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力训练结合蜡疗对痉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50例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蜡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分析比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FMA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偏瘫治疗中应用肌力训练结合蜡疗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临床康复,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肌力训练 蜡疗治疗 痉挛性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火针疗法联合温阳通络汤中风后痉挛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本院64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结合火针疗法)与观察组(火针疗法结合温阳通络汤),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优(P

  • 标签: 中风 痉挛性偏瘫 火针疗法 温阳通络汤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探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封包在八段锦治疗中风痉挛偏瘫中的应用价值,解决痉挛偏瘫中的疑难问题,建立具有中医康复特色的治疗护理模式。 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康复科住院中风痉挛偏瘫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中风康复基础上同时联合八段锦第三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封包。具体操作为于行八段锦第三式前先行中药封包,以降低肌张力,使肢体活软。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相对对照组结果比较显著提高(P<0.05)。 结论  将中药封包应用于八段锦治疗中风痉挛偏瘫中活软肢体功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封包 八段锦 痉挛  偏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循经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后痉挛偏瘫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康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经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循经穴位按摩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对其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选患者181例,就诊时间2022年01月~2023年12月,均确诊为脑卒中痉挛偏瘫。按护理模式划分:常规组81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00例,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统计学对比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在FMA评分上,研究组1个月、3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在Barthel评分上,研究组1个月、3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94.00%)高于常规组(83.95%),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应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康复效果显著,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改善。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强制运动联合生物反馈对痉挛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内进行治疗的痉挛偏瘫患儿70例纳入研究,以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改良强制性运动 生物反馈 痉挛性偏瘫患儿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磁针治疗痉挛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痉挛斜颈的患者采用穴位磁场疗法针刺风池、大椎、身柱等穴。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3列,无效2例,治愈率30%,总有效率90%。结论:穴位磁场疗法治疗痉挛斜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穴位磁场疗法 磁针 针刺
  • 简介:痉挛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ST)亦称为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dystonia),是常见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根据Stacytu报道,ST的患病率大约是9/10万,其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女性的发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岁,70%~90%的患者在40~60岁发病。美国明尼苏达州罗斯切特市在1960—1979年的ST整体发病率为1.2/10万(95%可信区间为0.5.1.9),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6倍,提示sT的病因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病因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治疗 诊断 颈肌张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痉挛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22.03-2023.03接收的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余75例纳入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CSI(临床痉挛指数)评分、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偏瘫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可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偏瘫痉挛 证候 频数统计 关联规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改良的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改良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肢体痉挛的症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卒中 阴虚风动型痉挛性偏瘫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出本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患者作为对象,抽选出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后,以简单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患者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分量表(STEF)。结果:干预前,2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FMA、STEF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STEF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治疗作用显著。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梗死 上肢痉挛性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联合应用温针灸、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选取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110例为对象,经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观察组联用康复训练、温针灸。结果: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痉挛偏瘫联用温针灸、康复训练,康复效果、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温针灸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靳三针疗法联合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痉挛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痉挛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措施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对照组单独采用靳三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阳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偏瘫患者采取靳三针疗法联合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靳三针疗法 温阳化痰通络汤 痉挛性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