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CPR)急救中的时效性,提高CPR抢救成功率。方法设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21例为对照组,设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2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救治方法抢救,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护理程序 急救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高频程序通气 常规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1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35例,成功率为68.63%,合计死亡率为39.22%。心脏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均以立刻复苏者为最高,均为95.65%,<5min者次之,>10min者心脏复苏失败率最高。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复苏后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心肺复苏患者21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8例,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对照组108例,在急诊科急救之后,再由麻醉科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延时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与存活率。结果研究组气管插管成功例数为106例,对照组为108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管插管时间为(123±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1.67%、存活率为2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6%及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即时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存活率更高,更有利于抢救时机掌握及疗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时机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医学生对心肺听诊阳性体征掌握难,我国临床技能模拟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各医学院校模拟教学的建设与开发水平参差不及,通过对心肺体格检查模拟教学现状的分析,旨在探讨一种科学、规范的心肺体格检查模拟教学方法。

  • 标签: 心肺 模拟教学 科学 规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故障分析及其故障后的维修。方法分析引起萨勃心肺复苏机故障的常见原因,同时,分析故障后的维修。结果引起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故障主要为无发出连续的咔哒声、按压头不工作、呼吸面罩无通气等原因,针对不同的故障原因进行维修。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有人工心肺复苏操作所没有的优越性,若出现障碍应及时的进行维修,以保证机器的正常供应。

  • 标签: 萨勃心肺复苏机 故障 分析 设备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65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措施,为提高猝死患者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09年9月现场抢救的65例猝死患者分为A、B两组,抢救有效和成功的病例为A组,抢救无效的为B组。结果无效死亡44例(68%),有效12例(18%),成功9例(14%)。结论建立专业化的复苏小组,尽早尽快给予CPR;早期启动生存链;确保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可提高猝死院前复苏成功率。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当中选取68例,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血压及心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动脉血压和心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相应的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动脉血压和心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急诊护理干预 动脉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方法以我院临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医护人员年龄分为A组(20~30岁)、B组(31~40岁)、C组(大于41岁)。对比(1)A组、B组、C组工作年限、职称。(2)A组、B组、C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绩。结果①A组、B组、C组工作年限、职称比较有差异(P<0.05)。②A组、B组、C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绩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中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其中工作年龄久、职称高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情况较好。

  • 标签: 临床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掌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模拟仿真急救演练的方法,提高急诊护士综合能力效果评价。方法对急诊科护士开展模拟急救演练,即采用确定内容、制订计划、拟定演练方案、角色配置、现场实景模拟急救,演练结束后进行分析考核。将急诊30名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加单项抢救技能操作程序实施培训,实验组采用设计案例患者心肌梗死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现场对模拟人员进行快速评估,应急处理演练培训,两组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并采用自制问卷信息表综合评价护士现场情景演练效果。结果2组人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统计学显示,对照组P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理论技能,综合能力考核方面取得显著效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符合彭幼清等1的观点。结论实验组参加严格按照心肺复苏演练规程要求圆满完成理论及急救操作考核。提高护士团队合作、综合应急能力、抢救成功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 标签: 心肺复苏 模拟演练 急诊护士 综合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心肺复苏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8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患,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集束化组每组43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集束化组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集束化组病患均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急诊心肺复苏病患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意义重大,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病患 集束化护理 病患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因素对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为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86例,按照CPR成功与否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组44例(9.1%),心肺复苏失败组442例(90.9%),年龄、发病原因、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率、是否高级生命支持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因素较为复杂,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也与急救半径的长短、急救流程的完善、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关系密切,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需要急救人员的不懈努力。

  • 标签: 院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共76例,将分为两组,对照组先给予面罩加压给氧,麻醉师到场后给予气管内插管给氧;观察组给予喉罩通气。比较两种急救方法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观察组上升时间(143.2±40.0)s、置入时间(120.5±43.2)s,均低于对照组;一次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采用喉罩通气方法建立人工气道,不仅快捷、方便,且可靠性较强,值得在急诊急救中,尤其在院前急救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喉罩通气 急诊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低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0例心肺复苏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11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静脉点滴肾上腺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343,P<0.01。结论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素,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能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冠脉灌注压,是心肺复苏时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治疗药物,但应控制适宜的药物浓度,避免产生副作用。

  • 标签: 肾上腺素 心肺复苏 低血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术是高职护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急救技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这项技能,结合《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提出的同步实训的新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开放体验式教学方法,从理论学习、开放互动式提问及实训教学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全面掌握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技能。

  • 标签: 开放体验式教学 心肺复苏 高职护理 教学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18年2月行心肺复苏术抢救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0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为12.50%。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50岁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年龄≥50岁的;非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脏骤停时间≤4min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脏骤停时间>4min;心脏骤停时间≤5min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脏骤停时间>5min除颤或未除颤患者;心脏骤停时间>15min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非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较高、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骤停开始复苏时间、除颤时间等均是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切实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心脏骤停是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之一,近来的研究尽管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机制,但目前已经证实亚低温可以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轻Ca2+内流、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自由基的生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抑制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以及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等机制对CA状态下的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保护治疗作用。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 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