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八○年三月,四川省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一座战国时期土坑木槨墓.出土随葬品中有两件铜印,其中有一件方形铜印引入注目."方印一枚.宽3.5、高1.4厘米.背微拱,中为鋬钮,有四饕餮组成图案纹饰.印文为一组’巴蜀图语’符号.下部两侧各立一人,伸手相握,手下置一罍.手上有一图形符号,在墓内所出一些铜器上,均雕刻与此图形繁简略异符号.图形两侧又各有一口向上铎.用图语组合成印章过去很少见,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用物."(图一)

  • 标签: 图象 战国墓 荆楚文化 出土 战国时期 墓葬
  • 简介:本文认为成都羊子山台之功效为灵台,是古代帝王得民心得天下不可或缺重要建筑,并联系到金沙遗址玉琮、玉璧,认为两者可等量齐观,均与杜宇称帝及祭祀有关。文中涉及东汉养老画像砖不仅再现了汉代对庶老养老情景,同时亦是对秦前期庶老礼制承袭和印证。

  • 标签: 文物 历史价值
  • 简介:公台墓地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王场村八组一南北向岗地上。为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荆门市博物馆,在此共发掘西汉中晚期墓葬21座,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文物,为研究该地区汉代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 标签: 荆门 土公台 西汉中晚期 墓葬
  • 简介:2003年5月,济源市文物部门在配合沁北电厂建设过程中,对位于沁河北岸西窑头村南汉代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古墓葬21座,其中在MIO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随葬品,数量之大、精品之多实属罕见。

  • 标签: 济源市 出土 赏析 器物 陶塑 考古发掘
  • 简介:本文依据多年来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概述了廊坊市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历史发展轨迹,同时结合历史上自然环境演变和地貌特征,论述了廊坊地区历史文化属性和地域特点,认为廊坊历史发展是连绵不断,是自然环境改变使许多遗迹、遗物深埋地下,难以被发现.

  • 标签: 自然环境演变 廊坊市 汉朝 中国 文物考古 历史文化
  • 简介:<正>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袁世凯利用时机,重行登台。十月三十一日离彰德抵信阳接管对付革命党前线军权,布置对武汉猖狂反扑。十一月一日,他又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于十三日回到北京,从清政府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但是,革命烈火是扑灭不了。从武昌起义到十一月底,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各地向袁世凯告警求援函电,接连不断。这里共辑录了二十二篇资料,虽不全面,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在革命风暴前面清王朝统治势力土崩瓦解情况。这一片告警、求援、索饷呼声,弄得

  • 标签: 袁世凯 武昌起义 清政府 函电 告警 内阁总理大臣
  • 简介:<正>在早期文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形体所记录词过多而易发生混淆时,常常改变这个形体一部分而分化出新字,分化出新字没有所谓“本形本义”,它只是借其所从出“母字”形体稍加变化,保持与“母字”相同或相近读音,用来记录本属于“母字”而后分出一部分词义.象“巳”字分化出“已”字,“足”字分化出”疋’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臼)“(毁)二字来源作些探讨,并试图对楚帛书中有争议“萬”“兒”二字释读作出解释.

  • 标签: 帛书 来源 形体 分化 本义 早期
  • 简介:为探讨我国北方著名窑场之一耀州窑唐、五代时期青瓷胎釉化妆与北宋时期之间白色中间层区别,利用具有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功能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测试。结果表明,北宋时期青瓷中间层和唐、五代化妆在化学组成上存在着一些差异。白色中间层中不仅铁含量比胎釉都低,CaO和K2O含量则高于胎,而靠近釉;而化妆化学组成除了Fe2O3含量较低外,其它化学组成十分接近瓷胎;中间层和化妆相比,Fe2O3含量更低一些。

  • 标签: 耀州窑 化妆土 中间层 EDXRF
  • 简介:在植物对遗址作用研究中,鲜有就真实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遗址带来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裂隙和土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造成遗址病害现象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影响十分明显。现存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遗址存在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遗址作用机理,又能为遗址保护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植物 大型土遗址 病害
  • 简介:住博物馆建筑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晕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 标签: 遗址博物馆 土遗址 可溶盐 霉菌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项目的过程中,对部分汪古部投下城作了专门调查与测绘,获得了一批新资料。本文结合新调查、测绘资料及文献、史料考证,对汪古部领地内投下城作一梳理考。

  • 标签: 汪古部 蒙元时期 投下城 史料考证 总管府 内蒙古文物
  • 简介:上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晋商住宅院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当时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

  • 标签: 艺术特色 民居建筑 长治 30年代 建筑大师 古建筑
  • 简介:大英博物馆是中国人习惯称谓,她真正名字是“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收藏巨丰著称于世,它的藏品约400万件,几乎展现了所有文明古国古代文明。

  • 标签: 大英博物馆 文明古国 古代文明 名字 称谓 正名
  • 简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归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归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归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归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李氏家族 长史 司马
  • 简介:主八”新考李克璞主八,元朝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虔信佛教,刻印著名汉文《碛砂藏》,还刻印西夏文西藏文佛经,广为散布。1930年4月小野玄妙(1883~1939)①首先写长文记述主八刻经事迹,②其后人们常常要提到他...

  • 标签: 《碛砂藏》 民族出版 西藏 大藏经 《元史》 佛教美术
  • 简介:为了解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技术变化,本文对瓦窑坡墓地M23部分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并结合侯马陶范和部分春秋中晚期晋国铜器科学分析结果对此时期晋国铜器技术特征、纹饰模印法及技术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铸造技术简化趋向极为显著,为晋系风格铜器形成和侯马铸铜作坊中批量化、规模化及规范化铜器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模印法也具有较为明确技术演进过程,其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效率,为铜器表面纹饰规范化和铜器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 标签: 瓦窑坡墓地 春秋晚期 青铜器 科学分析 侯马铸铜作坊
  • 简介: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 标签: 文物保护修复 汉代铜镜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湖北柳树沟墓群
  • 简介:对虎丘塔沉降、位移、层面倾斜等指标进行了测量,进而了解塔体结构趋向变化。经过维修加固,虎丘塔塔体倾斜得到控制,现在塔体变化趋于稳定状态。

  • 标签: 虎丘塔 变形测量 位移 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