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特定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说过:“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快乐。”这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典雅的小夜曲使人心旷神怡;铿锵的进行曲催人奋进;充满史诗感觉的交响曲让人豪情满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走向成熟,

  • 标签: 初中音乐 审美教学 教学研究
  • 简介:雪莱的《诗辩》阐发了心灵愉悦的诗歌道德本质,具有灵感、想象与感受力的诗人的道德美实现者以及道德审美的普适性,将诗歌审美道德化,将道德作为诗歌审美意义的标尺,论证其具有完善人类德行、净化社会风气,推动世界变革的积极功用。雪莱这一诗学思想既是18世纪英国实用道德哲学的延伸和浪漫主义诗学精神的显现,又是对以科学至上的物质功利主义的拨。

  • 标签: 道德审美 功用 功利主义 美学思想
  • 简介:民俗审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民俗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审美心理的差异。民俗审美的民族性的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从外显与内蕴层面来看,民俗事象的价值不仅在于外表上的形象之美,更是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的体现,也蕴涵着各族人民在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心理积淀。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俗审美 民族性
  • 简介: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从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提出了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

  • 标签: 自媒体 大学生 审美教育 路径
  • 简介: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刺激下,大众媒体逐渐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从而误导了人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大学生身处"泛娱乐化"的文化语境中,审美观念模糊、标准混乱,出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了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成长成才。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认知片面、审美感受力肤浅、审美判断力缺乏和审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并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消极影响。

  • 标签: 大众传媒 泛娱乐化 高校美育 审美素养
  • 简介:布洛“心理距离说”创造性地提出作为美学概念和理论形态的“距离”,并指出其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心理距离说”的审美视角下,通过对《世说新语》编撰者意图、时空设置和文体之争这三个方面的体察和思考,探寻《世说新语》的审美特点;并将“心理距离说”与“入出说”作比较,批判性地将心理距离纳入关于人生态度和精神力量的讨论,从而体察魏晋士大夫的自由力量与张力。同时也指出于现世反观自身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标签: 审美 心理距离说 世说新语 入出说 自由
  • 简介:从宗教审美视阈来认知六安双墩汉墓木俑造型风格特征,通过汉墓建设的宗教内容、墓葬形制、木俑题材承载的宗教思维、审美品格、宗教艺术的发展形态等来阐释造型艺术审美的嬗变轨迹,进一步寻找研究汉代造型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探究其艺术的宗教精神。

  • 标签: 双墩汉墓 木俑 宗教思想 造型风格 宗教审美
  • 简介:一、研究背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列入到教育方针后,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强调美术课程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发现,美术教育活动对于美育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把美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气息。”美育“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也是美

  • 标签: 中促进 促进幼儿 力发展
  • 简介:王昶《蒲褐山房诗话》认为时代风貌、自然环境、个人主观因素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条件。同时,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追求清丽淡雅、铿锵凄楚、痩硬刻峭的审美,表现了他诗歌审美追求的多样性。

  • 标签: 王昶 蒲褐山房诗话 基础条件 审美追求 多样性
  • 简介:今陕北、晋西在汉代属于上郡、西河郡,此地出土的汉画像集中在东汉中晚期,主要是墓室出土,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门柱等区域,造型繁复,姿态优美。其中墓门的汉画像图像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有一定的秩序感和风格,图像中呈现出的主次、规律、秩序、填白、对称、节奏、韵律、气韵等美学原则已经开始萌芽,出现了民族审美的雏形,这些美学原则在之后的艺术发展中成为中国画和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的审美原则,并内嵌于民族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形态。

  • 标签: 陕北晋西汉画像石 图像 审美
  • 简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如核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邻避项目陆续在全国部分城市兴建,激起当地民众强烈抵触,出现不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而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如核电厂、PX装置,由于自身危害大、风险高,“邻避”特征更为明显,更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以连云港“核废料”事件为例,对该类事件的产生、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重塑政府形象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打击网络谣言和加强舆论疏导、加强交流对话与健全环境权司法救济机制、加强科普宣传和发挥专家优势等相应对策,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同类事件提.

  • 标签: 风险集聚类 邻避 群体性事件 连云港“反核废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