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 标签: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 简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jirovecipneumonia,PJP,但习惯上仍简称PCP)常发生于未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drugstherapy,HAART)的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及PCP一级预防(即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5/L的患者接受抗PCP的预防性化疗)广泛应用之前,

  • 标签: 卡泊芬净 艾滋病 肺孢子菌肺炎
  • 简介:根据转录组测序获得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的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油菜中克隆获得BnCDPK1基因全长序列,NCBI登录号为KF740477,其cDNA和gDNA全长分别为2115bp和2857bp,含有11个内含子和12个外显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为1581bp,编码527个氨基酸,具有CDPKs家族典型的特征,含有1个激酶区域和4个钙离子手型结构域,与拟南芥AtCDPK28同源性最高,属于第Ⅳ亚家族。BnCDPK1在油菜的根、茎、叶、花、种子中均有表达,但表达丰度存在差异,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根和种子,花中的表达量最低;在高抗和高感油菜品种中,菌核菌胁迫均能够诱导BnCDPK1上调表达,但是高抗品种比高感品种反应更迅速,表达量更高。接种前、接种后12h、接种后24h,高抗品种的表达量相比高感品种分别提高1.4倍、4倍和3倍,推测其可能参与油菜的生长发育以及油菜对菌核菌侵染的应答和防御反应。

  • 标签: 油菜 钙依赖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抗病
  • 简介:目的报道1例手掌发病的儿童掌黑癣,并文献复习此病临床特点。方法患儿女,5岁9个月,因左手掌黑色斑疹6个月就诊。取局部皮屑完善真菌学检查,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文献检索统计在中国大陆报道掌黑癣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分离菌株鉴定结果为威尼克何德霉。总结文献病例9例特点:多见于儿童;左手掌受累比例略多;长江以南为主要发病区域;致病菌均为威尼克何德霉;全部病例外用抗真菌药,3周内治愈。结论掌黑癣主要发生于儿童手掌,镜检可快速诊断,菌种鉴定建议完善分子鉴定,外用抗真菌药膏疗效显著。

  • 标签: 掌黑癣 威尼克何德霉 中国大陆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是细胞在低氧状态下起重要作用的核转录因子。体内真菌感染部位常形成缺氧微环境,从而激活HIF-1并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就HIF-1的结构、活性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真菌感染与缺氧的关系,HIF-1对宿主抗真菌免疫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 抗真菌免疫 烟曲霉 组织胞浆菌 白念珠菌
  • 简介: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肝移植 显微切割技术
  • 简介:报道1例Nocardianinae致放线菌性足菌肿。女性,37岁,上胸部红斑、丘脓疱疹、结节、窦道、斑块20余年。初起于右锁骨中部,逐渐累及前胸部及颈下段,偶有轻微疼痛感。检查:颈下部、上胸部有大片红斑块,其上有散在分布的丘脓疱疹、结节、窦道和结痂,之间有条索状隆起。病理检查:见硫磺颗粒。实验室培养:两种菌生长。经16SrRNA基因全序列测序分析,两株菌分别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及与NocardianinaeOFN02.72T系统进化关系较近,相似性为98.1%的诺卡菌。诊断:Nocardianinae致放线菌性足菌肿。

  • 标签: 足菌肿 诺卡菌 放线菌
  • 简介:为了探明CBF转录因子在扁桃中的抗寒分子机理,以新疆栽培扁桃‘矮丰’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技术从扁桃基因组DNA中获得CBF1转录因子,命名为AF-PdCBF1,GenBank登录号为KM245570。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29bp,编码242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7.405kD,并且该蛋白没有信号肽。进化树分析表明,AF-PdCBF1与甜樱桃和中国梅的亲缘关系最近。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ET-PdCBF1,转化到E.coliRo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表达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分子量大小约为47.8kD。对重组蛋白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后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ET-PdCBF1在IPTG浓度为0.2mmol/L、诱导4h时,其表达量最佳。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纯化和鉴定目的蛋白及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扁桃 CBF1转录因子 原核表达
  • 简介: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播散型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病,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 标签: 多发脓肿 播散型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作用强、抗菌谱广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报道。本病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导致急性胰腺炎,经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胰腺炎
  • 简介: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从有性生殖F1选择优良实生系进行选择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式。为了优化甘薯杂交育种方法,合理选配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薯杂交群体基于SSR标记及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了群体内的聚类图,并且筛选出了甘薯的高产株系。群体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材料与各亲本遗传距离比较远,被聚为3类,而亲本单独聚在另外一类。13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将亲本与部分群体材料聚在了一起,且将群体材料和亲本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时,其遗传距离的变异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SSR标记所获得的遗传变异系数。

  • 标签: 甘薯 群体材料 遗传多样性
  • 简介:在对黄萎病菌胁迫处理的海岛棉Pima90-53根组织全长cDNA文库分析中,筛选到一个与黄萎病胁迫相关的杂合富含脯氨酸蛋白(hybridproline-richprotein)基因,将其命名为GbHyPRP1。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747bp,开放阅读框945bp,编码一个由3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包含信号肽、N端富含脯氨酸域及C端PollenOleeI域。同源序列分析显示,GbHyPRP1与来自雷蒙德氏棉、陆地棉和亚洲棉的HyPRP1蛋白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5.95%、93.87%和91.34%。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受黄萎病菌胁迫后海岛棉根部GbHyPRP1表达显著下调。将GbHyPRP1基因克隆至植物超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植株。病指统计分析表明GbHyPRP1过量表达显著降低了拟南芥对黄萎病的抗性。据此推测GbHyPRP1参与棉花抗黄萎病,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负调控因子。

  • 标签: 海岛棉 GbHyPRP1 克隆 拟南芥 黄萎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菌血症 交叉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miR-146a是否参与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应答过程.方法采用RT-PCR检测了6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6名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的表达.以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刺激来自健康个体的PB-MC,并加入Dectin-1抑制剂昆布多糖,采用RT-PCR检测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和昆布多糖对PBMC中miR-146a表达的影响.结果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较健康个体明显增高.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可以上调PBMC中miR-146a的表达,昆布多糖可以削弱其上调miR-146a表达的能力.结论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可以通过Dectin-1受体上调miR-146a的表达.miR-146a参与了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应答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DECTIN-1 MIR-146A
  • 简介: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给予患者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诱导、伏立康唑维持治疗后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药物需作相应调整。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 肾移植 治疗
  • 简介: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 标签: 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误诊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B-likeproteins)是一类重要的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的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CBL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m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CBL1的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的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的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的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 简介:目的构建烟曲霉额外拷贝菌株,了解额外拷贝烟曲霉sho1、pbs2基因能否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过氧化氢(H:O2)、碱性pH、刚果红应激的抵抗能力,探讨HOG通路(highosmolarityglycerolpathway)参与的应激反应。方法用原生质体法构建分别含有烟曲霉sho1、pbs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额外拷贝株中sho1、pbs2的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缺陷株、额外拷贝株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及碱性pH(10.0)应激的反应。结果获得了含有烟曲霉sho1、pbs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MCsho1、MCpbs2,和含空白质粒的对照株Empty。额外拷贝株sho1、pbs2的表达水平增高,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碱性pH(10.0)应激的抵抗强于Empty。MCpbs2对这些应激的抵抗较MCsho1更显著。烟曲霉缺陷株△sho1、△pbs2对NaCl(1mol/L)、H2O2(5mmol/L)、碱性pH(10.0)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AF293。△sho1对刚果红(400mg/L)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pbs2对刚果红的敏感性与野生株比,无显著差别。结论额外拷贝烟曲霉sho1或pbs2基因能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氧化压力、刚果红、碱性pH应激的抵抗能力。

  • 标签: 烟曲霉 sho 1 PBS 2 渗透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