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肾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其发病率高居男性十大肿瘤的第7位。2006年,全美预计新增肾癌患者38890例,因肾癌死亡12840例。2000年中国上海标化发病率:男性为5.8/10万人,女性为3.0/10万人。在过去的65年中,肾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虽然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仍有接近50%的患者在疾病诊断时或最终进展为晚期转移性肾癌,而肾癌一旦转移,其5年生存率〈20%,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

  • 标签: 肾肿瘤 肿瘤转移 卡培他滨 免疫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甲(Tet)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敏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性死亡。

  • 标签: 汉防己甲素 肺腺癌 放射增敏 G2 期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虫草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MMP-9,TIMP-1及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r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虫草溶液(0,1,2,4mg/ml)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人MMP-9/TIMP-1ELISA试剂盒及RT—PCR技术检测经不同浓度虫草溶液(0,1,2,4mg/ml)处理后不同时间点(12,24,48h)Hela细胞MMP-9/TIMP-1及TIMP-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国产虫草素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la细胞生长。不同浓度虫草处理不同时问的Hela细胞分泌MMP-9呈轻度剂量依赖抑制方式,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可上调TIMP-1及其mRNA的表达,且呈明显剂量依赖方式,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尤其在24hTIMP-1mRNA的表达及蛋白分泌达最高峰。结论:国产虫草可以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可以通过上调TIMP—1mRNA及蛋白的表达发挥潜在的抗肿瘤细胞侵润转移的作用,为国产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虫草素 细胞增殖 侵润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HELA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尼美舒利(Nimesulide)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和凋亡的干预作用,揭示其抗癌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等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率以及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同时检测尼美舒利对胃癌细胞COX-2、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抑制胃癌细胞的IC50μM/L。增殖抑制率达到80.31%,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100-200μM/L的尼美舒利作用48h后,细胞被阻滞于S期,凋亡率分别为5.69%,10.58%;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凋亡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尼美舒利作用后能降低COX2、VEGF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尼美舒利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生长,此作用可能与降低COX2、VEGF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尼美舒利 凋亡 中效原理 COX2 VEGF
  • 简介:目的探索bcl-2-9GM-CSF的长链dsRNA(LongerdoublestrandRNA,LdsRNA)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体外转录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bcl一2和GM—CSF基因的LdsRNA,转染THP1、HL-60和K562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分别以MTT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LdsRNA转染水平,细胞增殖,特异性bcl-2蛋白表达和细胞总蛋白含量。结果LdsRNA能显著抑制THP1细胞增殖(P<0.05)和蛋白质合成,对HL-60和K562细胞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LdsRNA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为以后利用LdsRNA用于肿瘤的治疗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肿瘤细胞生长 抑制作用 GM-CSF bcl-2蛋白表达 紫外分光光度计 K562细胞系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芪甲甙是否通过NG-Kepl/ARE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凋亡。方法:培养Witar大鼠BMSCs,设立正常组和黄芪甲甙干预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rf-2以及GSH的基因表达,Wetm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TUNEL和流式结果表明黄芪甲甙有抑制BMSC凋亡的作用,50^g/L组作用较强,与AD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增加浓度抑制凋亡的作用增加不明显,ADR+AST(100|JLg/L、50|JLg/L)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甲甙作用后明显降低NmmR-NA的表达,与ADR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分别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甲甙可以通过Nf-2表达调控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抑制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Nf-2 骨髓间充质细胞 黄芪甲甙
  • 简介:目的探讨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与5-氟尿嘧啶(5-Fu)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DG(10mmol/L)、及5-Fu(5.0μg/L)单药及联合用药作用于人胃癌细胞MGC-803,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2-DG+5-Fu)对MGC-803增殖抑制率为(70.93±3.84)%,显著高于2-DG组(30.61±1.72)%和5-Fu组(47.08±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8.96±2.62)%,2-DG、5-Fu单药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0±1.42)%、(25.56±2.64)%,联合用药组分别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G能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生长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DG与5-Fu联合应用抗肿瘤作用明显增强.

  • 标签: 2-脱氧-D-葡萄糖 胃癌 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本实验拟将分离纯化得到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成软骨刺激诱导,并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寻找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的证据,进而判断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3,TGF-β3)、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SMSCs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得到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含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刺激诱导,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过程中其形态学的变化,以RT-PCR检测I、II型胶原及软骨特异性Aggrecan(AGN)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I、II型胶原的表达,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GAG的表达,证实SMSCs的诱导成软骨作用。结果SMSCs在前述诱导条件下,诱导后14天细胞逐渐由小梭形变为多角形、类软骨细胞样形态,RT-PCR可以检测到I、II型胶原及AGN基因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I、II型胶原、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而未经诱导的SMSCs形态基本保持梭形,基因表达和染色呈阴性,两组间差异显著。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表达I、II型胶原;未经诱导的SMSCs不表达I、II型胶原。说明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可作为种子细胞在同样的诱导条件下向软骨分化。结论SMSCs作为新的MSCs家族成员,显示出与BM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后14天,SMSCs已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SMSCs可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共培养 HPMEC细胞株 CYCLIN D1
  • 简介:背景与目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在胶质瘤方面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门的是探讨选择忡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及其在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州PGE2检测、吖啶橙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浓度的Celecoxib对胶质瘤C6细胞作用,通过放免法检测不同浓度Celecoxib作用于胶质瘤C6细胞后PGE2的含量,通过吖啶橙染色从形态上观察治疗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随Celecoxib浓度增加而PGE2合成减少(P〉0.05).吖啶橙染色荧光染色对照组细胞核DNA为均匀黄色或黄绿色的荧光,治疗组(Celecoxib50μmol/L)凋亡细胞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处致密浓染的黄绿色荧光或黄绿色碎片.Celecoxib浓度为12.5μmol/L和50μmol/L时.FCM法检测凋亡分别为5.83%和15.32%.Celecoxib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细胞凋亡随浓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elecoxib具有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随PGE2合成下降细胞凋亡增多,PGE2途径是Celecoxib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机制之一.对胶质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ELECOXIB PGE2 胶质瘤 选择性COX-2抑制剂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ABCG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ABC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组(P〈0.05),其术后血清ABCG2的水平亦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与健康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血清ABCG2的水平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而术后血清ABCG2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结论ABCG2有望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ABCG2 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2、4GyX射线照射后人肺腺癌A549细胞miR-505体内、外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4GyX射线分别照射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以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A549细胞中miR-505表达水平。分别将0、2与4GyX射线照射后的A549细胞经尾静脉注射裸鼠制备裸鼠肺转移动物模型,检测裸鼠肺组织及血清中miR-505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结果:2GyX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1、2、12、及24h,miR-505表达均显著升高(升高倍数分别为:3.09、1.82、2.19及1.24倍,P〈0.01);4GyX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1、2、12h,miR-505表达亦均显著升高(升高倍数分别为:2.99、2.06、1.86倍,P〈0.01)。0、2、4GyX线照射组裸鼠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miR-505表达显著升高(升高倍数分别为:9.28、16.55及6.84倍,P〈0.05);miR-505在血清中表达水平0Gy和2Gy组分别为5.33和3.78,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2、4GyX射线照射可增加A549细胞miR-505的体内、外表达水平,可能与增强A549细胞体内、外侵袭转移能力相关。

  • 标签: 肺癌 辐射 MICRORNA miR-505 侵袭 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肺癌病人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为分析肺癌的发生发展状况和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45例肺癌病人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以70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45例肺癌病人血清中Th1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FN-γ(25.1±18.1)pg/mL、IL-2(1.58±1.69)pg/mL;Th2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IL-10(4.12±2.22)pg/mL、I-一5(3.21±1.48)pg/mL、IL-4(4.72±2.72)pg/mL;Th1细胞因子IL-2与Th2细胞因子IL-10比值为0.48±0.53。与正常相比,肺癌病人血清中Th2细胞因子IL-5、IL-4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Th1细胞因子IFN-γ升高、IL-2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h1细胞因子IL-2与Th2细胞因子IL-10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肺癌患者各组织类型、TNM分期之间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肺癌病人血清中Th1/Th2比例失调,表现为Th2细胞因子明显升高,Th1细胞因子IL-2降低,提示肺癌病人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以IL-2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IFN—γ在肺癌病人血清中明显升高,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有促进抗肿瘤的作用,又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

  • 标签: 肺癌 Th1 TH2 细胞因子检测 免疫学指标 体液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种组织中COX-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OX-2和survivin的平均光密度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64.71%,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58.82%;COX-2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4cm、低分化、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和有吸烟史患者的COX-2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中高分化、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和无吸烟史的患者(P﹤0.01)。COX-2和survivin阳性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明显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1)。结论COX-2和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COX-2和survivin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

  • 标签: COX-2 SURVIVIN 非小细胞肺癌 蛋白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Gab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对AKT、P-AKT、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ab2的表达。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用Gab2小干扰RNA(Gab2-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细胞,以空脂质体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48h。应用WestemBlot检测细胞中Gab2、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Gab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Gab2.siRNA组Gab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iRNA.NC组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迁移数及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Gab2.siRNA组细胞的AK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细胞的存活率、迁移数及P.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ab2在胃癌组织高表达,沉默Gab2的表达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调节Bax、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与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 标签: Gab2 胃癌 AKT信号通路 增殖 凋亡 迁移
  • 简介:目的研究舌鳞状细胞癌的Ki-67及E-钙粘的表达、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舌鳞状细胞癌病例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E-钙粘的表达,同时测量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分化程度等病理指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随诊期间死亡,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为78.1%。E-钙粘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8),而Ki-67表达及肿瘤浸润方式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厚度、E-钙粘表达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预后与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相关,Cox多因素分析颈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颈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厚度及E-钙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Ki-67表达及浸润方式是肿瘤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E-钙粘素 KI-67 肿瘤厚度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的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MTF法测定卡培他滨抑制细胞增殖20%的药物浓度(IC20),以卡培他滨24hIC20值对CNE-2细胞分别处理3h、6h、12h、24h,依次设为4个卡培他滨+照射组,对其给予6MeVX线分别单次照射0、2Gy、4Gy、6Gy、8Gy,另设对照组为单纯照射组;用克隆形成试验计算各组的放射增敏比,得到细胞生存曲线;5组细胞均给予6MVX射线单次照射6Gy,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及凋亡率。结果卡培他滨的24hIC20值为0.26μ/mL,卡培他滨处理3h、6h、12h、24h后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08、1.15、1.22和1.35;卡培他滨处理后的照射组可将细胞阻滞在S期,且作用24h组的细胞凋亡率达45.9%;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与卡培他滨作用时问成正相关。结论卡培他滨(24hIC20)对CNE-2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4h后增敏作用达最强,主要通过诱导细胞S期阻滞及促进凋亡来影响增敏。

  • 标签: 卡培他滨 人鼻咽癌细胞系 放射增敏
  • 简介:目的:研究TLR4基因多态性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构建TLR4野生型(WT)、1196(C/T)位点及896(A/G)位点突变型质粒并将其稳转HepG2细胞株中;CCK-8法检测、AnnexinV-PE/7-AAD流式细胞仪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TLR4基因多态性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NF-κBp65(nuclearfactorκBp65)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三组TLR4过表达细胞株中TLR4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与正常HepG2细胞相比,三组TLR4过表达细胞株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p65表达量均增加;与TLR4野生型组相比,两组突变型细胞株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p65表达量均减弱,且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4可能通过影响NF-κBp65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及迁移,其基因1196(C/T)位点及896(A/G)位点的突变会减弱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 标签: TLR4 肝癌细胞 基因多态性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探讨和厚朴酚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表达的影响,以及和厚朴酚和TFPI-2过表达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胶质瘤U87、U251、LN18、LN229、A172细胞系,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同细胞系中TFPI-2的表达。不同浓度(0、10、20、30、40和50μmol/L)和厚朴酚干预U251细胞,Q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TFPI-2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腺病毒载体pGSadeno-TFPI-2过表达U251细胞内TFPI-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及caspase-3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结果在选取的5种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U251和A172细胞内TFPI-2mRNA明显下降(P<0.05)。和厚朴酚呈浓度依赖性增加U251细胞内TFPI-2mRNA水平;其中50μmol/L和厚朴酚干预24h后,TFPI-2mRNA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P<0.05)。腺病毒感染U251细胞后TFPI-2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过表达TFPI-2和50μmol/L和厚朴酚干预均可增加U251细胞凋亡水平和caspase-3的活性(P<0.05)。结论和厚朴酚处理可增加U251细胞内TFPI-2的表达;和厚朴酚联合TFPI-2过表达显著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 和厚朴酚 凋亡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雷公藤红对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雷公藤红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寻找新的放射增敏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的抑制率,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集落形成方法和多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放射剂量-细胞存活曲线;观察雷公藤红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法观察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雷公藤红对Fa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对CNE-1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作用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IC50为32μg/m1);镜下可见核浓缩、聚集、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的凋亡特征;集落形成方法显示雷公藤红和照射联合作用于CNE-1细胞,表现为剂量生存曲线左移,SER增加,Do减低,Dq变小,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强,雷公藤红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流式细胞法结果显示雷公藤红影响CNE-1细胞周期再分布,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48小时后CNE-1细胞G1期G2/M期比例逐渐增加,S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随着雷公藤红作用浓度增加Fas蛋白表达上调。结论雷公藤红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放射增敏作用。放射增敏的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红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G2/M期并使S期细胞减少以及细胞Fas蛋白表达变化导致凋亡增加有关。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鼻咽癌 放射增敏 FAS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