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局部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病理性囊性膨出,常见于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过程十分复杂,通常认为与遗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环境及血流动力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动物模型的建立,计算机流体动力及3D数字减影技术的应用,颅内动脉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力学研究 血流 WILLIS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症患者有创血流动力监测的临床护理。方法:病例选取时间: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筛选本科室 58例有创血流动力监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 2组,对比组 29例,研究组 29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循证护理,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显著有效率以一般有效率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重症患者进行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中进行循证护理,能够良好的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护理效率,对中曾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临床中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重症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脏疾病中血流动力因素对脾脏超声弹性成像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建模后的第2周、4周、6周和8周分别进行脾脏的超声弹性检测、超声造影和门静脉压力测量,且在超声造影后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获得脾组织的起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下降斜率,分析超声造影参数、门静脉压力与脾脏硬度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时间点脾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脾脏硬度与门静脉压力及增强达峰时间呈正相关(r=0.713,r=0.589;P〈0.001),与峰值强度及下降斜率呈负相关(r=-0.628,r=-0.563;P〈0.001)。在肝纤维化的S3期和S4期,脾脏病理切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脾窦扩张和脾脏淤血。结论:在慢性肝脏疾病中,门静脉压力增加是引起脾脏硬度增加的起始因素;脾窦扩张淤血、脾脏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降低与脾脏硬度增加直接相关。

  • 标签: 脾脏硬度 血流动力学 门静脉压力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微创痔疮手术治疗严重痔疮对患者肛肠动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1月份,结束时间为2023年1月份,研究时间为一年。参与研究患者的数量为100例,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患者,参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微疮痔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确患者的肛肠动力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患者肛肠动力指标更佳,P<0.05。结论:对严重痔疮患者提供微创痔疮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肛肠动力指标,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提倡。

  • 标签: 微创痔疮手术 严重痔疮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麻醉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及牵拉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8例腰硬联合麻醉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min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托品,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动力反应及牵拉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T1、T2、T3等时间点的SBP、DBP以及HR均明显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SBP、DBP以及H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1、T2、T3等时间点的SBP、DBP以及HR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牵拉反应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发生牵拉反应11例,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患者牵拉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可以有效的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指标,患者术中无牵拉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盐酸戊乙奎醚 腰硬联合麻醉 血液动力学 牵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麻醉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及牵拉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腰硬联合麻醉腹部手术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5min(T1)、用药后10min(T2)、用药后30min(T3)的血液动力反应及手术牵拉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对照组T1、T2、T3的SBP、DBP以及H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时间点SBP、DBP以及H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T3的SBP、DBP以及HR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牵拉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可以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患者术中无牵拉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盐酸戊乙奎醚 腰硬联合麻醉 血液动力学 牵拉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人员进入平原后出现疲劳、嗜睡、头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变化对高原反应及其影响。 方法:对 34名来自海拔 4000米地区的疗养员,再疗养前后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血管内径,最高血流速度、最低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数据,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受检的 34名疗养员中入院初检查: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者 21人, 41条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条,椎动脉 22条; 23人 30条颈内动脉和 4人 4条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有 2人的 2条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在院内疗养 30天后再次检查:颈动脉阻力增高有 8人 30条血管,其中 15条颈内动脉和 5条椎动脉。 结论:受检的疗养员中,血流速度异常的血管都伴有阻力指数增高,给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 .

  • 标签: [ ]高原人员 疗养前后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年龄差异。方法8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Ⅰ组40例(22-60岁)、Ⅱ组40例(61-85岁),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并进行TOF肌松监测。术中持续泵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T1<10%至术中结束,记录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药效动力参数。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及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和停药后肌松恢复时间明显长于I组(P<0.05),术中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Ⅱ组明显少于I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量减少,肌松持续时间延长。

  • 标签: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药效动力学 神经肌肉阻滞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女性尿失禁患者80例,在诊断过程中应用尿动力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PQmax指标以及Qmax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ALPP指标来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以及充溢性尿失禁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来说,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女性尿失禁患者应用尿动力诊断检查,能够诊断出患者的尿道功能障碍类型,鉴别患者的尿失禁病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动力学 诊断 女性尿失禁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尿流动力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就诊的55例排尿困难女性患者的尿流动力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逼尿肌收缩乏力24例,占总例数的43.6%;神经源性膀胱11例,占总例数的20%;膀胱出口梗阻(BOO)11例,占总例数的20%;不稳定膀胱3例,占总例数的5.5%;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占总例数的3.6%;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占总例数的3.6%;未见明显异常2例,占总例数的3.6%。结论逼尿肌收缩乏力、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出口梗阻(BOO)、不稳定膀胱、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是女性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因,尿流动力检查对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治疗女性排尿困难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尿流动力学检查 女性排尿困难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肛肠动力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接诊的300例肛瘘患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观察比较采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患者肛肠动力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大收缩压(AMCP)、以及肛管静息压(ARP)的变化情况。结果300例患者手术前后AMCP及ALCT均无显著的变化(P>0.05),患者可以自主有效的控制排便;术后患者ARP、RRP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ARP仍明显大于RRP(P>0.05),所以患者无肛门失禁现象出现。同时可见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后各项肛门动力参数与低位肛瘘患者相比,显著更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手术患者可有效控制排便且没有肛门失禁现象出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

  • 标签: 中医挂线 肛瘘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 PBPK)建模的概念,可能该领域对多数从业者相对前沿,因此阐明该方法在临床前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并提供了有关 PBPK模型及其数据要求的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了药物开发中 PBPK建模的策略,并讨论了监管考虑因素和潜在的资源问题。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ST术与PPH术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及对肛肠动力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混合痔病患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TST组行TST术治疗,PPH组行PPH术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TST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PH组(95.35%VS76.74%)(P<0.05);TST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PPH组(P<0.01);TST组术后排便时间早于PPH组,不同时点疼痛评分低于PPH组(P<0.01);TST组社会功能维度、心理健康维度、躯体健康维度、物质生活维度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PPH组(P<0.01);TST组直肠感觉阀值、直肠耐受量低于PPH组,肛管静息压高于PPH组(P<0.01)。结论混合痔病患行TST术治疗,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促进肛门功能改善及术后恢复,显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混合痔的方案。

  • 标签: PPH术 TST术 肛肠动力学 混合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尿动力测定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尿动力检测仪检查107例BPH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尿动功能测定,评估逼尿肌功能状态,确定排尿障碍原因。结果107例BPH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92.57%(99/107),逼尿肌不稳定收缩34.58%(37/107);逼尿肌减弱2.80(3/107);低顺应性膀胱28.97%(31/107)。结论尿动力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的判断,膀胱功能的评估,手术疗效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尿动力学 良性前列腺增生 术前检查
  • 简介:摘要各种资料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有着很强生理活性的物质,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近些年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代动力的最新进展,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新药开发,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吸收 分布 代谢
  • 简介:目的比较胸段硬膜外麻醉加全身麻醉(E+G)与全身麻醉(G)应用于剖胸术时术中血流动力的变化。方法ASAⅠ~Ⅱ级20例剖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无差异,诱导方法相同。病种有食管癌、胃门癌、肺叶切除术及纤维板剥除术等。记录患者入室时、插管后、切皮时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同时监测心电图及氧饱和度。结果E+G组组内比较,P>0.05,而G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应用于剖胸术与单用全身麻醉相比,术中血流动力更稳定。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一项调查显示至76~85岁,约有1/5的妇女需因盆腔器官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行手术治疗,有研究认为胶原蛋白的代谢异常在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中也发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有很多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因此有人建议对于伴随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在做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而另有研究提示因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与全盆底重建和尿道悬吊术同时进行的患者术后组间压力性尿失禁情况没有差异,且仅行盆底重建的患者有1/3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情况可自愈,还有报道证明在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并不增加多少益处,因此没必要同时行两个手术。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检查结果 尿动力学 患者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PBPK)建模的概念,可能该领域对多数从业者相对前沿,因此阐明该方法在临床前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并提供了有关PBPK模型及其数据要求的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了药物开发中PBPK建模的策略,并讨论了监管考虑因素和潜在的资源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人员进入平原后出现疲劳、嗜睡、头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变化对高原反应及其影响。 方法:对 34名来自海拔 4000米地区的疗养员,再疗养前后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血管内径,最高血流速度、最低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数据,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受检的 34名疗养员中入院初检查: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者 21人, 41条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条,椎动脉 22条; 23人 30条颈内动脉和 4人 4条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有 2人的 2条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在院内疗养 30天后再次检查:颈动脉阻力增高有 8人 30条血管,其中 15条颈内动脉和 5条椎动脉。 结论:受检的疗养员中,血流速度异常的血管都伴有阻力指数增高,给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 .

  • 标签: [ ]高原人员 疗养前后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