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认知与患者对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对医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对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对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得分变异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在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利用天津市两所创业教育典型高校2052名已参与创业教育项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采用PLS—SEM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均有直接且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忠诚有直接且正向影响;学校形象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学生期望产生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直接正向影响学生忠诚。学生满意度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产生直接效用,二是学生期望通过影响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而产生间接效用。根据研究结论,对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创业教育 学生满意度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大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关键阶段,面临许多重大的人生难题,而生命教育缺失又给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带来更大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大学生依照宗教相关理念,寻求生命终极问题解释。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具体心理成因,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文献获取工具,对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以大学生个案研究进行补充说明,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 标签: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心理 文献综述 个案
  • 简介: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性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内部细节和略多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事件与过去发生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性事件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与年龄有关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性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 标签: 老化 未来情景思考 情绪 自传体访谈
  • 简介: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沃尔夫"渐成论"和以米德为代表文化人类学观点。埃里克森将个体宗教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提出了每一阶段个体面对问题、心理社会危机主要表现、积极解决形成宗教人格美德以及消极应对导致不良后果。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健康思想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塑造宗教美德,这种积极引导思路符合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发展方向;正视宗教危机防范,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方法论取向。

  • 标签: 埃里克森 宗教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健康思想
  • 简介:"仙娘"及其活动蕴含了一个民间社会底层女性丰富心理意象:一方面,是身体与情感释放过程;另一方面,活动形式符号意象又赋予"仙娘"一种精神诉求,它根植于女性内心深处摆脱现实境遇渴望——如同女神一般神圣。"仙娘"作为民间社会信仰符号存在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底层社会被压抑女性对灵性生命诉求表达样态:女人与女神共存,她们是内心强大且具有独立意象女巫。

  • 标签: 女神 女巫 女性参与 “仙娘”
  • 简介:引言在现代心理学界中,由于长期以来受"非道德化"思潮影响,与道德心理学相关诸种研究成果一直被担心与种种"洗脑"行为相关联而不很受重视。这种情况在近60年中随着科尔伯格与吉利根(KohlbergGilligan)道德水平理论(及其与之相关其他进展)~(1)等具有开拓性研究成果普及和推广已经出现了很明显改善。

  • 标签: Kohlberg-Gilligan 吉利根 南传上座部 科尔伯格 道德水平
  • 简介: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 标签: 流动儿童 压力事件 亲子关系 朋友支持 情绪行为适应
  • 简介:为探讨自1999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迁,本研究对106篇1998至2015年间采用SCL-90量表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CL-90量表中9个因子分数均值均与年代呈负相关,年代对各因子变异解释在4%至16%之间;1998年到2015年这18年来,各因子均值平均下降范围(效果量d)在0.24至0.55个标准差之间,其中强迫、抑郁和精神病3个因子均值变化尤为明显。这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在缓慢提升。(2)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8年来提高更明显。(3)虽然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各因子历年变化差异并不明显,但女生抑郁和精神病两方面改善略快。此外,普通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贫困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 标签: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SCL-90 横断历史研究
  • 简介:个体对组织氛围感知是影响知识型员工敬业度重要因素,亦是提高敬业度水平关键。本文选取全国范围内168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氛围各维度对知识型员工敬业度作用机制。通过对样本实证分析发现:(1)组织氛围各维度对知识型员工敬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组织支持与工作意义对工作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3)工作倦怠对组织支持、工作意义与敬业度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工作倦怠作为中介变量传导机制作用机理。

  • 标签: 知识型员工 敬业度 组织氛围 工作倦怠
  • 简介:采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条件性习得范式探讨厌恶与恐县情绪习得性别差异。行为结果表明,在成功习得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之后,男女性在唤醒度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脑电结果表明,在早期N1和P2成分,厌恶情绪与恐惧情绪习得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男女不同性别在N2成分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厌恶、恐惧、中性这三类CSN2成分均差异显著,但男性仅厌恶与中性情绪CS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负性情绪习得中,女性比男性更敏感。

  • 标签: 条件性习得 历恶 恐惧 N2
  • 简介:为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指标的调查,并为学校及相关部门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动思维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效能量表、简版自尊量表、特质愤怒问卷、压力知觉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对某高校3509名大一新生进行宗教信仰一般状况和心理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在不同人口学因素上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宗教信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是对拜森(Belzen)开创性著作《宗教文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及运用》所做拓展思考。我们将仔细探究文化、心理学与宗教三个术语各自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本文提出,在确立这些概念定义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以西方文化为基对之加以构建,并向非西方文化输出这些西方化概念。"文化"一词之概念本身即可能带有西方化偏倚。如果仅仅将文化内涵视为抽象概念、认为文化仅存在于可自我觉知现代性之中、以文化之名强调"他者化"并用之服务于殖民,那么将其输出则可能有害无益。本文提出,我们应听取非西方学者对"文化"见解,而不是假定"文化"之含义四海皆同。其次,本文简要考察了我们对宗教理解是如何在世俗化推定、宗教意义、基督教对宗教定义影响、西方殖民过程中宗教运用以及抽象化定义宗教程度等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偏倚。再次,我们认为宗教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利用心理学研究是西方式,其反映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内容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是要刻意规避。此外,纵观世界各地文化,我们认为相较科学观察,心理学知识更多地源自当地本土宗教/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考察了文化心理学如何与宗教彼此交互影响。本文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即特定宗教文化环境孕育出反映其特定核心价值态度、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文化心理学 西方宗教 本土心理学
  • 简介: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这两种基本道德价值语义启动对涉及弱势群体道德两难问题判断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德价值语义启动对道德判断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公平正义启动状态下,人们道德判断不会对弱势者有明显道德宽容偏向。当个体处于恻隐关怀启动状态时则会出现明显道德判断弱势者效应,即对弱势群体道德判断充在显著宽容偏向。进一步检验表明弱势群体判断在道德价值语义启动与道德判断中起着显著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从实证角度证实了道德价值语境在道德判断中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在面对重大社会负性事件时,政府、社会媒体、学术界应该呈现怎样道德价值语境是一个既具有突出现实性和重

  • 标签: 不同价值 价值语义启动 判断不同
  • 简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四市各一所省示范性高中高一和高二学生共1128名,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影响,着力考察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在其中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均通过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中介作用对高中生学习投入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心理控制源单独中介效应,心理韧性单独中介效应,以及心理控制源—心理韧性链式中介效应。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控制源 心理韧性 学习投入 高中生
  • 简介:为探讨中职女生社交自卑感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关系,采用社交自卑感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来自河南省内2所中等职业学校1066名一年级中职女生进行间隔半年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89.21%中职女生有社交自卑感体验,中职女生社交自卑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显著,农村生源中职女生社交自卑感显著高于城市生源中职女生;(2)家庭适应性可以边缘预测随后社交自卑感,心理健康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社交自卑感;(3)社交自卑感、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式在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中职女生中具有较强稳定性;(4)来自再婚/离异家庭中职女生心理健康对随后社交自卑感预测作用高于来自完整家庭中职女生。本研究表明,中职女生存在比较明显社交自卑感,社交自卑感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 标签: 社交自卑感 家庭亲密度 家庭适应性 心理健康 中职生
  • 简介: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4名小学一年级儿童阅读流畅性对其二、三年级阅读理解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推理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及多种阅读相关认知技能之后,儿童一年级时字词流畅性可以预期其二、三年级时阅读理解水平,句子流畅性对二年级时阅读理解变异有独特解释作用,但对三年级时阅读理解变异没有显著解释作用。相对于句子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阅读理解贡献更大。

  • 标签: 阅读流畅性 阅读理解 汉语儿童 追踪研究
  • 简介: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影响,采用智力和人格内隐观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量表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变量中心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大学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仅对积极应对预测作用显著。(2)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组合类型,采用个体中心分析思路对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可将大学生内隐观划分为四种类型:智力/人格固存观型、智力/人格内隐观适中型、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四类大学生在智力内隐观上得分两两差异显著;除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与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外,四类大学生在人格内隐观上得分也两两差异显著。(3)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而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

  • 标签: 智力内隐观 人格内隐观 应对方式 抑郁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