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CV.GannongNo.3)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r(0、0.5、1.0、2.5、5.0、10.0mmol·L-1CrCl,)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胁迫显著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幼苗的胚芽长、胚根长和干重均显著降低(P〈0.05),且对发芽势的抑制程度大于发芽率,对胚根生长的抑制程度大于胚芽。在低浓度cr胁迫(0.5和1mmol·L-1)下,苜蓿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水解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升高,当Cr胁迫浓度达到2.5mmol·L“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蛋白质水解酶、SOD、CAT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APX、GPX活性也显著下降。随着Cr胁迫浓度的增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说明低浓度Cr胁迫下,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上升,高浓度Cr胁迫下,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这是苜蓿幼苗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紫花苜蓿对重金属Cr胁迫产生的适应性是有一定条件的。

  • 标签: 铬胁迫 紫花苜蓿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抗氧化酶 活性氧
  • 简介: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芦竹(Arundo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比较,发现在两种人工湿地生长的两种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芦苇各项指标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生长特性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P〈0.01)。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的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两种湿地类型上植物生理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芦苇、芦竹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两种湿地生境,而芦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 标签: 潜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光合速率 叶绿素 叶片水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电针组(EA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EA组于再灌注同时电针双侧前肢内关穴30 min。于结扎前(T0)、结扎30 min(T1)、再灌注30 min(T2)时记录HR和及左心室前壁外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APA)、最大去极化速度(Vmax)、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心律失常评分。结果与SH组比较,I/R组和EA组T1,2时HR减慢,MAPA和Vmax降低,MAPD90延长,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A组T2时HR增快,MAPA和Vmax升高,MAPD90缩短,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加快心肌除极和缩短复极,从而降低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动作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的激活剂衣霉素(Tm)能否激活心肌细胞的氯通道,并观察其电生理特性。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用等渗外液灌流作为对照,然后改变灌流液为低渗或者含有衣霉素的等渗外液,同时通过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电流。结果(1)在等渗外液下,仅记录到低幅度的基础电流。与等渗外液相比,低渗外液灌流细胞时电流的密度在+40、+60、+80及+100mv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电生理特性类似于容积敏感氯通道(VSOR)的电流,包括:外向整流、正电压依赖性失活,以及对氯离子通道阻断剂4,4’-异二硫氮氏-2,2’-二磺酸(DIDS)敏感。(2)与等渗外液对比,含有衣霉素(2.5μg/ml)的等渗外液灌流同样可以记录到电流密度的显著增加,电生理特性类似于低渗外液诱导的VSOR氯通道电流。结论衣霉素可以诱发乳鼠心肌细胞的氯通道电流,并且符合VSOR的电生理特性

  • 标签: 衣霉素 内质网应激 容积敏感氯离子通道 膜片钳 心肌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当上肺静脉未能被电隔离,在冷冻消融并电隔离同侧下肺静脉的同时,上肺静脉也出现了电隔离效应)的电生理和肺静脉-左心房解剖特性,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阜外医院首次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4例。选取首次180 s冷冻结束时未达到左上或右上肺静脉电隔离的患者89例,其中35例发生了交互效应,纳入交互效应组,余5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交互效应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术中肺静脉电位变化情况、肺静脉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以及肺静脉-左心房的解剖特征。结果交互效应组中,33例(33/35,94.3%)患者左上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交互效应组中所有患者在上肺静脉冷冻消融过程中均出现肺静脉电位延迟,而对照组有39例(39/54,72.2%)电位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发生交互效应的33例,其左上肺冷冻消融时间短于对照组[(281.1±103.1) s对(335.2±85.6) s,P<0.05],冷冻消融次数少于对照组[(1.85±0.86)次对(2.12±0.65)次,P<0.05]。交互效应组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对照组[(6.12±1.19) mm对(7.63±1.39) mm,P<0.05],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亦短于对照组[(6.25±0.21) mm对(8.44±1.58) mm,P<0.05];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6.68±1.45) mm对(8.32±1.61) mm,P<0.05]。结论左侧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右侧肺静脉,肺静脉电位延迟是发生交互效应的前提,上、下肺静脉较短的间距对于发生交互效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肺静脉隔离 交互效应 解剖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后对快径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2例,根据首次放电消融后结果进行分组,第一组:慢径消失组:不能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二组,慢径改良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第三组:慢径残存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或后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快径不应期,快径前传时间,快径前传时间差值变化。结果慢径消失组17例(40.5%),慢径改良组14例(33.3%),慢径残存组11例(26.2%)。慢径消失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34.71±13.28vs331.18±21.1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慢径改良组患者消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45.71±12.22vs323.57±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径残存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无明显变化(264.55±21.62vs320.91±15.78,p=0.23)。与慢径残存组相比,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改良组传导消融术后快径不应期以及快径前传时间明显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慢径完全消融后,快径不应期和快径前传时间均明显缩短,提示慢径消融的同时可以改善房室结快径的前向传导功能,这一现象可结合其他指标作为评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效果的参考。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径 射频消融
  • 简介:鉴于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常见中老年妇女多发进行性骨量丢失致使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导致多发性骨折,本文就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组成以及在预防进行性骨量流失抗骨质疏松而引起继发性骨病、骨折等一系列特殊牛理功能等进行了简述。

  • 标签: 大豆异黄酮 骨质疏松 预防 骨折 生理功能 化学组成
  • 简介:将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分别暴露于不同质量比的镉溶液中,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0mg/kg的cd(II)处理会使节杆菌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显著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浓度显著升高;0.2mg/kg的cd(II)处理会使芽孢杆菌中GSH质量浓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节杆菌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质量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减少,GSH质量浓度、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TBARS浓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芽孢杆菌的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CAT活性和TBARS浓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GSH质量浓度和SOD活性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镉处理对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两种菌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性系统来抵抗外界胁迫。

  • 标签: 环境学 抗氧化性 节杆菌 芽孢杆菌 镉胁迫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系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 标签: 电生理特性 细胞体外分化 细胞源性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采用室内低温培养箱模拟低温胁迫,对8份来自不同产地的冰草属植物材料进行胁迫,并测定8份材料幼苗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5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强,8份材料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能提高其抗寒性,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贡献最大;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8份冰草属植物幼苗的抗寒性顺序为:细茎冰草〉蒙古冰草(宁夏)〉蒙古冰草(内清)〉蒙古冰草(内农)〉冰草〉光穗冰草〉沙生冰草〉蒙古冰草(甘肃)。

  • 标签: 冰草属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抗寒性
  • 简介:将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铅溶液中,并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00mg/kg的Pb(II)处理会使节杆菌中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Pb(II)质量比变化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铅处理会使芽孢杆菌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节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SOD活性和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芽孢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SOD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也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铅处理对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两种菌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性系统来抵抗外界胁迫。

  • 标签: 环境学 抗氧化性 节杆菌 芽孢杆菌 铅胁迫
  • 简介:970004柑桔花药离游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与花粉育性的关系/陈桂信,吕柳新(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1).-21~23作者以蕉柑、雪柑和椪柑为试材,对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脯氨酸含量都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从孢原组织形成期到花粉母细胞期

  • 标签: 游离脯氨酸含量 花粉育性 发育过程 高海拔 花粉母细胞 果实品质
  •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 标签: 前庭神经 前庭内侧核 前庭传出神经元 膜片钳术 突触后电流
  • 简介: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暴露于DBP5个浓度组中96h急性染毒,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8.51mg·L^-1,从而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85mg·L^-1.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4个质量浓度0.38、0.85、1.90、4.25mg·L^-1进行20d慢性染毒,期间每5d测定斑马鱼的体重、肝重和鳃重,同时测定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结果表明,斑马鱼比肝重总体随DBP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而比鳃重总体变化不大.随DBP浓度增大和暴露时间延长,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P〈0.01).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毒性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腺三磷酸酶(ATPase)
  • 简介:目的菌株YT-1107是一株从污染食物中分离得到的非脱羧勒克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16SrRNA序列分析确定其归属。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病原菌,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对菌株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4.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对该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及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是革兰阴性菌,属于Enterobacterasburiae。结论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初步认定菌株YT-1107与EnterobacterasburiaeLF7a为同一物种。

  • 标签: 非脱羧勒克菌 鉴定 16S RRNA 序列分析 食品安全
  • 简介:学习生理(十一)又一学习的类型及其生理过程(Ⅲ)三其它类型的学习虽然条件学习与试行学习是学习的两大基本类型,但在实际实验中,存在着形成机制更为复杂的其它学习类型。仅举几例如下。(一)模仿学习与观察学习模仿学习与观察学习的实验,最初是用猫做的。在实验箱...

  • 标签: 小白鼠 语言学习 模仿学习 具体事物 食物 观察学习
  • 简介:神造人时给人体许多巧妙的安排,从身体的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观察出自己健康的状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郜忽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是你从来不知道的以长痘痘来说,有的人偶尔长一两颗,有的人长期为痘痘所苦但你可知道,青春痘长的位置透露了健康的讯息?以额头来说,可能血液循环有问题,由于过于劳心伤神,所以脾气容易不好应该睡眠充足、多喝水。

  • 标签: 生理 注意 血液循环 青春痘 健康 睡眠
  • 简介:生理通讯》是中国生理学会主办的内部专业期刊。本刊主要报道以生理学专业为主的科研、教学相关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学会活动、全国各大区及各省、市自治区乍理学分会会议等方面最新信息。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通讯 专业期刊 学术动态 学术交流 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