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我国是肺癌的高发国家。铂是目前最常用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化疗药物。铂类药物的耐药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有细胞损伤修复、细胞蛋白调控、细胞凋亡等多重作用。BRCA1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的最佳敏感指标之一。BRCA1与肿瘤分期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患者生存期。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多糖注射液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SC,用活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黄芪多糖注射液促进大鼠MSC的增殖作用;在给大鼠体内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的第3、4天腹腔注射5-溴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组化检测MSC细胞的Brdu标记阳性率。结果三种高浓度的药液对MSC的增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3~5d,黄芪多糖组Brdu标记阳性细胞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芪多糖注射液具有促进MSC增殖的作用。

  • 标签: 黄芪多糖注射液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观察腹主动脉内灌注瑞芬太尼聚己内酯(REM-PCL)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REM-PCL组(RP组,0.1mg/kg),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测定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线粒体肿胀度(MSD),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缺血前比较,C组阻断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DA和MSD含量均升高;开放腹主动脉后C组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升高(P〈0.01),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在阻断腹主动脉45min时和开放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显著高于C组(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1),RP组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P〈0.01)。结论SCIRI中腹主动脉内灌注REM-PCL可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

  • 标签: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片受体 线粒体 瑞芬太尼聚己内酯
  • 简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有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脑后在体内外诸多影响因素作用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成熟的胶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易获得性,多分化潜能等生物特性,使它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性脑损伤 移植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PD-1淋巴细胞亚型,并进行临床随访,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35例可疑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血液学标本,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分析以及PD-1表达,然后进行临床随访。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患者最终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腺癌23例,鳞癌3例,小细胞肺癌5例),剩余4例患者为炎症。CD3+CD8+T细胞比例数值高、CD4+/CD8+的比值低、PD-1+/PBMC比例高的患者近期疗效越好。未发现治疗前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异常患者与正常患者之间存在PFS的差异。结论在本项回顾性小样本研究中,发现原发性肺癌治疗前特定淋巴细胞亚型与近期疗效相关,尤其是PD-1+PBMC比例升高的患者近期疗效更佳。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大样本研究验证。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淋巴细胞亚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内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内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内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内.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
  • 简介: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寿命的延长,AD的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发病率及病死率越来越高。本文结合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Wnt/β-catenin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的新理念和策略,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Wnt/β-catenin基因 神经干细胞 移植治疗
  • 简介:经典神经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内的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终极细胞,其已丧失增殖能力,若失去神经元细胞只有通过胶质细胞来填充.因而,CNS损伤后CNS神经元难以再生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令神经科学工作者困惑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存在上升趋势.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元难以再生,神经元丢失所遗留的神经网络环路缺失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脑中风后遗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减少脑中风后遗症和脑脊髓外伤等所致的残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神经元再生,修复缺失的神经网络环路.而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使人们对脑中风后遗症的彻底治愈燃起了新的希望.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干细胞增殖 神经元细胞 MK-801 缺血大鼠 脑中风后遗症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PH)后再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s)的动态变化及肝MMP-2、MMP-9的活性变化,探讨肝星状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按Higgins等方法制备肝大部切除动物模型,于术后恢复不同时程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HSCs的动态变化,明胶酶谱电泳法检测肝中MMP-2、MMP-9的变化。结果(1)正常肝小叶内HSCs呈网架状分布,PH后Desmin阳性HSCs的数量递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HSCs的数量也呈递减趋势。(2)PH后再生过程中,肝脏MMP-2、MMP-9的表达逐渐增多。结论肝再生过程中HSCs的增殖反应较慢且维持的时间短,这不同于肝纤维化等肝病过程中HSCs维持较长时间的激活状态。肝再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参与了肝再生过程。

  • 标签: 部分肝切除 肝星状细胞 结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物活性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研究蔡文琴,姚忠祥,李泽桂,孙榆等第三军医大学1.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在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六种生物活性肽,其分布区别于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含量明显多于脐动脉内在细胞。...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