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尼莫通静脉滴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46例,患者经脱水、镇静等常规治疗后仍有血压明显升高,治疗前平均收缩压(SBP)≥225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120mmHg.以恒速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尼莫通,初始剂量3ml/小时,根据血压调整输液速度,直至达到目标血压170~180/100~110mmHg后维持静滴24小时.结果:用药后30min、60min、2hr、3hr的平均血压降至218/115mmHg、205/110mmHg、198/108mmHg,188/105mmHg,4小时后达最大效应,血压为175/100mmHg,并稳定至用药结束时的173/98mmHg,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尼莫通静脉滴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降压作用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尼莫通 急性脑卒中 高血压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体会。方法:15例ARDS患者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行机械通气,适当补液,加强抗感染,营养代谢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支持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ARDS患者11例病情迅速控制或好转,有效率73.8%(11/15),4例死亡26.7%(4/15)。结论:ARDS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采取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ARDS 临床资料 机械通气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8例,其中BuntainCT分级Ⅰ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其中18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结果:44例顺利完成镜下止血手术。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68.4min。4例因术中出血过多或怀疑合并其它大血管损伤而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出院时间:30例单纯脾破裂6—14d。有合并伤18例12—43d。结论:腹腔镜下脾破裂止血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CT分级Ⅰ~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脾脏 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术(BAL)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5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机械通气期间每天进行肺泡灌洗,比较两组预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结果: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生存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逗留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泡灌洗术可改善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肺泡灌洗术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双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3年-2016年3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全组患者术中出血10-60ml,平均23.4ml,胸腔引流管放置3-5d,平均3.5d;术后住院5-7d,平均5.5d。并且胸腔镜患者其手术切口的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双孔胸腔镜手术相对传统开胸手术而言,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创伤较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 标签: 胸腔镜 自发性气胸
  • 简介:本院于1991年至1999年来共收治187例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病人,现就如何提高术前站立位腹部透视或拍片的阳性率,从而提高术前明确诊断作如下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手术证实共有187例胃二十指肠穿孔的病人中有25例病人在进行常规的站立位腹部X线透视或拍片均未内膈下游离气体。经X线诊断隔下无游离气体的25例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3

  • 标签: 上消化道穿孔 站立位 胃十二指肠穿孔 膈下游离气体 腹部 病人
  • 简介: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诊断药物流产后宫内组织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12月妇产科门诊诊断药物流产后宫内组织残留36例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尿HCG和清宫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宫内组织残留全部经清宫术后病理证实,最小残留组织大小为0.5×0.4cm。脉冲多普勒(PD)呈类滋养层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0.38-0.54。结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药物流产后宫内组织残留的诊断符合率高,并能根据内膜回声及血流信号进行定位,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 药物流产 宫内组织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发病在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10例急性缺血性卒患者,并根据起病3个月后mRS评价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114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96例(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示预后不良与年龄、收缩压水平、基线血糖值、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ASPECT评分和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水平高,患者溶栓时血糖高,ASPECT评分高,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长和溶栓前的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与ASPECT曲线图比较,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可能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缩短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可以改善静脉溶栓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应用HD和HP串联同时进行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4例治愈,肾功能恢复正常,死亡1例。结论:HD联合HP是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急性肾衰竭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滴水双极电凝镊在甲状腺手术的应用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在我院行择期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应用超声刀结合滴水双极电凝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超声刀结合普通双极电凝镊对照1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超声刀结合传统结扎方法对照2组患者实施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发现甲状旁腺的枚数、术后1天、7天、1月、3月甲状旁腺素水平和血钙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1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对照2组患者比较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研究组术中发现甲状旁腺的枚数较参对照2组多,P<0.05,与对照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3.7%,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18.5%和对照2组的38.5%,P<0.05。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结论滴水双极电凝镊在甲状腺手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保护患者甲状旁腺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伴腹泻患者运用集束化护理预防肛周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选择本院入神经内科条件符合的脑卒中患者26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来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6例,给予集束化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肛周皮炎的的发生情况,严重度以及发生后的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肛周皮炎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为53.85%。观察组肛周皮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周皮炎患者均在3天以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01±0.71d;对照组5例患者在1周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35±2.86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脑卒中伴腹泻患者肛周皮炎能有效减少肛周皮炎发生率,降低皮炎发生程度,缩短皮炎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非扩髓型髓内钉在胫骨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开放性胫骨骨折,男24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28.5岁。Gustilo分类Ⅰ度11例,Ⅱ度23例,Ⅲa度1例,Ⅲb度1例。均采用非扩髓型髓内钉固定骨折,一期闭合伤口。结果:随访6个月~36个月,平均16.8个月。6例发生软组织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性胫骨骨折使用髓内钉内固定有利于防止感染及创面外理,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及后期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髓内钉 急诊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在急危重病救治作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时对机体内环境变化的影响.方法:把60例急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B组分别使用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钾、血钠、血氯、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相比较,血钾、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血钠、血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比较合适、安全的注射液,可用于急危重病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既起到开放静脉通道的作用且可以在其中配伍药物,又为病人提前供能.

  • 标签: 果糖氯化钠 机体内环境 供能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外伤性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急诊拟行单侧下肢外伤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局麻药均用罗哌卡因。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9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针刺疼痛消失时间、术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的麻醉后血压均下降,B组病人麻醉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术B组的晶体输入量,曾用麻黄碱病例数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针刺疼痛消失时间A组显著低于B组,两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均无更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肢创伤性手术病人。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腰丛 坐骨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清感口服液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以DiamonsilC18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4%磷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27nm,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绿原酸进样量在0.0393~0.98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0.4%(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普法 绿原酸 清感口服液
  • 简介:目的:探讨携带式手持血气分析仪在急危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采集40例急危重症病人的动脉血标本,实验组用美国I-STAT携带式手持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对照组用传统的实验室血气分析仪和生化测定仪测定。结果:两组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测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从抽血至打印检验结果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床边血气分析测试结果快而准确,操作简单,在危急重症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护士做好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

  • 标签: 血气分析 酸碱平衡 携带式 急危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清创机和常规方法在创面清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80例烧伤、创伤及褥疮等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清创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清创,实验组采用多功能清创机清创,比较两组清创效果。结果实验组95%患者对清创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患者对清创方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实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创面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创伤、褥疮等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多功能清创机清创效果理想,能够完成对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坏死组织的清洗和杀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功能清创机 常规方法 创面清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斜疝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2例老年人复发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35~65min,随访3月~2年,1例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及复发率低的疝修补术,宜作为治疗老年人复发斜疝的首选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老年人复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