剧色彩,乡土味浓;一人多角、快书戏做的高派山东快书艺术风格。他人格高尚,待人和蔼,提携后进,尊重普通听众。他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做人做事上给我以深远影响。"你关心别人,别人才会关心你"1978年春节前,我去北京看望师父。那年秋天老人家得了一场病。

  • 标签: 高元钧 一人多角 艺术实践 家众 造诣精深 喜剧色彩
  • 简介:在芝加哥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猫王艾尔维斯-普菜斯利(ElvisPresley)的一撮头发卖出了1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2万)的高价,看来所有和猫正有关的东西都价值连城。

  • 标签: 拍卖会 私人物品 头发 天价 芝加哥 人民币
  • 简介:杰旅美青年钢琴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最高级别钢琴演奏博士,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十大青年钢琴家之一,BBC音乐年度封面人物。多年来,杰获得过古典音乐类的多项权威奖项,包括2014德国音乐奖、美国总统贡献奖、全英古典音乐奖、古典回声大奖、中国文化部"新青年文化代表"。他被《纽约时报》称赞为"完美的技术和毫无疑问的乐感使他成为同一代钢琴家中的佼佼者",还被世界著名的纪录片《钢琴的黄金时代》评价为"新一代钢琴家中不可缺少的钢琴诗人"。

  • 标签: 青年钢琴家 古典音乐 中国文化部 《纽约时报》 美国总统 中央电视台
  • 简介:中国歌剧诞生至今已近百年,从中形成了异于西方歌剧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回溯中国歌剧历史,它的发展过程就伴随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部中国歌剧史,就是一部生动的近现代史,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忧乐与抗争,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综观中国歌剧,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民俗文化记忆和民族审美等方面。

  • 标签: 中国歌剧 文化传承 民族语言 民族精神 民族审美
  • 简介:由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研究会、中国手风琴学会、中国音协手风琴教师学会,共同组织举办的首届全国手风琴“中华杯”大赛于1990年8月5日在长春开幕,参赛者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计六佰多人。我院青年教师谢雁获本届大赛成人组二奖。

  • 标签: 中国音协 青年教师 中国音乐 西安音乐学院
  • 简介:<正>比较是认识本质的必由之路——《当代科学方法论》引言蒋一民的《模仿论与感情美学》(载《音乐研究》1988年第一期)一文认为:“感情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音心对映论’。”蔡仲德对此误解性判断“表示赞同”。他在《为李斯特一辩》(载《音乐研究》1988年第四期)中写道:“据《人民音乐》1988年第一期蒋一民《关于绝对音乐思想的再认识》一文介绍,德国音乐家摩塞尔在其论著中未将李斯特、柏辽兹、舒曼

  • 标签: 美学思维 节奏 音乐美学 李斯特 感情美学 作品
  • 简介:一、霸气的名VS低调的人2010年底,准备换工作的我接到了一位以前领导的电话:"来跟着我干吧。""去哪里呀?""到山水文化做实景演出。""山水文化?实景演出?干嘛的?""我们公司还没成立。你可以查‘梅帅’,梅花的梅,元帅两个字换下顺序。我们的工作就是职业游山玩水。"我不由得心里嘀咕:梅元帅?MEI老板?

  • 标签: 梅帅元 山水文化 刘三姐 壮剧 羽人梦 天地之间
  • 简介:在“2007年度中国酷睿极客数字艺术作品比赛”中,川音作曲系录音艺术教研室青年教师白小墨的作品《玛妞叶》,在2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音乐类一奖,充分显示了我院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

  • 标签: 艺术作品 青年教师 一等奖 作曲系 比赛 参赛作品
  • 简介:2011年伊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的议案,这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摆脱了长期困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尴尬,并迎来了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性独立发展的大好时机。尽管艺术学已经回归到了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地位,但摆在艺术学学科面前的诸如学位体制、学科目录、评价体系(含人才培养要求)多项任务仍十分艰巨,亟待完成。

  • 标签: 二级学科 学位体制 艺术学 目录设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科目录
  • 简介:2013年5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针对音乐分析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两个主题进行。川音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郭龙教授以及扈滨副教授、陈国威副教授、魏晓兰副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盛会。电子音乐系系主任、音乐分析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晓教授担任了此次盛会的论文评审。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音乐分析 副教授 作曲系 学术委员会 老师
  • 简介:我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绵阳艺术学院院长雍敦全教授的论文《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在《音乐探索》2011年第三期发表。该论文在全国有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类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选出,经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聘请的国内民族文化的权威评委会专家评审,评委会认为该文论据充分,层次分明,立意深刻,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荣获第三届中国民族文化创新成果一奖。鉴于雍敦全教授对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事业所作的贡献,经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提名,评委审核,特授予他2012年度“中国民族文化影响人物”称号。该篇文章现已编入《中国民族文化大辞典》(第二卷)。《中国民族文化大辞典》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编辑、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文献类图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 标签: 中国民族文化 文化创新 一等奖 教授 成果 民族文化研究
  • 简介: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有关礼文化的重要理论著作,作为中华传统的承载者,始终贯穿于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在中,代表人伦精神的"孝"和体现政治文明的"乐",尽管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但其二者却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内在联系.在实施"孝"的过程中,时时折射出"乐"的文化气质,在展示"乐"的仪式中,处处贯穿了"孝"的思想精髓.孝与乐所倡导的人伦观念和等级差别是封建制度的轴承,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人伦 思想 观念 过程 文化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