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象”论,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较之于后来的“形象”之论,更能体现出文学的本体特征。

  • 标签: 意象 兴象 意境 形象 文学批评 "象"
  • 简介:论述了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呼唤人文教育,走出以往狭隘的理论分析和学科审美教育的圈子,重新认识审美教育的功能,探讨大学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 标签: 时代背景 审美教育 功能 实施途径
  • 简介:文学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家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表现.审美创造者的主体性意志或自由意志,是文艺活动“一切秘密中的最高秘密”.文学语言能够充分地体现创作者的自由意志.文学创作的全部活动,皆需要创造者自由意志的参与,创作者越是具有强大的生命意志与自由意志,就越能创造出自由而美丽的语言艺术形象.

  • 标签: 文艺活动 自由意志 审美呈现
  • 作者: 张金瑞(定兴县柳卓中学河北定兴072650)
  • 学科: 文化科学 > 高等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现代教育科学》 2009年第7期
  • 机构: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唐山皮影戏是河北传统民间戏剧之一,具有深厚久远的历史。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是指在唐山皮影戏所有表演剧目中具有典范性的皮影戏作品,承载着该剧种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章对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予以界定、分类与统计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唐山皮影戏经典剧目的典范性审美价值。

  • 标签: 唐山皮影戏 经典剧目 审美价值
  • 简介:社会转型之际,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自身的价值悖论:越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的文化艺术,越是难以推向市场,难以占有群众的文化心理.大众审美取向存在明显的人性误区.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媚俗化、文化生活的享乐欲望、文化传统根基之失去,要求我们护持民族的文化根基,重塑民族的审美品格,普及传统道德教化,进行国民的基础文明工程的铺垫,提升国民的精神素质.

  • 标签: 文化价值悖论 审美取向 国民素质 文化产业
  • 简介:本文认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和文学艺术的创作欣赏一样,百家齐放,多采多姿,不能用“中庸”作为规范。那样既违反了书法艺术创作时的心灵自由,也违背了书法艺术审美的心灵需求。

  • 标签: 中庸 中和 书法 艺术审美
  • 简介:符号的诗意在于其表现性,语言的表现性是文学诗意所在.表现性语言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自身,它的情感性、体验性,消解了再现性语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并调动读者参与对语言符号想象与创造的热情.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情感形式化,语义建构性,符号意味性等方面.

  • 标签: 文学语言 表现性 情感形式化 语义建构性 符号意味性
  • 简介:审美教育对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将幼儿审美教育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培养目标即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探究白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在幼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美、大胆表现美、积极创造美,达到培养、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

  • 标签: 幼儿 审美教育 白族服饰 应用 审美能力
  • 简介:《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诗词 音乐文学
  • 简介:论述了徽州建筑中砖雕、石雕、木雕、竹雕4种民间雕刻工艺的历史源流、工艺特点.从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特征3个角度阐述了徽州建筑雕刻独特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徽州 建筑 雕刻
  • 简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 标签: 天人合一 审美 境界 积淀
  • 简介:“奇”是中国传统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有着不同的层面:既指奇异出众的风格,又指超凡脱俗或异于正统的内涵,甚至可以泛指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能凸显其本质存在的创作目标。古人的“尚奇”观也隐含着许多微妙的心态,并存在对“尚奇”的纠正和拨。尚奇观与对其的拨理论相反相成,互制互摄,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古代诗史向前发展的一个机制,也为今天我们观照诗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 标签: 中国传统诗学 尚奇 反拨
  • 简介: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对王小波杂文的话语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对其善用的“调侃”语言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 标签: 王小波杂文 调侃语言 话语方式
  • 简介:集体所有权的制度安排,赋予农村土地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这是农地流转中"公地悲剧"和"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本动因。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强化农地产权功能,通过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且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是破解"公地悲剧"和"公地悲剧",促进农地流转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公地悲剧 反公地悲剧 农地流转
  • 简介:以将拉普拉斯变换推广到高阶为出发点,提出矩、合矩概念及其作用法则,证明了与之相关的几个基本公式。

  • 标签: 变换矩 反矩 合矩
  • 简介:海派鬼文学并没有以科学精神祛除鬼文化的幻魅,反之,它包容了传统精神。鬼文学再现了中国鬼文化的神秘,凸显了中国人的怕鬼心理。对鬼的可爱,它也多有涉及,这主要体现在人鬼恋情上。海派鬼文学拔了现代文学的新传统,继续书写了鬼的奇幻。

  • 标签: 海派鬼文学 鬼文化 反祛魅
  • 简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叙事立场 还原生活 欲望化审美风格
  • 简介:大学美育应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为目标,把握建构大学生审美精神的内在规律,使其摆脱社会现实文化条件中功利观念的拘束和平庸世俗的牵制,避开知识国度中唯智的规训和书斋题海的困惑,走出大众文化的沉沦,揭去审美情感的冷漠,唤醒他们对关的感悟,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鲜活的生命与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其学会审美地生存。

  • 标签: 大学生 美育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