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东晋诗僧帛道献写出了"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的佳句之后,历代诗论家陈岩肖、苏轼、胡仔、杨慎等人一再赞赏,诗人们也不断学习,模仿,借鉴,翻新,根

  • 标签: 借声 胡仔 诗僧 诗论家 道潜 北宋诗
  • 简介:北宋人写的词中,往往借用了前人诗句,或修改前人的诗句以入词,却能做到浑然一体,似是天成,毫无拼接的痕迹。我们把这种借用古人诗的成句来抒发自己一时感情的写作手段,姑且称之为境。因为它不是词人自己独特的创造,而是从前人诗的武库中借来的。

  • 标签: 借境问题 文学研究 中国
  • 简介:宋徽宗《欲风霜二诗帖》,纸本,楷书,33.2×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它由一首七言与一首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风霜二诗”帖,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不朽的传世之作。古来对其书法特色的评价甚多,然而,由于相关文献的缺失,这一书法精品本身却存在着许多待解的谜团。如:二诗因何而题?

  • 标签: 宋徽宗 诗意 书法艺术史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解析 五言律诗
  • 简介:阎连科小说以惨烈的民间场景与寓言化构架的高强度张力组合实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巧妙迎合。本文对小说《受》中人物形象进行了象征化解读,指出茅枝婆是对于宏大意义由亲和到疏离的形象展示,柳县长则是新旧主流意识形态复杂组合的政治标本,小说在三种乌托邦的相互拆解中勉强地向民间理想王国回归。

  • 标签: 革命乌托邦 财富乌托邦 民间理想王国 博弈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菲利普·索莱尔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尔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尔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尔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考察宋玉的创作心态,不难发现《风赋》乃是"讥赋",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寓言赋,不论是其创作中艺术构思,还是艺术技巧,都是极有价值的。正是宋玉《风赋》的对比谋篇的方式特点,以及内容上不再如屈原一样以抒情为主,而增添了说理和讽谏的成分,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最终确定了文赋的样式。所以对宋玉《风赋》思想价值及其艺术价值的探讨,在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是有特定意义的。

  • 标签: 宋玉 寓言赋 思想价值 艺术价值
  • 简介:彭家煌的乡土小说《鬼》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语言、结构、意蕴等几个方面。语言细腻而活泼,结构巧妙而自然,意蕴凝重而深厚,是20世纪20年代一篇难得的具有喜剧特色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审美特征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学研究中开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学研究上,她受王国维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