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常在教会中听到关于评论教牧同工的话,其中被奉为经典的是:"教牧人员中有德有才为精品,有德无才为次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无德有才为毒品!"这句话中有三句话我较为同意,但其中的一句每次听到心里总有些"过不去",即"有德无才为次品"。

  • 标签: 漫话 教牧人员 次品 教会
  • 简介:三、深入中国穆斯林的田野之思问:您在宗教学研究领域成果丰厚,提出了很多有创建性的理论,您提出宗教研究要"在信不信之间",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对信教要有真切的关怀和理解,内心感通。基于此,您结交了很多不同宗教界的朋友,就伊斯兰教界来说也是如此。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智慧 经验 教学研究 宗教界 穆斯林
  • 简介:一、从哲学研究到宗教学研究问:尊敬的牟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中国穆斯林》杂志的专访。我们知道,您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开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者说是什么机缘让您走上宗教学研究的?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中国哲学研究 智慧 经验 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
  • 简介:齐国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于秦,历800余年,在先秦各诸侯国中,开国最早,亡国最晚,历史最为悠久。其间,齐国数度得兴,两创辉煌,由初封时僻处东海一隅的弹丸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周一代雄居东方的大国、富国、强国,完成了一个由霸业、王业至帝业的过程,几近统一中国。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最后6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齐国由小国、贫国、弱国变为大国、富国、强国,其中的经验固然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强大齐国的衰落、灭亡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醒。

  • 标签: 齐国 明智 读史 公元前 诸侯国 先秦
  • 简介:以现实为皈依,以史今,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诉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习近平对历史教育学习的地位功能,对历史历史知识的性质均做出了明确回答。温故知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鉴往知来,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获取精神激励等,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历史观 以史鉴今 不忘初心 唯物史观
  • 简介:在汗牛充栋的汉地佛教经典中,对一般信众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了。而对《坛经》的诞生地却知之不多。本文要介绍的大禅寺,面积不大,殿宇不多,知名度亦不如南华、丹霞、云门等寺,但却是僧俗两界耳熟能详的《六祖坛经》的诞生地。

  • 标签: 《六祖坛经》 大鉴禅寺 慧能 佛教文化
  • 简介:本文针对边政学边域研究中汉人主体的缺失,以清季民国新疆汉人研究,补缺边政研究和汉人社会研究;论述近代新疆汉人源流和其文化认同,以及汉人主体的社会生成;抽绎此研究的历史学理意义。

  • 标签: 边政学 清季 民国 汉人社会 主体文化
  • 简介:冯竞伟居士,男,四十五岁,浙江海宁硖石人。善根深厚,早年崇奉佛法,皈依三宝,亲近著名高僧虚云长老之高足、原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悟源大和尚,深受其影响,拟舍俗出家,惜缘悭未成。

  • 标签: 冯竞伟 佛教信仰 人格修养 生平
  • 简介:凡是注重“圣灵”的弟兄姐妹,都喜欢“求灵恩”,并且大多凭着好奇心强求一些超自然的恩赐,尤其是说方言。我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跪在主面前不肯起来,哭求说: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信仰 教义 圣经
  • 简介:一、塔哈·侯赛因生平本文论题的提出塔哈·侯赛因(■)(以下简称塔哈)(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思想家。他的著述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被人们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

  • 标签: 侯赛因 中国知识界 民国时期 埃及 文艺批评家 阿拉伯文学
  • 简介:知道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知道”一词的意义的模糊性。现代逻辑追求对“知道”的明晰表达,但对于“知道”本身缺乏深入的反省。本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道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认识论逻辑的语义基础。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秩序”是核心概念。

  • 标签: 认识论悖论 知道者悖论 知道 时间秩序
  • 简介:今年入夏以来,安徽、陕西两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自本刊第8期详细报道安徽受灾的情况后,全国两会于2003年11月14日派出同工分赴两省实地了解灾情.

  • 标签: 2003年 陕西 安徽 灾情纪实 洪灾 基督教
  • 简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清晨,我和妻子漫步刘庄桥,向河东的荐福庵走去。大桥弥漫在雾霭之中,河面飘浮的雾气似野马尘埃随风融入低空,雾气越发地浓了,曦微的晨光仿佛不堪其重,把桥栏地面染得湿漉漉的。两三渔船,若隐若现,橹声咿呀,吟唱相随,十米以外,不辨东西。

  • 标签: 荐福庵 布施 乞丐 自尊
  • 简介:《论语》“与共学”章揭示了学者为学境界的层次性。从“与共学”到“权”,表明了学者从志于学开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阶次,从而也成为衡量学者境界的标准。其中,作为对“道”透彻理解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和要求的“权”被视为学者的最高境界和为学的目标。“与共学”章中对学者四种境界和为学目标的揭示,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学”的问题上知行统一、“行”为旨归的特征。

  • 标签: 学者 共学 境界
  • 简介:河州(今称临夏)之称谓远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已见于史,而到清代中叶以后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到了民国时期,河州之名远播西北,影响到全国回族社会,及至海外穆斯林中。时至今日,知道河州之名的远比它历史上曾有过的名称——袍罕、导河为多,特别是在这块土地的辖境外。河州的魅力在何处,恐怕不能不谈到这里形成的回族文化。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族文化 河州 民俗文化 伊斯兰教
  • 简介:宋朝的如净禅师曾言:“佛法是出世间法,不能苟合于世间法.”佛法的主旨在于化世导俗,强调的是于世而离世,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应该说大乘佛教不共的是出离心,不二的是菩提心.如东晋慧远所说:“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从历史上看,“法运都随国运转”,佛教的兴衰始终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涉,从来就没有一条脱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运行的轨道.佛教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佛教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连在一起.

  • 标签: 佛教社会史 北京佛教 张蕾蕾民国
  • 简介:学术界一般都把张陵创建天师道作为道教形成的标志,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对道教形成期的断限都集中在后汉至南北朝这数百年期间。也就是说,道教形成于汉魏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疑义。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为混乱无序、黑暗苦难的

  • 标签: 道教 天师道 疾疫防治 厉鬼信仰 民间信仰 神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