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对'之文学'说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发现,自金元之际刘祁以来,多是边缘文人以词代表宋代之文学,而正统文人是以文代表宋代之文学.以词为宋代'之文学',只有限定在韵文系统内,词体本身纵向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宋词'说,词体由边缘文体上升为中心文体,名正言顺地成为宋代文学代表.以宋词代表'之文学',完全是后人'追认'的,对宋词的认识是主观的价值评判,远离宋词原生态,我们对宋人自己轻词的观点应予以起码的尊重.'宋词'说对宋词和文学史研究的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定的负面影响.它只是认识宋词和文学史的种角度,只在特定角度、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不应作为'定论'.本文充分肯定其合理性的面,再客观指出其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此说.

  • 标签: 宋词 一代之文学 原生态 追认 质疑
  • 简介:我相信,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会在内心深处构建座精神的房舍以供心灵栖居,因为就像人不能整天游荡在大街上,心灵也需要个僻静隐秘的空间.如果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各占半,那么,这所房子里就可以存放他生命的半时光.

  • 标签: 垮掉一代 金斯伯格垮掉
  • 简介:德国流行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的青年人尤其密切相关。本文针对德国20世纪后半叶流行文学的特点,尝试对这历史时期的几代青年人进行解读,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德国流行文学与青年人的关联。引言德国流行文学从20世纪60年萌芽,70、80年蓬勃,到90年变身为“新流行文学”,其离经叛道的文风和日常化的叙述方式,都使其在德国文学史上独树帜。

  • 标签: 流行文学 德国 青年一代 20世纪 青年人 60年代
  • 简介:<正>1981年1月22日法兰西学院举行了接纳玛格丽特·尤瑟娜尔为院士的隆重仪式。三百多年来,这个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机构的四十名院士席位直为男性学者占有;著名作家尤瑟娜尔终于在七十八岁高龄时,打破陈规,被接受为法兰西学院的第名女院士,成了当时轰动法国的新闻人物。

  • 标签: 贵族阶级 法兰西 玛格丽特 自传体小说 法国 作品
  • 简介:张之洞是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同时他还是位杰出的诗人,在近代诗坛上有定的影响。作为名诗人,张之洞有自己独特的诗学宗旨。他和当时诗坛上的主要传统诗派——汉魏六朝派和同光体表现出了不样的诗学旨趣。他提倡雅正,提倡宋意唐格,重视诗歌的理致和情韵。“宋意入唐格”是他对诗歌的评价标准,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 标签: 张之洞 诗歌 诗学宗旨
  • 简介:马坚教授是著名的宗教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学术兴趣甚为广泛。他翻译出版的书,种类很多。大概说来,他的学术成就包括三个方面:第,是关于伊斯兰经典的翻译;第二,是关于近代外国论著的翻译;第三,是关于历史文献的考订。关于伊斯兰经典的翻译,主要是对于《古兰经》的翻译。马坚翻译《古兰经》,最初是由上海中国回教学会发起的,伍特公、沙善余、哈德成参与其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些著名

  • 标签: 一代宗师记 回族学者 学者马坚
  • 简介: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书的出版,J·D·塞林格立刻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引起轰动,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身着风衣,倒戴鸭舌帽,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的人,甚至在小说出版后的十余年,只要跟美国学生谈起当代文学,他们都会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在小说界,前有海勒,后有克鲁亚克,而塞林格可以说是仅仅凭借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文坛这锁链上构筑了不可缺少的环.

  • 标签: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朔 反叛 海勒 文学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9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向被视为盖世奇才而又时运不济的文人典型,所谓"四子淹踬不振,时剖断,终莫能拔。"(张燮《王子安集序》)而作为"四杰之冠"的王勃,尤其如此:"子安天性过人,夙企曾闵,所遭多忤。"(同上)人们每提及王勃,不能不惊叹他的天才早熟,他的文采斐然,又无不为其落魄生、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 标签: 王勃 黄帝八十一难经 滕王阁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杨炯 初唐四杰
  • 简介:高速公路业务系统网络存在几个问题。第,当前高速公路监控、收费、通信、OA等业务系统网络通常在SDH传输网络基础上分别建设,由于业务的IP化,还需要在传输网络基础上建设IP网络;第二,监控、收费等业务以路段内网络建设为主,全省域缺网方案不够完善;第三,并存多套物理网络,资源利用率低、设备管理复杂度高。此外,现有网络系统对未来业务发展支撑不足,例如视频监控业务,当前主流以标清为主,并向高清监控发展,现有网络系统不管是在带宽还是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上都需要进步优化。高速公路信息化网络需要从传统的网络建设模式向新一代信息化网络建设模式过渡。

  • 标签: 全省联网监控 全省联网收费 新一代信息化网络
  • 简介:独坐李贽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李贽(1527—1602)在世俗生涯的主动割舍与精神的自我放逐中,度过了大半生时光。我们虽然无法肯定这首《独坐》诗具体作于何时何地,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首诗表达了李贽在自我放逐的精神之旅中无法祛除的落寞情怀,以及其中不可缺少的苦闷和萧

  • 标签: 思想家 自我放逐 李贽 精神之旅 落花 暖风
  • 简介:1"我爱我家"2013年4月24日,已是95岁高龄的何泽涌和我们行从武宿机场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参加次日由苏州博物馆精心策展的"灌木楼藏珍——何澄及其子女捐赠展"开幕式。"灌木楼"是何泽涌的父亲何澄先生,于20世纪20年在苏州南园所建造的座江南文人时常雅集的名楼。何澄(1880—1946),原名何厚惆,字子文,号亚农,后号"两渡村人""灌木楼主人""真山""真山老人",山西灵石两渡人。

  • 标签: 苏州博物馆 何澄 常雅 医学专科学校 我爱我家 子文
  • 简介:西汉名将李广,胆识过人,技艺超群;骁勇善战,敢打硬仗;老当益壮,忠勇刖烈;但他不懂政治,不善处事,最终饮恨自刎.李广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李广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作为种民族文化,人们将永远赞颂和怀念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戍边大业,身经百战却饮恨自刎的"飞将军"李广.

  • 标签: 李广 饮恨白刎 思考
  • 简介:新文学史从来不缺迷惘者的身影与风姿。他们是在时代潮头冲锋陷阵行为异端的魏连殳、于质夫、莎菲女士,是与摧枯拉朽疾风骤雨的革命行进步调参差的陆萍、蒋纯祖,是组织部里不安分的年轻人林震,是音乐学院中那群才华横溢却“不务正业”的老师与学生。迷惘者是“残缺”的,但在迷惘者的冷漠与叛逆、乖张与逆行中呼啸着汹涌的时代精神——对死气沉沉的秩序的反抗与批判、对不可世的权威的质疑与挑战、对体面而陈腐的传统的不屑顾。

  • 标签: 迷惘的一代 小说创作 “不务正业” 新文学史 莎菲女士 音乐学院
  • 简介:  钟:这些年,我们读到了多部你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从上海的历史(《长恨歌》)、底层的和般意义上的移民、市民社会的生活(《富萍》《纪实与虚构》《桃之夭夭》)等到《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出的《启蒙时代》,这几乎是比你稍早年龄的人生存的记忆,是否可以视作你对同时代人精神成长的剖析?……

  • 标签: 一代人精神 启蒙时代 时代一代人
  • 简介:1967年,面对汹涌的反华势力,中央决定建立新的航天发射基地,任瑞成光荣地成为第批组建者。组建工作筹备时,任瑞成想过很多困难,物资缺乏、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可他万万想到水竟然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来到晋西北的第天,口干舌燥的任瑞成看到老乡端出了碗水,兴奋不已,可接过看,水竟是浅黄色的,还不时地散发出股酸酸的味道,口下去。

  • 标签: 火箭 反华势力 航天发射 组建工作 人才缺乏 晋西北
  • 简介:不同于《有这样个小院》《小井胡同》等作品对民族历史的理性反思,李龙云以“知青”为题材的话剧作品,融进鲜明的个体记忆和浪漫笔法,缔造了属于李龙云的个人标签,从话剧探索的多样化和独创性角度来说,它们甚至比《小井胡同》更为耀眼。以下乡知青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三部话剧,有引起轰动的《洒满月光的荒原》(以下简称《荒原》),有从未被搬上舞台的《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以下简称《圆明园》),也有反响寥寥的《叫我声哥,我会泪落如雨》(以下简称《叫我声哥》),它们共同构成了李龙云的“知青”系列。

  • 标签: 话剧作品 “知青” 《荒原》 龙云 《洒满月光的荒原》 《小井胡同》
  • 简介:洪三和同志离开我们已有七个春秋。他是粤剧界受人敬重的布景艺术老前辈,待人和善,诚实谦虚,戏行人都亲切地叫他“三和叔”。三和同志德高望重,毕生对粤剧艺术的贡献,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设计有方绘景得法六十年代初,粤剧艺坛兴起股抢救发掘优秀传统艺术遗产的强劲东风,粤剧例戏《六国大封相》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推陈出新,隆重搬上舞台。开场铃声响,帷幕打开.洪三和同志绘制的布景艺术风格焕然新。只见封相排场戏的

  • 标签: 艺术成就 舞台布景 粤剧 艺术风格 绘制 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