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患者,49岁,因“会阴部外伤后发现右侧睾丸肿大7周余”于2016年8月29日入院。既往体健。伤后在当地医院查阴囊彩超提示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并实质回声不均,考虑睾丸挫伤。7周后因肿块无变化,复查睾丸彩超和MRI均提示右侧睾丸明显肿大,内多发实质低回声灶,考虑睾丸挫伤可能,肿瘤待排。

  • 标签: 睾丸淋巴瘤 病例 睾丸肿大 睾丸挫伤 低回声灶 睾丸体积
  • 简介:1病例报告女,8岁,无明显诱因突然排尿困难,留置导尿之后,出现尿道不适,肉眼血尿,伴有凝血块,血尿持续4天.

  • 标签: 膀胱颈 血管瘤 CT表现 诊断
  • 简介:肾脏损害是以多发性骨髓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常见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过量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仅有23×10^3的轻链自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过多的轻链重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此外,恶性浆细胞疾病常伴发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及骨髓细胞浸润均可造成肾脏损害。患者可有蛋白尿、本周(Bence-Jones)蛋白尿、

  • 标签: 恶性浆细胞疾病 肾脏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 肾小管重吸收 相对分子质量 高黏滞综合征
  • 简介:前列腺癌细胞主要向骨转移,肿瘤细胞与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的骨形成和/或骨溶解。肿瘤细胞诱导的成骨或溶骨病变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比较了两种前列腺癌细胞-成骨型的MDA-PCa-2b与溶骨型的PC-3细胞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诱导 Stat3/5 溶骨型 细胞因子
  • 简介:患者,男,68岁。因“右侧腰部疼痛12h”于2008年12月1日入院。既往史:2001年前因“膀胱肿瘤”行膀胱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造口+直肠代膀胱术;2003年因“右输尿管结石”行ESWL治疗。2006年及2008年有两次肛门排尿出血量较大病史,伴血块,出血7~8h后自行停止。平素有轻度血尿,无血块。

  • 标签: 直肠代膀胱术 上皮内瘤变 乙状结肠造口 ESWL治疗 右输尿管结石 根治性切除
  • 简介:膀胱淋巴上皮样癌较少见,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但国内仅见1例报道,考虑可能与认识该病不足有关.现结合近几年的文献,就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 标签: 膀胱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因 诊治
  • 简介:席启林医师:首先我来汇报一下病史。患者,男,46岁。因“会阴部疼痛3个月”于2009年6月16日入院。患者疼痛呈阵发性胀痛不适,无放射痛及腰腹痛,伴尿频,无肉跟血尿,无发热。在外院做盆腔B超和MRI先后诊断为“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行抗炎治疗无效。患者于2009年5月2日在外院行右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入院时查体:腹部无膨隆,未触及包块。直肠指检于前列腺前上方可触及肿块,

  • 标签: 前列腺肉瘤 盆腔肿块 小肠间质瘤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会阴部疼痛 急性前列腺炎
  • 简介:目的探讨乏脂肪肾错构(renalhamartoma,R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乏脂肪RH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6例CT误诊为肾癌,其中4例行肾癌根治术;14例行手术探查,5例行肾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6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RH,所有患者随访3~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乏脂肪的RH,术前需仔细分析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尽量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治疗上,直径〈24cm单发无症状的乏脂肪RH可密切随访观察,而〉4cm者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手术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乏脂肪RH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肾肿瘤 错构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髓样脂肪,随访6~6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于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小的肾上腺髓样脂肪患者,短期内可随访观察,但手术切除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髓样脂肪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为抑癌基因,编码蛋白p53,具有“分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控制DNA损伤细胞的生长:①启动下游p21基因;②转录启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家族45(growtharestandDNAdamageinductiongene45,GADD45);

  • 标签: 蛋白P53 肾细胞癌 DNA损伤 生长抑制 17P13 P21基因
  • 简介:1976年Stamper和Woodruff发现一种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命名为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CAM是一类能介导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糖蛋白。其种类繁多,作用极广泛,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等多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IGA肾病 白细胞 内皮细胞 胚胎 发育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含或含有高、中、低浓度PNS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刺激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MC。于实验终点,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及PNS的细胞毒性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PNS能够显著抑制血清诱导的大鼠MC的增殖;通过减少MC进入S+G2/M期,从而抑制MC的有丝分裂;且在本实验浓度内(100-400μg/ml)不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和细胞毒性。结论:PNS能通过抑制MC的有丝分裂而抑制其活化、增殖,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肾上腺醛固酮手术患者血压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醛固酮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肾穿刺病理、血肌酐及尿素氮与术后持续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与醛固酮术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14例24h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者术后持续高血压9例;13例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术后持续高血压9例。术后持续高血压者共16例,其中15例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均显示肾脏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术前高血压病史时间长、术前肾脏病理变化与醛固酮术后持续高血压密切相关。尤其应该重视醛固酮患者的肾脏血管并发症。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 高血压 肿瘤 尿蛋白 肌酐
  • 简介:神经鞘是由周围神经的Schwann鞘(即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亦称为神经,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神经组织,好发于颈神经或外周神经的神经干,以四肢屈侧多见,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的比率很低,其中发生于阴囊内的报道更少~([1])。神经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直至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而产生局部症状~([2])。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有完整病例资料者约为20余例。

  • 标签: 神经鞘瘤 文献复习 阴囊 泌尿生殖系统 肿瘤体积 周围神经
  • 简介:患者杨某,38岁,阴囊左侧无痛性结节8月入院,查体:阴囊皮肤无红肿,左侧附睾头下方扪及结节数粒,成簇状,直径0.3cm~0.7cm不等,表面光滑,质硬,挤压可滑动,与睾九附睾界限清,相互间无粘连,与阴囊皮肤无粘连,无压痛.

  • 标签: 睾丸鞘膜纤维性假瘤 病例 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肾错构(renalhamartoma,RH)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RH的诊治资料。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检查,92例诊断为RH;14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其中5例CT诊断为RH,另9例CT诊断肾癌不排除者再行MRI检查后7例诊断为RH。结果105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RH,B超诊断符合率85.8%(91/106),CT诊断符合率90.6%(96/106),MRI诊断符合率77.8%(7/9),1例术前B超和CT检查诊断为RH,病程10年,肿瘤未见明显增大,但术中肉眼和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中除6例因肿瘤巨大肾实质较少、出血较多或术中病检发现为恶性变而行肾切除和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外,其余均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11例术中阻断肾蒂患者,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B超复查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B超和CT是诊断RH的重要检查方法,相互结合能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必要时可辅以MRI检查。除极少病例需要行肾切除术外,RH患者应尽量行NSS。

  • 标签: 肾肿瘤 错构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癌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癌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 标签: 膀胱肿瘤 浆细胞样 印戒细胞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黑色素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发病率约为0.49/10万,其发病率虽低,但近年来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该病好发于皮肤、眼、外阴部,也可发生于肛门、直肠、鼻窦、肺,偶见于脉络膜及软脑膜等处。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瘤栓 左肾静脉 黑色素细胞 侵袭性 软脑膜
  • 简介:目的观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36例,以处于激素依赖期前列腺癌患者39例为对照组,分别抽取静脉血,按程序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CD3+T、CD4+T及CD8+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CD(16+56)+N水平亦下降明显(P〈0.05),而CD4+/CD8+T比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脏器转移患者CD3+T、CD4+T、CD8+T及CD(16+56)+N水平下降更明显,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监测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研究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的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EJ细胞 CD44 RNA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