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巴金是我国现代、当代著名作家,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巨匠。在他近70年文坛辛勤耕耘中写下了600万字的文学作品,对推动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创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晚年的巴金,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对倡议和支持创建中国现代学馆,收藏“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文学档案资料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胡乔木同志在1985年3月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馆 当代著名作家 档案工作 档案资料 胡乔木同志 中国作家协会
  • 简介:人类学与中国现代学唐戈中国现代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学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赵建敏先生的论文集《二思集——基督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相遇》出版了。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先睹为快,受益匪浅。特别是该书中的自序,作者不仅介绍了该书的基本内容,而且用“善真美”三个字来抒发其信仰的真谛,读起来更让人心旷神怡。现摘录如下。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化 基督信仰 责任编辑 论文集 出版 自序
  • 简介:"乡村"和"城市"两种社区,作为文化构成,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过程,有可能用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文学现代性的依据.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乡村小说的典型事实具体而微地显示了"乡"与"市"两种文化价值倾向的起伏消长,从"市"对"乡"的超越至"乡"对"市"的包围,是中国现代学留给今天的一份重要启示录.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9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史"、"中国现代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 标签: 中国 现代文学 学术史 建构方法 学术观念 文学研究
  • 简介:国外的中国现代学研究,从初具规模至今已历一个甲子。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捷克学者普实克与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论争,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者们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意识萌动,至70年代,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已蔚然成风。其中历史主义与非历史主义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运用,有鲜明的实例,亦有显著的成果。

  • 标签: 海外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方法 历程和运用
  • 简介:在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等人分别借鉴外国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学批评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那时并未形成一种充分接纳文学现代批评的条件,所以他们当时的工作是有些超前而难免寂寞的,在当时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文学的现代批评作为一种有一定的规模声势、能直接左右文坛的潮流,是在文学革命发难之后,特别是在新文学有了相当的创作实绩之后。新文学的先驱们从提倡白话文创作,引进“易卜生主义”、探讨新诗与“美文”的格式、批判“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反击复古思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五四新文学 现代批评 文学革命 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
  • 简介:中国现代化史的发展主脉可以归结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转化的目标是以建立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重构”。这个转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阶段,但不能忽略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人和发展这条主线。五四后形成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想流派并行竞秀的文化格局,而这些不同思潮都力图从五四思想中寻找活水源头,开发五四思想的资源。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化史 传统转化 文化重构 五四新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2
  • 简介:中国现代化的最高思想成就本身就包含着对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不懈地解构中国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用女性主义观点批评现代作家的男性中心意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传统性别 性别意识
  • 简介:时间:2002年10月15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参加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博士生中国现代学研究与当代文化李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00级博士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天,我们沙龙讨论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学与当代文化的发展”。从纯理论层面讲,中国现代学必然与所谓的当代文化的发展相联系,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正像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现代学研究如果和当代的生存发展不能构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化 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在7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学研究专家樊骏先生就曾提出过中国现代学研究的当代性的问题。这个命题,对于中国现代学研究从文化大革命前陈旧的文学研究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当代中国现代学研究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当代性的问题,根据我现在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研究者用自己当代的体验,思考和研究中国现代学的历史事实,并从这种研究中获得对于我们当代作家、当代文学研究者和当代文学读者的新的启示,从而起到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作用。这个命题,后来逐渐被现代性的命题所替代。现代性的命题,是在整个文学界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出的,在文学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现代性 当代性 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
  • 简介: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 标签: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 简介:西方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其鲜明特征是具有反传统的思想。中国现代作家基于自己文化的需要,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反传统的精神,猛烈抨击旧思想、旧观念,宣扬人的个性意识。中国现代作家意识到象征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意义上的象征的不同,在创作中自觉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境况,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将象征主义的艺术技巧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相融汇贯通的优秀作家。

  • 标签: 西方象征主义 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 反传统个性意识 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