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一种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因子。具有诱导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血管的生成,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 标签: 骨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愈合
  • 简介: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2(KGF-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超家族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KGF-2能够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参与并调控脊椎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成.本文就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疾病治疗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 功能 潜在应用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活性肽,Cohen首次以小鼠颌下腺分离出表皮生长因子(hEGF),随后他从人的体液中分离出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表皮生长因子能与靶细胞中的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局部应用可促进创面组织愈合,表皮生长因子是已达到可用临床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EGF) 临床研究 萎缩性鼻炎 人表皮生长因子 治疗 COHEN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人增生性瘢痕Ⅰ胶原蛋白在裸鼠体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TBSA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取自1例女性烧伤患者)植入48只BALA/C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术后3周,将裸鼠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用0.01mol/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15、10、5μg/mlVEGF单克隆抗体200μl以及等量、同浓度的PBS进行瘢痕内直接注射,每周2次,持续3周。术后45d,测量各组裸鼠瘢痕组织的大小,计算体积;以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瘢痕组织Ⅰ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瘢痕体积分别为(55.3±4.1)、(67.9±5.7)、(78.9±5.5)mm^3;与对照组(85.0±7.3)mm^3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瘢痕体积明显变小(P〈0.05)。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组与之接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胶原表达及瘢痕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胶原Ⅰ型 靶向血管治疗 增生性瘢痕
  • 简介:绿藻是高蛋白含量的营养较全面的可食藻类,含有细胞生长因子。以绿藻菌体为原料,经纤维素酶、果胶酶的酶解作用,可一定程度提高细胞蛋白抽提率;进一步用冻融法,可使绿藻细胞壁的破坏率达97%。以破壁绿藻粉为原料,通过膜技术分离,真空冷冻干燥,可得到高纯度的绿藻细胞生长因子(CGF)。

  • 标签: 绿藻 细胞生长因子 酶解 冻融 膜分离 真空冻干
  • 简介:1精原干细胞的一般特性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C)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上,细胞及核大,多呈圆形,核仁位于中央;胞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丰富靠近核膜,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板层状线粒体嵴,其余细胞器并不发达。它可分为A、B两。在体内,A精原细胞有3种命运:一是保持为A精原干细胞;二是分化为中间和B精原细胞;三是发生凋亡。非灵长目哺乳动物的As(Asingle)精原细胞是干细胞,它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新的干细胞,也可以胞质不完全分裂形成通过细胞间桥成对存在的Apr(Apaired)精原细胞.

  • 标签: 干细胞增殖 影响的研究 生长因子 分化 A型精原细胞 精原干细胞
  • 简介: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ABC)方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正常雄性小鼠颌下腺的分布。结果发现染色颗粒位于颌下腺颗粒纡曲导管和纹状导管细胞,呈棕色。提出NGF在颌下腺的分布与其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小鼠 颌下腺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腹腔注射(ip)对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方法:采采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法造成神经损伤模型,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痛阈。以神经生长因子(NGF)250-4000BU/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于损伤前及损伤后第1、3、5、10、15d测定小鼠痛阈,观察NGF对痛阈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损伤后第10d,与损伤对照组比较,NGF剂量依赖性降低神经损伤小鼠的痛阈,其中NGF2000BU/kg使小鼠阈下降31.4%,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使损伤神经的恢复时间由15d缩短10d。结论:NGF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小鼠 坐骨神经损伤 痛觉恢复 腹腔注射
  • 简介:促使FGF7和FGF10激活FGF R2-Ⅲc和FGF2、FGF6、FGF9激活FGFR2-Ⅲb,而FGF2、FGF4、FGF6、FGF8和FGF9则特异性激活FGFR2-Ⅲc,间质细胞表达的FGF7和FGF10能特异性地激活FGFR2- Ⅲb

  • 标签: 信号分子 分子结构 成纤维细胞
  • 简介:1资料与方法我科1998年12月~20O0年3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济)治疗烧伤患者创面120例。采用自身对照,男72例,女48例,年龄1~62岁,烧伤面积2%~30%,面部烧伤25例,躯于烧伤30例,四肢烧伤65例,浅Ⅱ度烧伤80例,深Ⅱ度烧伤37例,肉芽创面3例,面积6~40cm2,皆在肉芽形成10~15d用药。入院后常规清创,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处理。40例创面使用暴露疗法,即将贝复济直接喷雾于清创后创面,2次/d,直至成膜。40例创面使用半暴露疗法,即用单层消毒石蜡油纱布覆盖后,再喷加贝复济,3~4次/d。剩余40例创面使用包扎疗法,即在创面喷洒贝复济后用10~15层纱布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 烧伤创面愈合 贝复济 半暴露疗法 包扎疗法
  • 简介: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是机体对缺氧适应性调节中的重要调控蛋白,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表达 HIF-1Α VEGF 食管鳞癌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脑出血12h~7d血肿周围区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A,曾称为光密度OD)值无显著变化.脑出血12h时,以FⅧ-RAg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d后微血管密度和A值逐渐增高.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脑出血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诊断矮小症儿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3—13岁)矮小症儿童(男29例、女21例)血清GH、IGF-1和IGFBP-3的浓度,GH激发试验采用左旋多巴和精氨酸激发分别在0、30、60、90分钟抽血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GH、IGF-1和IGFBP-3比较。结果矮小症患儿血清GH、IGF-1和IGFBP-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且在50例矮小症患儿中,GH激发试验的GH峰值<10ug/ml的有46例,占92%。结论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对临床早期诊断矮小症患儿有较重要意义。

  • 标签: GH IGF-1 IGFBP-3 矮小症儿童
  • 简介:小鼠体外巨核系祖细胞培养表明,重组鼠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及红细胞生成素(EPO)均有不同程度刺激巨核系祖细胞生长的活性。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0U/ml,5ng/ml,20ng/ml与1U/ml。对巨核细胞集落刺激作用最强的是IL-3,IL-6与GM-CSF次之,EPO最弱。在种植2×10~5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别获得45±3,25±2,20±3及10±2个巨核细胞集落。

  • 标签: 巨核细胞 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细胞培养 区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 简介: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诊断肿瘤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据血清中TSGF与显色剂呈现的显色反应,测其吸光反应,查标准曲线,求出TSGF含量,并设健康组、泌感组和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组作为对照.结果:83例肿瘤病人血清TSGF含量(71.12±0.001),TSGF在肺癌,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胚抗原(CEA)阳性率(Pt>2),22例化疗有效病人血清TSGF含量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01),8例肿瘤恶化病人TSGF含量则显著升高(P<0.001).检测肿瘤血清TSGF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57%、96.6%和92.04%.结论:TSGF是一种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广谱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和预示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 诊断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胃癌及50例胃良性病变标本中VEGF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5%(75/100),良性病变14%(7/50)(x^2=50.0323,P〈0.001),VEGF阳性表达率与瘤体的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浆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01),结论:VEGF在肿瘤生长中刺激新生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是胃癌的生物学标记。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颅内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脑肿瘤的预后除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瘤周水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有关。国内近年来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系统研究不多。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膜瘤中VEGF的表达,用头颅MRI估计瘤周水肿的存在及程度。结果:30例脑膜瘤中,26例脑膜瘤有VEGF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6.7%。VEGF表达强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水肿指数(edemaindex,E1)的差异有显著意义(EI=4.8与EI=I.2,P〈0.01)。结论:VEGF可能是形成脑膜瘤瘤周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膜瘤 瘤周水肿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7例烧伤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同体对照实验,每例患者选择一块深Ⅱ度烧伤创面,并将其分为面积相近的两部分,于伤后第1天开始分别用单纯等渗盐水(对照组)和含rhEGF的等渗盐水(治疗组)进行换药治疗.创面愈合后1、4年时,对各患者进行院外随访,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评价上述受试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指数(SI).结果1年后随访时,治疗组SI为7.19±1.67,明显小于对照组8.92±1.78(P<0.01);4年后随访时,治疗组SI为6.12±1.54,明显小于对照组8.09±1.81(P<0.01).所有受试创面均无肿瘤形成、癌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用rhEGF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明显减少后期瘢痕的形成,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治疗 深Ⅱ度烧伤 创面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